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地震工程专家重回四川 献策地震减灾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09-05-11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曾经在一年前第一时间赶赴地震一线的地震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重回四川成都,深入交流震害调查及研究成果,谋划防震减灾对策。5月9日,由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专家和学者260余人参加。

  “世界上绝大多数8级以上逆冲型强震都发生在海洋里的低角度逆冲断裂上,汶川地震是世界上首例发生在大陆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上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谢礼立院士的报告带来了很多新信息。谢礼立说,汶川大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外地震无不证明土木工程方法是防震减灾的最有效措施,包括场地选择、场地安全性评价、抗震设计、合理施工、正确使用和维护、及时加固等。他建议国家在防震减灾中加强对这一有效措施的应用。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吕西林倡议,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震灾后的恢复重建。尽量做到五个减少,即减少不必要的拆除,尽量利用有加固价值的建筑;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尽量少使用粘土砖、沙石等,推广使用再生混凝土,前提是要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工程建设要与环境协调,并尽量减少废料排放;减少对耕地的使用和征用,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以减少结构的地震作用和降低工程造价为目标,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条件下,尽量采用成熟新技术。

  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做了题为《城市和农村建筑抗震隔震减震技术的合理采用》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房屋建筑隔震技术和房屋建筑消能减震技术,以及隔震技术在灾后重建中的最新应用情况。他建议提高设防标准,采用隔震技术,建造强地震中不倒的房屋。

  针对地震中村镇民居破坏严重的实际情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黄世敏建议把村镇私人建筑的房屋纳入政府监管视线。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孙柏涛介绍了对地震灾区的两次科学考察,总计有8个科研单位和大学的120余专业技术人次,深入地震124余个调查点,行程30余万公里,调查了5000余栋各类建筑结构,这些科考成果对修订我国建筑抗震规范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设立《汶川地震跨区域工程破坏与恢复重建关键技术》重大科技项目,整合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研资源,全面系统地规划灾后科研工作。

  据介绍,会议为期四天,以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的形式围绕地震动与地震地质灾害、建(构)筑物震害调查与分析、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与分析、抗震加固与其他专题等四大专题讨论包括汶川地震的经验与教训、地震地面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等11个议题。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汶川地震标志性震害照片评选活动。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地震工程界交流和展示汶川大地震的震害调查成果及相关研究成果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将有力推动地震工程的发展和防震减灾事业的进步。

本网综合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