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按照中央、省委对党的群团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央、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务院、省政府、中国科协“十三五”规划内容,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九大”精神和《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分析我省科协事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任务,制定河南省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科协事业发展新平台。
一、把握形势任务,开创科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攻坚时期,也是科协组织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深刻认识科协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新任务,抢抓机遇,拓展提升,努力开创科协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发展环境
1.“十二五”时期是河南省科协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科协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团结带领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力开展建家交友活动,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载体平台渐成体系;着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在全省深入开展;持续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累计争取国家、省奖补资金1.7亿元;切实加强建言献策工作,科技智库建设被提到新的高度;大力推进省科技馆新馆建设,目前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深入开展“五星学会”创建活动,全省学会发展能力普遍增强;充分发挥地位超脱、智力密集的优势,第三方评估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我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2.30%提升到了5.59%,排名也由2010年的全国第22位跃升至目前的第12位。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2.“十三五”时期是科协必须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协组织的重要论述,明确了科协组织的性质宗旨、职责定位、目标任务,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把包括科协在内的党的群团工作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为科协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河南发展的路线图,为科协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科协“九大”和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全国科协今后五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科协事业发展明确了目标;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第三方评估工作开展、政府职能转移等,赋予了科协组织新任务,拓展了科协工作新领域。科协事业发展的条件不断优化,空间不断扩大。但同时也看到,科技工作者结构多元化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快速发展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对学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课题等。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科协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主动服务中心、融入大局,改革创新、拓展提升,努力开创新时期科协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科技三会”上关于科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中国科协“九大”精神和《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省委和中国科协决策部署,以“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职责定位,以有效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原则,以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为目标,以“创新争先行动”为引领,把握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建载体,搭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抓好顶层设计,把全省科协事业拓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把全省科协组织真正建设成为省委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让中原在中国梦进程中更加出彩做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原则
4.强化政治担当。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灵魂,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带领科技工作者勇担创新发展主力军重任,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和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的作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不断强化科协系统深化改革的责任和担当,强化公共服务、当好桥梁纽带、夯实执政之基。
5.坚持以人为本。把联系、服务、团结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协组织的基本职责,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积极引导科技相关社会组织健全基层组织,扩大有效覆盖,增强代表性,建立联系科技工作者的长效机制,把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6.加强改革创新。坚持把深化科协系统改革作为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以机关改革、学会改革为重点,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继承与发展、拓展与提升的高度统一,全面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7.突出发展主体。坚持把学会作为科协事业发展的主体,以提升学会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增强学会组织力、执行力、凝聚力为核心,以特色发展、集群发展为手段,强化学会自身改革发展,增强学会服务能力。
8.注重开放协作。树立整体意识,健全组织网络,搭建载体平台,推动科协系统资源互联互通;树立合作意识,密切与各级各部门联系,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科协工作向大联合大协作方向发展。
(四)发展目标
9.服务科学决策的能力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加多样,在推动“四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中的科技思想库作用进一步显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度不断增强,利用科技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科协系统人才和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参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10.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争先行动深入开展;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聚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学会的优势充分发挥,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深度融合;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引智引技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11.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大力推进。牵头承担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协作机制更加健全,工作抓手更加有力;省科技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科技馆体系基本形成;科普工作与互联网充分融合,科普信息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完善,科普形式更加多样,科普内容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基础科普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基层科普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38%以上。
