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8日电 11月25日至26日,李克强总理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三届经贸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会见中东欧国家总理。消息引起境内外媒体高度关注,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联合报》、香港《大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发表多篇报道评论文章。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等网站均在首页显著位置进行转载。舆论普遍认为,总理此访是擘画外交新局、“深耕”欧洲的大手笔,中国—中东欧合作空间广阔、合作意愿强烈,必将使中国与中东欧迎来一个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春天。
一、认为总理此访展现了中国“经营”中东欧的外交新理念
(一)认为此访能补齐“短板”,均衡与充实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英国BBC认为,李克强访问中东欧,是对中国和欧洲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均衡与充实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法国《欧洲时报》称,2013年的年尾注定将成为中国外交的“欧洲季”,李克强此行将打开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新局面,开辟双方关系全面、均衡发展的大外交格局。美联社称,在欧盟与俄罗斯争夺影响力的背景下,这次有16个地区政府首脑出席的峰会,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增加在欧洲存在感的机会。中央党校教授宫力称,中东欧地区过去是中国外交的一块短板。随着中国与中东欧“1+16”机制的建立,以及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中国将补上在这一地区的外交短板,构建起更为完整的全方位和平外交新格局。
(二)认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空间巨大。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称,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的致辞中纵论双方经贸合作,提出合作三大原则、六大领域,包括争取5年内双方贸易额再翻一番,设立百亿美元专项投资贷款。罗马尼亚商人卡梅利娅表示,“李总理的讲话让人很感兴趣,我认为中国和这一地区的经贸合作将迎来新时期。”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合作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尤其是在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经贸、互联互通、绿色合作等六大领域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发挥各自优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就能收到“1+16>17的效果”。法国新欧洲网站称,面对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坚挺的货币,中国被东欧更低的劳动力和更宽松的商业环境所吸引,并视其为通往欧盟的入口。奥地利《标准报》称,中国和中东欧的合作显示了务实姿态,中国给予这些国家贷款,发展其基础设施,同时希望从这些国家增加粮食进口。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称,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行动要看时机,开船要趁涨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历史机遇之门已经敞开,未来的合作规划蓝图就展现在眼前。
(三)中东欧国家对“东方劲风”充满期待。香港《大公报》以“李克强带去‘东方劲风’”为题报道称,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曾形象地说“我们坐在欧盟的船上,但需要来自东方的劲风”。李克强此次访问中东欧,正是带去了友谊合作和改革开放的“东方劲风”。克罗地亚对外友协主席卡拉菲利波维奇称,此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将给克中经贸合作带来新的突破。非常希望更多中国企业投资克机场、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加利亚总理奥雷沙尔斯基希望邀请中国企业参与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具体项目将包括Shika隧道、黑海高速公路等。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称,中塞合作前景广阔,塞将在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中国开放,除塞匈铁路外,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合作项目吸引中国企业。立陶宛总理布特克维丘斯鼓励中国企业充分利用立陶宛有利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克莱佩达港,发展运输和物流行业。
二、称赞总理此访务实高效、成果丰硕
(一)关注中国出口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装备”。中国政府网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中国的外交如今已开始摆脱“衬衫换飞机”的固有模式,正进入“高铁换牛肉”的新时代。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董小君称,随着“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装备”,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向“微笑”两端升级。中国制造业的海外拓展已进入由装备制造业引领的新阶段。外交学院教授赵怀普称,总理此访将在能源外交、高铁外交与光伏外交等基础上,进一步开辟中国的“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外交”。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称,罗马尼亚核电项目官员表示,在平等的竞争条件下,中国公司所提出的条件,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资金方面都优于欧洲公司,这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强大优势。
(二)关注中国高铁开进“欧洲心脏”。《香港商报》称,李克强总理此访收获颇丰,而最大的亮点就是签署协议合作建设塞匈铁路。《澳门日报》称,中国将与罗马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三国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有“欧洲心脏”之称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力将铁路合作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新亮点。美国侨报网发表题为“中国高铁:从‘疑似山寨’到走俏世界”的文章称,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美国、巴西、白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建立高铁合作关系,种种现象表明,中国高铁技术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充分证明了中国高铁具有超高的性价比,值得信赖。台湾《联合报》称,这是大陆首度把铁路输出到欧洲,也是大陆高铁输出迈向国际的重要一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部主任崔洪建称,中国高铁穿越乌拉尔山的场景看似遥远,但目前的合作和推广能为其创造条件。在中东欧互联互通加深后,也就有了修建跨境高铁的前提。
(三)支持“大外交”服务“小菜篮”。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称,总理此访一方面推动“装备走出去”,通过输出高铁、基建技术,释放产能、提升就业率,并且进一步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又鼓励“肉奶引进来”,扩大农副产品进口,以此弥补国内此类食品缺口,进一步平抑物价,从而改善和提升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凤凰网等媒体称,大外交服务百姓的“小菜篮”,这一点尤其令人感到亲切。网民普遍表示支持,称“是个好事!外交红利得让最广大人民分享。”“奶制品到中国来吧,取消关税百姓更欢迎”。
三、盛赞总理此访中展现的魅力和风采
(一)支持总理“超级推销Style”。《香港商报》刊载“李克强超级推销Style”的文章称,李克强此次欧洲之旅伊始,便传出参与共建改造塞匈铁路的好消息。中国高铁概念股随后集体飙升,南车、北车涨逾5%,中国资本市场率先向这位“超级推销员”的国际推销style表达了足够赞誉和信心。香港《大公报》等认为,作为大国总理的李克强展现的不仅是其“超级推销员”的新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经济把控拿捏能力及大局操盘功力。网民对总理“超级推销Style”表示支持。有网民称“总理时时处处不忘推销国货,务实之举!顶!”
(二)赞赏总理“马不停蹄”连续工作。香港《文汇报》称,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可谓倍加辛苦,按当地时间算,当天凌晨3时不到便开始工作,足足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环球时报》等媒体称,李克强总理访问伊始便马不停蹄地展开密集外交活动,“推销”中国产品和市场。大国总理的使命和责任在匆忙奔波的身影中尽览无余。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纵横捭阖,服务民族经济、民族企业,开拓全球市场的崭新风格尽显。搜狐网“中国总理‘超长’的一天”的报道吸引了3000余名网民参与评论。网民称,“总理您太辛苦了,连续工作20个小时,要是每一位官员都像您一样,中国的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总理请务必保重身体。深深地被您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打动,向您学习,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