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组织结构中的异质性
韩晋芳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中国科协是中国社会中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是中国科技体制中一个重要而特别的组成部分。它是由不同种类的横向组织和不同层次的纵向组织构成的一个二元结构系统,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组织特性,这也造成了中国科协组织性质上的异质性。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科协的组织结构,分析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的主要特征,探讨中国科协整体组织特性中的异质性,以为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协的性质和任务,更好地开展科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国科协 组织结构 组织性质 异质性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是国家组织和动员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形式。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它已发展成为遍布全国,拥有多种横向组织和四级纵向组织的巨大组织网络,在国家政治生活、科技发展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清中国科协的组织结构,辨析中国科协组织性质中的异质性,有助于区别中国科协与其他人民团体的不同,并加强对中国科协局部和整体性质的认识,以期为更好处理中国科协局部工作与整体工作的关系,推进科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对于中国科协的组织性质和工作定位,学界已有较多关注,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中国科协学”[1]曾围绕科协的宗旨性质、组织建设、发展战略等展开讨论,吴伟文、王绥平等也分别讨论了科协的章程和宗旨,梳理了科协性质和工作定位的变化。[2][3][4]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都是将科协的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综合在一起讨论,未分类分析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各自的组织特征,这不仅容易用中国科协整体的性质取代局部组织的性质从而造成二者概念的混淆,还会影响对局部组织与整体组织工作定位的把握。有鉴于此,本文将在梳理中国科协组织结构演变的基础上,分析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各自的主要特征,揭示中国科协组织特性中的异质性及其来源,为进一步认识中国科协的组织结构和特性提供参照。文中所讨论的中国科协均指广义的科协组织,包括中国科协的各个系统,而不是狭义的中国科协,即中国科协的中央机关全国科协。
一、中国科协组织的形成演变
中国科协的前身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在合并组建中国科协之前,这两个全国组织已经有各自的地方组织。其中,全国科联有42个专门学会和30个省市的科联分会,全国科普有27个省级协会组织,近2000个县级组织,并在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厂矿、乡社科普组织。1958年,鉴于全国科联与全国科普的工作交叉增多,双方提出合并,并于9月通过了《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决议》中明确了中国科协的组织架构,“各省(市、自治区)及各专区、市、县得成立科协的地方组织;在群众需要的情况下,科协应该在工矿、企业、人民公社、学校、机关等单位建立科协基层组织。”[5]
随后,科联与科普的地方组织分别合并:科联和科普的地方组织分别合并成立地方科协;全国科联各学会与全国科普各学组调整和整顿为科协领导下的学会;科联和科普的会员一律转为科协的会员。六十多年来,科协内部组织的种类不断发展,除原有的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业科协(原称厂矿科协)外,还拓展出了高校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街道(社区)科协等组织形式。科协组织的覆盖面也逐步增大,在横向上,有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学会(协会、研究会),有分布在企业、高校、街道乡镇的企业科协、高校科协、街道乡镇科协;在纵向上,有全国科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地(市)科协、县(区)科协。科协组织的数量日益增长,中国科协成立初期,仅有42个全国学会、559个省级学会、657个市级学会、2289个县级学会、30余个省市科协、1399个县级科协、4770个科协基层组织。到2012年,中国科协已拥有66281个学会(协会、研究会)、20968个企业科协、574个高校科协、31227个乡镇科协、8235个街道科协、113068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包括1 个全国科协、32 个省级科协、382 个地级科协、2734个县级科协。[6]中国科协的组织结构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分布情况,横向组织反映的是科技工作者分布的社会领域,纵向组织反映的是科技工作者的行政地域分布。通过这种横向和纵向组织的交织,中国科协实现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全覆盖。
二、中国科协横向组织的特征
按照惯例,中国科协的横向组织一般被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学会、协会、研究会,第二类是企业科协,第三类是高校科协,第四类是乡镇科协。这些组织按学科、分布领域建立,构成了科协的基本单元,是科协组织结构的依托,体现着科协组织结构的多样性,也是科协组织区别于科技行政部门和专业科研机构的显著特点。这四类组织虽因不同的历史和功能而各有特性,但也存在很多共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第一、具有学术性。组织是否具有学术性质主要看它的人员组成和宗旨任务。无论是学会、协会、研究会,还是乡镇、街道科协,都是由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或对某种专门知识、某些问题感兴趣的人员组成的。他们聚集在一起,或是研讨与知识生成、发展演化相关的问题,或是交流知识和技术,将自己的所知传播给其他人,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技术知识的运用。具体来看,学会主要是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主要目的是开展学术交流,这是学会产生的初衷,也是学会存在的根本。协会是根据专业或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宗旨和要求,由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技团体,如印刷技术协会、包装技术协会等。一般而言,协会多指行业协会,主要目的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但从中国科协所拥有的24个协会(不包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来看,仅有少数协会同时具有行业协会的性质,如中国印刷协会、中国消防协会,其它多数协会还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致力于某项事业的科技团体。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研教育、驯养繁殖、自然保护区工作者和广大野生动物爱好者组成,主要目的是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物种多样性;中国防痨协会由防痨科技工作者组成,主要开展防痨方面的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由全国心理卫生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界等科学工作者组成,主旨在于促进心理卫生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全人格等。研究会以探讨自然科学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里的某一新学科或某一专门课题为目的,由从事相关工作或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员组成。