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研究组经过攻关,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图为研究组在进行科学研究。CFP |
|
农业科研人员在三亚南繁种子基地管理水稻试验品种CFP |
12月9日,第31次中山站越冬队队员与第30次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在中山站前升起国旗奏起国歌,举行交接仪式。 新华社记者 白阳摄 |
为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指示精神,全面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总体状况,及时准确掌握科技工作者在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开发利用好科技人力资源这一战略资源,2013年下半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简称第三次面上调查)。本次调查依托分布在全国的654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进行,覆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域基层单位的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共发放问卷36000份,回收合格问卷34196份,有效回收率95%。为确保数据代表性,课题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各地区就业人员数量和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对样本作了加权处理。本期《光明调查》刊发的是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系列调查报告的第一篇。
1 科技工作者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特征明显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队伍保持快速增长,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通过自主选择而不是组织分配来择业,科技人员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是队伍规模稳定增长。据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6年近4200万增长到2012年近6800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R&D(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从2007年的173.6万人年增长到2012年的324.7万人年,增长了87%。本次调查对355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医疗卫生机构、中学等用人单位报表汇总结果显示:自2008年以来,86.5%的单位科技人员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14.4%的单位增加50%以上,28.5%的单位增加20%-50%。
二是年龄结构继续年轻化。本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6.8岁,其中35岁以下占45.7%,35-44岁占31.8%,45岁及以上占22.5%。与2008年第二次全国调查相比,平均年龄降低0.6岁,35岁以下比例增加7.6%。这一结果与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科技工作者队伍是一致的。据统计,2008-2012年间毕业的普通本专科学生人数高达2851万,仅比1949-2007年毕业生总数3287万少436万。目前,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2391万人、研究生在校学生总数172万人,这预示着科技人力资源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科技工作者队伍将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
三是高学历化趋势明显。本次调查发现,2013年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12.6%,硕士占20.9%,本科占48.0%,大专占14.7%。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从2003年的11.4%增加到2008年的25.7%,再增加到2013年的33.5%,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长期保持高学历化趋势。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学历特征尤为明显,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占81.2%、47.6%。在35岁以下组和35-44岁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7.5%、36.6%,45岁及以上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1.2%。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得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02年之前累计毕业生总数为76万人,2003年至2007年间累计毕业生达102万人,2008年至2012年间累计毕业生达201万人,表明科技工作者队伍高学历化趋势仍将持续。
四是自主择业比例增加。调查显示,26.8%的科技工作者因为组织分配或调动进入现单位工作,另外近四分之三则是自主选择职业的结果,自主择业比例比2008年增加13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择业时看重的主要因素包括:能发挥专业技能(43.5%),工作稳定(41.5%),符合个人兴趣(29.5%),便于照顾家庭(16.1%)。科技工作者平均工作年限(工龄)为14年,比2008年调查降低0.7年;自工作以来曾经更换过单位的比例为36.0%,比2008年调查高11个百分点,说明科技工作者职业忠诚度有所下降。
五是科研人员国际化水平较高。调查表明,6.1%的科技工作者有过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其中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有海外经历的比例为8.3%,高校的科研人员有海外经历的比例为21.7%。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团体的比例分别为4.1%、11.0%;最近三年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的比例分别为12.9%、34.8%;最近三年发表SCI论文的平均值分别为0.8篇、2.0篇。
六是科技工作者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支持程度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95.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70.0%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关注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93.9%的科技工作者赞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同时,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近三年中30.9%的科研人员获得过专利,高于2008年调查的21.5%;43.0%的科研人员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其中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员有成果转化的比例分别为65.6%、47.1%和25.6%。总体来看,广大科技工作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
2 科技评价导向、科技资源分配是科技工作者关注焦点
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现行科技评价导向、科技资源分配和科研管理、职业发展空间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反映较多,科技工作者生活压力大、平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幸福感还有待提高。
一是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信心还需进一步提振。对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分别有34.7%、32.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信心不足。对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目标,分别有39.1%、33.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信心不足,青年、高学历群体对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信心不足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对自身能力水平的判断并不乐观。74.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65.4%。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62.0%。此外,85.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少,82.5%的科研人员认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这种情况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创新自信还比较缺乏。
三是认为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调查表明,59.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其中科研人员认为评价导向不合理的比例高达68.2%。以发表论文、承担科研项目数量为例,81.8%的科研人员表示发表论文对于完成考核要求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近三年承担过项目的科研人员中,91.7%认为承担项目对完成业绩考核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5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评价制度驱使造成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对现有科技奖励的社会影响,26.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示范效应非常明显,同时11.6%认为负面效应非常明显。
四是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研管理问题反映较多。对于政府的科技资源,28.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分配结果不公平,26.6%认为分配过程不公平,25.4%认为资源使用效率不高。63.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科研人员持这种看法的比例达71.1%。科研人员反映在申报和承担财政项目时曾经遇到的突出问题包括:项目限定的人员费比例太低(59.7%)、申报周期过长(56.1%)、审批程序不透明(50.7%)、申报手续复杂(48.8%)、评审时拉关系走后门(45.4%)、资金到位不及时(36.1%)、结项验收走形式走过场(33.0%)、招标信息不公开(28.0%)、项目经费的违规使用或挪用(16.7%)。
