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困难群众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
——解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的部署
新华网重庆12月29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 朱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实督查情况汇报,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部分专家及基层干部认为,会议传递出的强化低保政策的公平公正、把社会保障体系的“网底”编实筑牢、鼓励更多人敢闯敢试敢创业等信号,给全社会以稳定、可靠的民生保障预期,有利于减少不安和焦虑,促进社会公正。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低保的救助水平持续提高,使7400多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发挥了“雪中送炭”、扶危济困的重要作用,但国务院在督查中也发现,一些地方存在资金不到位、管理不规范、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低保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
此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有针对性地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努力使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对此,部分专家认为,城乡低保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托底性民生保障的核心,切实把社会保障体系的“网底”编实、筑牢,可以给全社会以稳定、可靠的民生保障预期,有利于减少不安和焦虑,促进社会公正。
低保关乎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公平、公正、公开是低保制度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全国首个社会救助宣传周期间,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公开表示,“对低保中的问题采取零容忍”。国务院开展专项督查,重点检查各地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完善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情况,以及各地资金是否及时足额筹集到位和发放等情况。
长期关注社会救助问题的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马晓燕表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群体,不仅牵动着发展,也考验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尤其要尽力使特困人员不为饥寒所迫、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切实把社会保障体系的“网底”编实、筑牢,今后还需要下决心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部门职责整合,把目前分散的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救助措施统筹起来。
社会舆论还高度关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的三大要求:一要强化政策落实,结合年终岁末慰问困难群众,重点督促落实低保政策。各级政府预算要优先安排低保资金,保证及时到位。加强审计监督,堵住分配、拨付等环节漏洞,确保资金足额、有效用于低保家庭;二要强化信息公开,健全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跨地区、跨部门核对平台,在农村、社区实行“阳光”公示,把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向前明显推进一步,对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三要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临时救助机制,切实解决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减少“碎片化”、一次性补助。完善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等挂钩联动机制,使低保家庭基本生活保障更好落实、水平逐步提高。
“健全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是守住低保公平公正的第一道防线。”重庆市民政局低保处处长漆治建表示,目前,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已成立,全国已有15个省份出台了有关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或建立了省级核对工作机构,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全覆盖。同时为打造“阳光”低保,除了加大公示力度,部分地方正在建立低保信息查询公共平台,以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社会监督。此外,针对低保监督管理缺乏问责机制问题,各地也在积极着手出台配套措施。
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完善能托底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而且能鼓励更多人敢闯敢试敢创业。对此,部分专家表示,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低保群众实现就业、创业,才是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相关职能部门应打破部门观念,加强低保与劳动就业、工商等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防止出现“福利依赖”,在全社会倡导劳动光荣、创业光荣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