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科学与媒体对话平台搭建 科学家解读日全食奇观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09-07-21

  7月22日,一场壮观的天文奇观日全食即将出现,这次日全食将是百余年来我国可见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观测的人数最多,景色最为壮观的一次天文奇观。7月17日,“科学与媒体对话”活动之一——探秘日全食,为天文科学家与媒体搭建了一个对话平台。在当天的活动中,科学家对日全食这一天文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读。

7月17日,首期“科学与媒体对话”活动以探秘日全食为主题在北京举办。 (张炜哲 摄)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和北京天文馆工程师曹军等专家为17家媒体的记者解读了即将出现的日全食全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调研宣传部部长王春法、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王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焦洪波、副理事长徐九武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活动由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承办,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协办。

  据介绍,本次活动旨在推动我国天文科普工作普及,倡导科学精神,摒弃迷信思想,批驳谣言传言,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同时为各媒体记者提供更多了解与日全食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机会,从而科学准确地做好此次“日全食”的报道工作。

  为科学与媒体搭建对话平台

  “揭秘日全食是科学与媒体对话的开篇之作”,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介绍,“科技与媒体对话”活动就是想办成一个服务于科学家和媒体的平台。针对科学界有一些重大的科学事件,或者公众关心的有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科学家所掌握、研究、创新的知识,用通俗易懂、有针对性、互动的方式,交到媒体手里面。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服务大众传媒,加强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会场气氛热烈,媒体记者踊跃提问,此次日全食的科普意义及对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受到特别关注。(张炜哲 摄)

  这也是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主办“科学与媒体对话”活动的初衷。

  据程东红介绍,中国科协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在中国数字科技馆开辟一个服务于媒体的专门频道,从媒体可能感兴趣的角度,把科技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打包,以方便媒体从业人员采编使用。计划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真正在科技界和媒体之间搭建一条互联网和实时空间相互激发的渠道。

  让人们用科学的方法观测日全食

  “这次日全食是一次涉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影响人口多的‘世纪大日食’。”

  会前,中国科协首次向媒体公开播放了一部近期制作的《天象奇观——日全食》科普专题片,引起了媒体记者的关注。专题片对日全食的历史、2009年日全食的的特点、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以及科学认知日全食,防范各种迷信和谣传等内容作了详细易懂的叙述。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认为,做好日全食的科普工作非常重要。如果科技宣传不到位,这么大的一次日食发生以后,就会有人因为观测方法不当,发生视网膜的损伤甚至是失明。

天文专家的解答风趣易懂、妙语连珠,听到精彩处现场媒体记者报以热烈掌声。(张炜哲 摄)

  据了解,为了加强日全食的科学普及工作,中国科协已经做了详细的部署。中国天文学会编制了8张一套的日食天文知识科普挂图,科普出版社编制了9张一套的日食天文知识科普挂图。两套挂图已于7月上旬下发到全国3000多个县市级科协基层组织和科普教育基地,并配发给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各地的190辆科普大篷车(每辆车配置挂图5套、观测眼镜30副),开展全国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于7月上中旬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积极开展天文科普宣传和日食观测活动。两套挂图同时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发布,供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科普宣传使用。

  中国科协在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公众科技网,以及中国网络科普联盟成员单位的相关网站设置日食科普宣传专栏,集中宣传天文日食知识,展示相关的科普挂图、展览、音像、图书等资源并提供免费下载,供公众浏览和社会各界开展宣教活动使用,并将于当天在网上开展观测活动。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依托全国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组织开展了日全食相关科学知识和观察方法的宣传活动,进行科学考察体验活动。

  “观测日全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青少年普及天文科学知识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认为,通过观测日全食活动,青少年从对天文现象充满好奇,到逐渐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是非常好的潜移默化的科普形式。

  科学家共话日全食

  谈到观测日全食的体验,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他是去年8月1日第一次看到日全食。“初亏开始的期待,全食到来的激动,食甚过后的回味,美丽的贝利珠,珍珠色的色球,银白的日冕以及日全食阶段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将成为人们观赏的美景。日全食可能是我们在有生之年能体验到的最壮观、最震撼的天象之一了。”朱进这样形容他观测日全食的感受。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对日全食五个阶段的由来自有一番考究。他介绍,西方天文学将日全食的五个过程描述为第一切、第二切、食中、第三切和末次切。中国天文学家把日全食的五个过程引进之后,发现我们的祖先用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这10个字组成了五个科学名词,这些科学名词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内涵非常清楚,沿用至今。

  李竞认为,很多境外媒体称我国出现的这次日全食为“大日食”,这个称谓名副其实。这次日全食在全食带中,从进入中国的西藏自治区一直到舟山出海,整个日全食带能看到的日全食时间少则五分多钟,多则六分多钟。这么长的日全食时间,在21世纪的过去8年没有,在21世纪的今后91年也没有,也就是说,这次日全食的时间,是21世纪的百年之最,约有3亿人口足不出户就能看见长达五、六分钟的日全食,而我国其他地区也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太阳作为一颗恒星,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提供着光和热,她是地球的生命母亲。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在围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在夜晚为我们照亮,引发了人类无穷的诗情画意。期待着7月22日,太阳、地球、月亮之间近乎完美的位置带来的日全食奇妙体验。(王以芳)

  点击查看文字直播

信息中心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