五是期待拓宽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调查发现,科技工作者对目前工作总体满意率为54.9%,其中职称、职务晋升(26.3%)、收入(25.2%)、单位学术氛围(32.3%)、单位组织进修培训(28.5%),20.0%的科技工作者明确表示对个人发展空间不满意。17.8%的科技工作者没有职称,比2008年调查高出9.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18.5%、中小企业45.7%没有职称,远超过2008年的10.1%、20.9%。初级、中级、副高职称人员中分别有30.3%、33.8%、22.7%对职称职务晋升不满意。26.2%的科技工作者考虑过更换目前的职业或工作单位,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1.2%、30.2%,35岁以下青年群体则为30.1%,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流动意愿。
六是生活幸福感有待提高。调查表明,我国科技工作者2012年平均收入为74137元,比2007年的41159元增长了80%,略低于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幅(89%),有30.5%的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不满意。54.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当地属于中下层或下层,感觉生活很幸福或比较幸福的不足四成(37.5%)。50.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低于2008年调查的54.1%,另外38.1%认为一般,11.7%认为自己不健康,表明当前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平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4.4%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压力大,其中大学教师、科研人员中感到压力大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5.2%、52.7%,49.1%的硕士、58.1%的博士感到压力大。
3 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创造活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科技评价制度,必须改革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不断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构成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主体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生成长的中青年,近八成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也十分显著,个人价值取向更为明显。应面向科技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精心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判断力。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以老一辈科学家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览、经典剧目、影视作品、传记作品等方式,开展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宣传活动,引发心灵共鸣,进一步增强科技工作者履行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使科研诚信真正成为对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要求和行为规范。
二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激励导向。积极改变现有人才评价中过度与论文、项目和经费数量挂钩的现象,鼓励科技工作者更加关注长远、关注经济社会和民生重大需求,努力做出有原始创新、解决重大发展问题的科技成果。确立用人单位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根据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让从事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科研辅助、科技管理的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尊重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简化评价程序,减少考核活动,鼓励科技人才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注重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把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作为科技人才评价重要内容,纳入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营造理性质疑、学术民主、兼容并蓄、奖掖后学的良好氛围。
三要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快科研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根据科技活动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实行更具导向的支持方式,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活动实行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对产业技术研发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简化项目评审程序,加强事后评估,建立信用体系,提高管理效率,保障科技人才用于科研的时间。加大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度,重视对科研基础条件和数据等方面投入,鼓励和支持开放共享,完善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建设,促进承担财政支持科研课题的科技工作者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加快实现科技计划管理过程公开透明,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发挥科技社团等第三方机构客观、中立的作用,对科技管理全过程予以监督和评价评估。
四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分配方式,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确保优秀科技人才收入维持在有竞争力的水平。完善科研补贴制度,改革现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薪酬体系,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激励和福利保障。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探索实行技术成果、知识产权折价、股权期权激励等科技人才激励方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等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作用,制定职务技术成果管理条例,提高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中主要发明人的收益比例。通过多种方式,改善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减轻生活压力,提高待遇。
五要大力培育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着力推动科学文化建设,加大对优秀学术传统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推动科技界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培育科学文化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对高级研究人员实行学术年假制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交流,帮助他们舒缓工作学习压力。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精心策划节目和报道内容,用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思考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增强全社会公众的创新自信和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理解,培育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社会价值观。广泛开展对优秀科技人物和创新团队优秀事迹的宣传,树立优秀典型,塑造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六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举荐表彰,畅通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渠道。发挥学术交流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支持科技社团举办高端、前沿、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科技期刊提升质量和影响力,吸引国际科学组织在华召开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支持国内知名专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团体活动并争取担任领导职务。注重搭建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优秀人才拓展视野、提升能力。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要求,广泛开展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建立在职学习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干中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坚持以用为本,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同行评价作用,对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科研产出和诚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推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合适的专业领域、合适的条件保障支持下创造出更加丰硕的科技成果,创造更加辉煌的科技业绩。
(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组 执笔人:邓大胜、李路路、史慧、高晓巍、刘春平、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