企业科协由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组成,主要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和科技咨询等活动。高校科协由分布在高校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提高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科学素质等。乡镇(村)、街道(社区)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是分布于城乡中的科协基层组织。乡镇科协由农村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活动积极分子组成,主要工作是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 由社区内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活动骨干分子组成,主要在城镇的社区内开展科普工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由科技致富示范专业户、专业技术能手和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需求。由此可见,这些组织均由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组成,以讨论某些知识,促进知识的传播和运用为主旨,具有学术性。
第二、具有志愿性。它们都是为了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而成立的,是社会成员基于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之上的自觉努力。横向组织的志愿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自愿性。参与知识交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等活动都是成员个人自愿的,非政治或其他强制的,是一种符合个人意志的行为。学会等科技社团由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企业科协和高校科协由所在企业和高校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乡镇科协和街道科协由乡镇和街道社区中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农技协由掌握专门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和农业技术人员自愿组成。这些组织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提供了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第二是非经济导向性,即这种行为的目的不是经济利益或者获取收入,是非经济利益导向的。加入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业科协、高校科协等组织,主要目的还是促进知识的发展和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推动知识的传播和运用以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个人攫取经济利益。在这种过程中,部分组织虽因提供社会服务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这些收入并不能在社团成员中分配,而只能运用于组织发展。第三是公益性。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高校科协、乡镇科协、街道科协,以及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的操作目标是知识和技术,最终结果是促进知识的产生、发展、普及运用等,它们的活动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社区的,即趋向于公共利益的。加入这些组织,并参与其活动是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生活,共同完成公共事务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第三、具有自治性。自治是社会团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它表明社会团体是独立于任何强势或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发展的社会实体。中国科协横向组织的自治性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组织的成立。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业科协、高校科协和乡镇等基层组织都是各学科、部门、地域的科技工作者结社愿望的实现。它的构建不是国家和政府的,而是科技工作者遵照自身的意愿而建构起来的,尽管组织的建立必须遵照党和国家的法令、法规,但从其生成动力来看,是社会成员的自主行为。第二个层面是组织内部的平等。参加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业科协、高校科协以及乡镇科协等组织的人中,既有在科技界享有很高声望的院士专家,也有掌握一定行政管理权力的科技管理官员,还有在科技界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从业人员等。尽管这些人在学术上有成就高低之分,在行政权力上有大小之分,但在社团组织中却是平等的。在成员之间,没有学历高低、贫富贵贱之分,成员在地位平等的情境下交流和讨论学术问题。第三个层面是组织内部管理的民主自治。在组织的运行管理上,成员或直接参与社团的管理,或通过委托——代理机制,选举会员代表大会,代行其权利,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
第四、具有统一性。组织成员因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合目的的统一性。尽管会员来自社会各界,各个部门,但由于具有相同的知识交流目标和专业实践目标,而天然地具有某种“合目的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还表现为会员拥有共同的科学范式,包括共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信念、偶像等,这种范式不仅规范着会员行为,而且使组织协调统一为一个整体,为共同的学术目标而努力。
三、中国科协纵向组织的特征
中国科协的纵向组织包括全国科协、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地(市)科协、县(区)科协等四个层级。其中,全国科协由全国学会和省市科协组成;省区市科协由所属同级学会和市(地)科协组成;市(地)科协由所属同级学会和县(市)、区科协组成;县(市)、区科协由所属同级学会和基层组织组成。中国科协的纵向组织按照行政区划构建,仅有覆盖范围的不同,而无质性上的差异。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第一、具有群众性。群众性是科协纵向组织的天然属性。周恩来曾在科代会筹备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指出“自然科学工作者所要成立的团体,应当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组织。”1958年中国科协成立后曾大力发展各种基层组织,并吸收它们为团体会员,以扩大其群众性。通过大量吸收团体会员,中国科协已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截至2012年,全国学会和省级学会的会员数量就达1077万人;企业科协有个人会员345万人;高校科协中有个人会员41万人;乡镇和街道科协共有个人会员268万人;农技协中有个人会员1468万人。
第二、具有官方性。与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由会员自主凝聚产生的机制不同,科协的纵向组织是自上而下被建构起来的。早期的科代会是因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而产生的,在科代会和科联的筹备过程中,中央统战部做了大量工作。科协纵向组织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支持,并取得了人民团体的身份。它们免于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而具有法律地位,由民政部门备案并由国家拨付行政事业费用,组织序列上隶属于各级党政机关。各级科学技术协会须对同级党委负责,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人变更必须报同级党委批准,许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人是由地方党委直接任命的。
