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
“创新创造关键在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在谈到智库的建设时专门提到,中原开放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所以,涉外的知识和人才建设一定要跟上。
她认为,首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相信并理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探索,尊重他们多年的知识积累。大凡有所成就,往往出自“虽九死而未悔”的毕生追求,尊重这种求知精神,让知识分子享受求知的自主权和满足感,甚至比给他们更高的荣誉还要重要。
其次,用科学务实的方式组织研究。需要严格管理,但要合理。她举例,出国调研往返五天,这样规定是给行政干部规定的,不应用于科研人员,否则会造成低效的浪费。管理是为了科研,围绕科研,当然知识分子也需要自律。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谈到,科研人员辛苦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还有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科研管理体制使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与积极性。“目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报账系统太复杂太繁琐,让科研人员苦不堪言。”
“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省科协主席霍金花说,从国家到地方对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覆盖了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希望政策不要为落实而落实,而是以科技工作者为本,简化科研之外的事情,让科研人员经济上有收获,精神上得到尊重,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创造凝聚人才的软环境
创新高地一定是人才高地。怎样创造凝聚人才的软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光电所副总工程师羊毅说,目前我国原始创新力不足,国家鼓励创新,会很大程度上释放一线科技人员创新研发的动力。“一个大型的装备,由若干个关键技术形成,但我们单点技术创新的人员所作的贡献不能显性化和定量化,个人是最关键的创新因素,所以创新改革要让技术的发明者在产业中有分红和收益。”
“待遇高也不一定能吸引来科技研发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瑞贝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有全说,企业创新,离开人才不行,关键是搭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受地域限制,企业吸引人才受阻,瑞贝卡就在上海建了一所研究所,根据人才需要创新人才的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黄布毅认为,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近年来,科研管理行政化严重,评价标准和导向存在偏差,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目前不少科技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受干扰。
她建议,首先,政策环境方面,要有提升人才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其次,要以事业留人,按需引进,按需培养,为人才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和创新平台,让更多的人才在我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我省打造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