12.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明显增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更加紧密,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手段和渠道更加丰富和通畅;科技人才表彰激励、培养举荐的机制逐步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组织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的途径逐步多元化;科技工作者的诉求渠道更加畅通,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学术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形象更加鲜明。
13.科协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基层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学会改革和基层科协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服务平台和活动载体日渐丰富,科协系统的工作抓手更加有力;科协机关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4.实施“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以“百家学会服务百个产业集聚区”和“万名科技专家助千企”为抓手,充分发挥科协及所属学会优势,根据省辖市、县(市、区)所需和全国、全省学会所能,引进全国学会与省辖市政府、产业集聚区、企业对接,组织全省学会与县(市、区)对接,在战略咨询、技术攻关、人才引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紧密对接,建立服务链,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专栏1 “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主要内容 |
百家学会服务百个产业集聚区:在摸清各地产业集聚区和企业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全国学会、组织我省全省学会约100家,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100家学会对接我省100个产业集聚区,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科技协作等,解决企业科技难题,帮助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万名科技专家助千企:依托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科协建立企业科技需求库;依托全省学会并借助中国科协推广的专利成果,建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家库、成果库;实行破解科技难题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并建立项目库,组织我省的专家团队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首席专家牵头负责,带领团队帮助推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低碳经济。 |
15.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承办好“双创”活动周,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创办《“双创”周刊》,成立创客联盟、创新联盟、创业联盟等,构建大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五方协同”的众创平台,加强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为科技工作者交流协作、干事创业建立新载体;开展创新之星、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建设众创网络空间,打造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互促、民间草根与科技精英并肩、线上与线下互动的生动局面。
16.加强科技智库建设。完善科技专家咨询服务机制,整合各方面专家资源和智库团队力量,建立完善具有科协特色的多层次、多方位、多专业、高质量的科技智库专家库、选题库、成果库和组织网络库。面向全省学会和市县科协开展省级科技智库建设试点工作,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全省学会发展一批科技智库研究基地。制定第三方创新评估管理办法,承接中国科协和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第三方评估任务。建立科技智库人才库、打造院士专家智库论坛等品牌,搭建科技决策咨询工作平台,开展优秀决策研究成果评选,凝聚高端科技人才的智慧力量,提出有权威、有影响、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推动科协调研成果和优秀决策咨询建议进入各级党政部门的决策程序。
17.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需求为牵引,引进高端人才智力;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深化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会企协作,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深入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知识产权巡讲,加强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着力提高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18.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以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学术交流新形态,构建“互联网+学术”,繁荣学术交流。扩大河南省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品牌效应,推动学术交流与重大科技发展需求相结合。支持全省学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中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开展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学术研究、技术交流等重点学术活动,形成一批重要学术成果。着力建设以重点学术活动项目、重点决策研究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发布项目、学术交流基地建设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学会项目。
专栏2 重点学会项目主要内容 |
重点学术活动项目:每年择优支持30项重点学术活动项目,推动学科发展和繁荣。 重点决策研究项目:每年择优支持10项重点决策研究项目,形成决策研究报告,报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重点学科建设发布项目:每年择优支持3项重点学科建设发布项目,实时面向社会发布学科发展报告。 学术交流基地建设项目:每年依托有关学会和单位建设10个学术交流基地,为学术交流和学会工作搭建平台。 |
19.加大引智引技力度。拓展与省内外院士等高科技人才的沟通合作渠道,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力争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高校创业园、创新企业孵化园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相关行业院士专家及其科研团队。打造豫籍院士看河南、院士专家中原行等高端学术咨询活动平台,吸引汇聚院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项目落户河南。
20.实施海外智力为河南服务计划。建设海外智力为河南服务计划信息互动平台,推进“海智工作站”和“海智工作基地”建设工作。依托“海智计划”,巩固拓展与国外科技组织的联系,密切同港澳台科技团体的交往,举办科技交流论坛系列活动,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搭建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平台,推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进入实质化、项目化轨道。
三、竭诚服务科技工作者,全面做好建家交友工作
21.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树立积极发声、主动发声意识,广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批评违背党的主张和主流社会价值的模糊认识、错误观点、不良风气,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正确理解和自觉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2.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在我省科技工作者中深入开展“创新争先行动”,聚焦“短板攻坚争先突破、前沿探索争相领跑、转化创业争当先锋、普及服务争做贡献”四大方面,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科技创新排头兵,积极进军创新发展主战场,营造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浓厚氛围。
23.实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计划。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以院士遴选工作为统领,整合高端科技人才工作资源,打造在全省科技界有较强吸引力、号召力的品牌奖项,积极选拔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评选储备院士候选人才队伍,推进我省高端科技人才梯队建设。
