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公平正义的坚强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引起了代表们的热议。大家认为,随着我国立法的科学完备、司法的公正透明、依法行政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牢固树立,法治正在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
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人们,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当前,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样需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通篇都渗透着法治的精神。”贵州团省委书记马宁宇代表认为,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在立法、司法、依法行政等方方面面都要体现法治理念。
马宁宇说,报告中无论是总结过去工作的经验,还是谋划未来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还是党的自身建设,都有法治的“身影”,这说明,党和国家既认识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也有着依法治国的自信,并对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佟丽华代表对依法治国问题非常关注。“报告在论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其中一个就是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这具有重大时代意义。”佟丽华说,没有法治的保障,很多目标都很难实现,甚至改革开放几十年已经取得的成果都可能面临流失的危险。
“深化改革也要靠法治。”佟丽华说,依靠法治,是解决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最佳方式,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用法律手段平衡各方利益,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
河南省灵宝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白洁代表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这是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步伐和依法治国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共服务、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检察机关要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提升司法公信,开展法制教育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厉莉代表听到十八大报告中“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的要求时,心情激动不已。她认为,司法公信力的提高,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厉莉说,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在司法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司法公信力提高了,就能让判决得到有效的履行。人们希望司法有‘一锤定音’的效果,这也应该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厉莉认为,作为法官,应该更积极地倾听和回应公众声音,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普通人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讲述法理,架起司法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从而促成当事人对法律和判决的认同,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公民守法意识。
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河北省邯郸县黄粱梦镇党委书记马建勋代表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基层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法治观念普及程度不够,“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展迅速,人们的法治观念也大大增强,但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存在,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基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建勋说,提高基层依法治国的水平,一要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创新普法形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二要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约束机制,扩大基层民主,从源头防止基层干部因法律意识淡薄而犯错;三要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缓解矛盾、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
把依法治国和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
“我多年从事未成年人和农民工权益保护,深感法治的运行要和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佟丽华说,经验证明,引导帮助人民群众依法维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障他们的权利,也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把依法治国和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
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肖若海代表说,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努力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佟丽华说,司法行政机关要紧紧抓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水平。要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公证见证工作、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有效防止矛盾纠纷积累激化、预防法律纠纷的发生。要综合运用宣传教育、调解裁决、公证鉴定、法律援助、强制管控、帮扶救助等手段,最大程度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公共法律体系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马建勋表示,要健全基层法律服务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管理制度,延伸法律服务的基层触角。要尽快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依法有序完善来信、来访、来电等诉求表达方式,畅通和拓宽社会诉求表达渠道,让法律的阳光普照。(人民日报记者 白龙 赵婀娜 于洋 马跃峰)
转自《 人民日报 》( 2012年11月1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