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处郑州市白沙园区中心位置,场地内北部区域有未来的河南省省级服务中心组团建筑,南部的象湖为郑州继如意湖、龙湖、龙子湖后的又一个标志性人工湖;横贯东西的郑开大道从湖上横穿而过。
象湖生态工程项目包括整个区域的风景园林总体规划与设计、水系统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标识系统设计等六部分组成。项目于2014年6月份开标,共有北林地景、上海奥雅、北京易兰、上海华东院、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和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6家单位参与竞标。
最近半年,经过多次各级领导与国内专家综合论证,刚刚获悉:我们(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的投标技术资料获得了总体规划专家评审第一名,最终综合第二名的成绩。在此衷心祝贺跟随我一起参与项目的成员们,也感谢整个团队: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不会有我们这一次的成功!
现在是时候做一下总结,回头看看这个项目了。为了纪念,也为了将来的路走得更好。(这里只说我们的风景园林总体规划部分)
巨型场地中明确的功能需求在空间上的布局一向都是必然的。我们的设计由此出发,同时力求每一处的功能都与意向中的概念传达相吻合——在中心轴线上做统领文章,利用轴线使不同的空间由北向南逐渐展开。
历史渊源、地理特征、场地现状是我们进行文化布局的主要考量因素——我们把中央主轴的景观&文化布局与游线相融,结合上位规划,梳理出一条由北向南的、从古象颂歌到中州圆梦的“主旋律”游赏序列。在这条线上,景观节点自最北端的杜岭方鼎巨型雕塑到最南部如意状的景观连接体,依次由古到今,衍生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与此同时,对景观环境中植被生态保护的需求逐渐降低、而环境中的游憩比重则逐渐加强,最终构筑了一个无极渐进的游憩机会谱系。有关类似ROS与VERP等平衡保护与游憩的技术手段在城市园林中的延伸运用研究,我会在近期撰文于杂志上进行深入讨论。欢迎大家关注~
在文化的植入上,我们从象湖公园已形成的象形水面形态出发,引入了太平有象的吉祥概念,并对其进行新的诠释,将“重塑绿城之源,营建生态之园,拾忆半生之缘,开启中州梦圆”作为景观意向的延伸,对整个场地进行了总体定位。(具体不再赘述,详情可以看上图)
在开展具体规划设计的时候,我们的方案同样关注场地特征,根据上位规划中对于场地内外确立的土地发展定位进行详细的分析清查,明确了“历史文化、环境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三大设计要素,并由此制定了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的诸多二级、三级判定因子,进而对场地不同区域进行加权分析,获得必要的量化指标数据,最终指导我们的下一步详细规划。(详见上图)
北区是河南省未来的行政服务中心,所以景观风格与植物配置以大气简洁的风格为主,突出轴线与秩序。重点在于入口区、中央轴线、东侧杨桥干渠导流渠及滨水观景平台的设计。
入口广场,以铸鼎象物为主题,竖立有巨型的杜岭方鼎大比例模型;两侧游园道路为大尺度抽象的大象形态。坐凳长椅、文化牌匾遍布其间,提供给人充分的停留机会。
中央轴线分级分区设计,左右各四排大型法桐镶边,圈出边界范围,隔离机动车道;继而是人行步道、非机动车道及中央40米宽的景观游步道。游步道又包括了两侧的单排法桐树列,圈出内部领域。视线规划在景观游步道起点有简单遮挡,致敬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手法;其后空间到湖边红色巨象群雕一览无余,充分强化中轴线。
北区两侧分别是杨桥干渠及其导流渠。我们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将东侧导流渠设计为生态湿地,通过生物水处理技术打造一处省府旁的湿地水循环处理示范区。
在滨水观景平台的设计中,我们玩了一个平面小把戏,将这里设计成了一个什锦袈裟的平面形态——它就像披在了象背上一样,承托起上方的“宝瓶”,也与南岸的湿地观景平台遥相呼应。
平台两侧,各有一处充满地方特色的专属植物观赏园。名字很美,分别叫“玉兰春晓”与“海棠花坞”。
南区是未来河南省重要的文化中心地。场地内规划有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文化中心、河南省体育场等重要的文化建筑与设施。这里的建设将会极大地方便未来郑州市民的文化学习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因此,这里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既要与北区相呼应,又要凸显这里的文化功能。因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强烈的轴线延伸与广场呼应进行实体串联;通过红色的象主题雕塑进行视觉联结;通过“宝瓶、神象、祥云、如意”的平面造型与功能布局进行心理关联。
同时,为了彰显白沙园区总体现代化、高速发展与统合的规划发展理念,南区的园林景观基本上以现代园林作为主导,临近象湖水体处设置浅滩湿地,并通过观景平台与北岸相望。
象湖正下方是省图书馆,其东侧是省博物馆,西侧有省体育运动中心场地。为了与这里的文化学研气氛相一致,规划方案打造了一个名为“学海泛舟”的主要景观节点。这里通过精致的户外绿色交往空间营造,实现了到处是绿地,随处有游园的景观效果。放眼望去,座椅、花架、游廊一应俱全。是名副其实的户外学习、交往活动空间。
最南方有白沙园区及郑州市重要的地铁与城市轻轨编组站,我们设置了一处包含杨桥干渠西侧带状空间的“景观连接体”,其大体呈如意形状。景观序列由场地西侧中部的河南省文化中心下方出发,沿途或密园、或栈道、或景墙、或水体,在西南角弯曲向东,一路延伸到场地最东部。将整个地块被城市道路交通所不可避免分割的琐碎空间连接成了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