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4)——科技人力资源与政策变迁》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科协服务决策咨询工作的有机延续和深化,也是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的重要成果之一。报告对截至2014年底我国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流动等进行了定量化描述,对建国以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的演进历程及经验得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国外科技人力资源引进开发使用的有效政策工具和具体举措作了重点介绍。
报告指出,我国仍然保持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8114万人,其中符合“资格”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7621万人。从201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来看,“29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从学科结构来看,2012-2014年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理工农医类新增科技人力资源占新增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3%和59%,且以工科数量为最多。从学历结构看,2014年我国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科技人力资源所占比例分别0.8%、4.7%、37%和57.5%,2012-2014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已经超过专科层次,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质量正在逐步优化。
报告将建国以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沿革划分为“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时期(1949-1976年)”、“以尊重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时期(1977-1991年)”和“凸显‘第一资源’战略地位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时期(1992年至今)”。并指出,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经历了逐渐“去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工具箱越来越丰富,通过对外开放和扩展政策制定的国际视野促进科技人力资源培养开发的国际合作和人才国际流动是促进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及其政策完善的重要动力。
报告还总结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等国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的建议:推进教育改革,强化科学和技术教育,从源头上保障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加强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针对产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强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制度建设,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构筑一流教育研究基地,集聚世界一流研究人才;完善我国的“移民制度”,提升对外国人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吸引外籍专家和留学生;适度开放国家科技计划,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和吸引人才;加强科研体制改革,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升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建立数据监测体系、对未来职业需求进行评估,为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为本书做序。他指出,科技人力资源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培育和释放人才红利,必须把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他强调,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要适应人才竞争全球化的趋势,聚焦高精尖缺,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赢得人才竞争主动,必须准确把握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变化趋势,从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培育好让更多的科技才俊脱颖而出的肥沃土壤,努力形成塔基厚实、塔身雄伟、塔尖高耸的金字塔式人才格局。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