第三、具有政治性。科协的纵向组织具有政治属性,而且政治属性是第一位的。科协是政治协商会议中一类特殊的界别,而政治协商会议这种形式本身就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科协的纵向组织具有人民团体的身份,“人民团体”本身反映的就是对群体政治性取向的划分,是指在意识形态上具有特定取向的群体,它随“人民”的变化而变化。此外,科协还是各级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它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党通过各级科协组织联系科技工作者,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协向党和政府反映自己的诉求,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建议。
四、中国科协组织性质中的异质性
由上可见,中国科协的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各有特性,作为这两类组织的融合体,中国科协同时具有这两类组织的特性,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这也是中国科协与工会、妇联等其他人民团体的显著差别。中国科协组织性质中的异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科协一方面表现出学术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政治性。中国科协的横向组织由各种各样的科技类社会组织构成,它们或开展学术交流,或开展技术交流、培训,或开展科学普及,它们因从事学术活动而凝聚同行,从而可能产生政治功能,具备了形成政治属性的潜质。当全国科协、省市科协和县级科协分别拥有众多的科技类社会组织,并通过这些社会组织联系数量巨大的科技工作者,科协纵向组织性质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具有了政治属性,并具有了人民团体的身份。这两种属性同时显现于中国科协的组织特性中,但在不同维度上各有侧重,横向组织以学术性为第一位,纵向组织以政治属性为第一位。
第二、中国科协一方面显示出社会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官方性。中国科协的横向组织由各种各样的科技类社会组织构成,它们分别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组织而成,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在工作机制上,这些横向组织均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表现出较大的独立性和自治性。横向组织的成立需要在同级科协登记备案,成为同级科协的团体会员,接受科协的领导。全国科协、省科协、市科协、县科协等纵向组织依赖于横向组织开展工作,更具有依赖性。它们的工作更偏重于组织和协调,属于“管理型”或“指导型”组织。这也是中国科协“半官半民”定位的由来。中国科协的社会性与官方性之间存在转换关系。中国科协作为学会、协会等横向组织的联合体,自然具有这些横向组织的共同属性——社会性,但由于其联合体的性质,也衍伸出对这些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官方性。
第三、中国科协一方面表现出集中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离散性。学会、协会、研究会分别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从事某项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对某些问题感兴趣的科技工作者的集合;企业科协是企业内的科技工作者的集合;高校科协是高校内的科技工作者的集合,乡镇科协和街道科协是乡镇和街道中的科技工作者的集合;县级科协是县域科技工作者的集合;以此类推,中国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集合。中国科协作为人民团体也需要尽可能地吸引科技工作者参与,由此也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然而,中国科协的纵向组织之间又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纵向组织由同级党委领导,这均反映出中国科协在内部组织上的断裂,弱化了中国科协组织自身之间的领导关系,强化了行政属地范围内党对科协组织的领导关系。
第四、中国科协一方面表现出封闭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开放性。科协的横向组织具有相对封闭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都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有选取会员的标准,只能由某些具有共同特征、共同意愿的人组成,有严格的会员选取规定。但作为人民团体又要求科协的工作对象更具有广泛性,它的工作对象不仅是横向组织中各科技类社会组织所构成的科技工作者群落的集合,还包含这些群落之外的人,只要他在从事科技工作,而不论其所在领域,所在社团。同时,科协横向组织包括学会、协会、研究会、高校科协、企业科协、乡镇科协等多种科技类社会组织,这说明中国科协在内部组织结构中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科协能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这些均构成了中国科协组织的开放性。
如上所述,中国科协的组织结构不是类似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全国青联等其他人民团体的一元结构,而是一个复杂的二元结构。这种组织上的复杂性使中国科协成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不仅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组织特性,而且在中国科协的整体特性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理清中国科协各个维度、各类组织的主要特征,同时把握好中国科协的总体特性,是做好中国科协工作的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高潮等,中国科协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吴伟文,从章程修改看科协性质宗旨变化[J],科协论坛,2012.9:33-35.
[3]吴伟文,科协工作地位作用的历史演变[J],科协研究,2012.2:42-45.
[4]王绥平,我所认识的科协——科协性质宗旨表述的 50 年回眸[J],学会,2008.10:57-59.
[5]何志平等,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年鉴2013[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Heterogeneity i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 Jinfa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AST)is a nontraditional and special social organization, which was built in 1958.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S&T System. It is a dualistic structure which was consisted of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horizontal organization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vertical structures. These horizontal organiz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s have their own organized characteristic, which determines the heterogeneity of CAS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key features of horizontal organiz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s, explain the reason of heterogeneity which exist in CAST.
Keywords: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nature of the organization;heterogene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