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规模和力度加大

来源: 河南省科协 时间: 2010-06-07

  从6月4月召开的中国科协2010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0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将加大力度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增至3亿元,这也是“计划”实施五年来第3次增加奖补资金。

  201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将表彰1785个先进集体和带头人,其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0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9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390名,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5个。实施过程中,将重点关注在发展低碳农业和现代农业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农技协和示范基地、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奖补工作将于6月底前完成。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由中国科协和财政部于2006年联合启动实施。五年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奖补资金累计达到7.5亿元,表彰了4659个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和带头人,其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13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21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1282名,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35个。“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示范带动农民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调整、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创新机制探索财政支农惠农新途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示范带动农民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涉农县(市),在带领、示范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等方面成效突出。获得“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和奖补后,示范带动能力增强,辐射范围和效果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农户达1365万多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会员户收入均超过周围农民20%以上。

  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调整

  在表彰对象使用的奖补资金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经费占25%,仅次于购置科普设施设备和科普资料的支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平均每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万余项,开展科技培训近4万次,为推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高涨,科学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创新机制探索财政支农惠农新途径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采用“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发挥了“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作用,探索实行了“报账制”的资金管理方式。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带头人根据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根据实际支出到县财政局“报销”使用奖补资金,保证了农民使用财政资金的成效。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还带动了地方财政对科普惠农的投入,进一步扩大了科普惠农的力度。河南、山东、广西、湖北、云南、北京等近27个省(市、自治区)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设立各级科普惠农专项资金,联合实施省级“科普惠农”计划。据统计,河南省从2006年起每年投入440万元,北京市从2007年开始每年投入750万元,山东省从2007年开始每年投入500万元,湖北省由2006、2007年每年2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00万元,河北省2009年投入300万元实施本省科普惠农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四级联动”模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50%的地(市)和15%的县开展了本地的“科普惠农”计划,仅自治区财政就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截止2009年底,全国省级财政已投入“科普惠农”计划专项资金约3亿元,扩大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影响和表彰对象范围。(董艳苹)

信息中心

供稿人:河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