24.举荐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主动研究人才工作规律与人才政策,研究制定科协人才工作规划,制定实施科协系统科技人才服务计划,完善我省院士候选人推选机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进入两院院士队伍。搭建统领科技人才队伍工作的平台,确定科协人才工作新思路新举措,积极推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优秀科技工作者,做好评选表彰工作,在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以及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后备人才等方面主动作为,努力打造具有较高社会显示度、公信力的优秀科技人才举荐平台。
25.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整合科协系统宣传资源,建立科协系统自下而上、畅通无阻的优秀科技人物宣传信息传递渠道。发挥科技界思想引导“主渠道”作用,密切与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协同合作,加强工作策划,有针对性地宣传科技界、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贡献,特别是宣传好工作在一线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弘扬科技界创新奉献“主旋律”。
26.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根据理、工、农、医学科划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低碳城市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建立各类决策咨询委员会,搭建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新平台。发挥科技界人大代表、科协界政协委员的作用,将调查研究、建言立论与民主协商相结合,组织政协委员适时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提案。
27.建立科技工作者诉求反映机制。采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沟通交流手段,完善科技专家建议呈报体系,及时向党委政府传递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畅通科技工作者与党委政府间的联系渠道,形成服务科技工作者工作的新格局。推动建立依法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工作者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落实。
28.加强科学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制定学术团体及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创新载体、拓展形式、丰富内容,逐步建立科技工作者道德诚信档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在科技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利用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文化,指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学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每年邀请知名院士专家举办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提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工作实效。
29.加强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以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把继续教育同会员服务、学术交流、国际民间科技交流等工作结合起来,围绕前沿学科、重点领域、急需专业等设立、扶持一批有长远发展潜力的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经常性培训活动,努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科技人才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30.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建立健全老科技工作者组织网络,加强同老科技专家的联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紧紧围绕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开展调研论证,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组织更多的老科技专家到基层举办科学讲座,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31.切实做好社会组织中科技工作者工作。做好社会组织中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加强同社会组织中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及时反映社会组织中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探索建立适应社会组织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员培养工程,为社会组织中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创造环境。
四、深化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32.深入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认真履行省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建立健全畅通、务实、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协调政府部门加强对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科学素质工作目标责任的考核,强化对基层《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33.加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坚持把省科技馆新馆建设作为科协工作重中之重的一号工程,大力推动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力争将其建成具备国际视野、彰显中国气质、富有河南特色的科技文明展示窗口,争取在2019年底建成并对外开放。以省科技馆新馆建设为带动,深入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工程,建立完善以省、各省辖市实体科技馆为基础,流动科技馆、虚拟现实科技馆、数字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技馆发展模式由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向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持续推进各级各类科技馆的免费开放工作,持续提高公共科普服务质量。
专栏3 省科技馆新馆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
基础建设项目:项目选址于郑东新区白沙象湖规划区,规划用地面积134.4亩,建设用地面积81.68亩,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左右,匡算投资16亿元人民币,2016年动工,2019年底建成投用。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建馆目标,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打造立足河南、服务中原、辐射全国的特大型、智能化、智慧型科技馆。 展教工程项目:开设常设展区、临时展区、创新教育区、科技交流区、少儿科学园区、特效影院区、室外科学广场等。此外,在功能区规划方面,探索与自然、天文、气象科普等功能的复合,使省科技馆新馆在功能方面成为集科学传播、科普教育、创新实践、科技交流为一体的公益性科学文化设施。 |
34.加快发展科普人才队伍。实施“百千万”科普工程,促进科普人才、科普活动、科普资源的深度融合。每个县(市、区)选拔培养一百名左右科普人才,每个省辖市选拔培养一千名左右科普人才,在全省选拔培养一万名左右的科普人才,组建河南省“百千万科普人才服务团”,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科普传播骨干团队。依托全省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单位,组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团队。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机制,建立河南省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和网络服务平台,形成多元化科普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科普人才数据库,吸纳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热心科普工作的知识分子投身科普事业。加强科普专兼职人员培训,不断提升科普人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35. 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需求导向,推进传统科普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设科普中原云服务平台,建成“科普中原云”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数字科普终端等科普活动在线平台,打造“科普中原云”新媒体科普品牌。实现全省所有省辖市、县(市、区)科协均建有科普网站、数字科普终端网络。加强科普影视创作生产,探索创作、审核、反馈、绩效评价的有效机制。推动科普跨媒体、跨终端等全媒体传播渠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手段先进、具有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融合传播主流媒介(频道、栏目)。加强公众科普需求的预测,强化精准推送服务。成立网络科普协会,建设科普信息化资源库,培育一支高水平的科普信息化人才队伍,开发一批优质的科普信息化资源,打造一批品牌性信息化科普活动。
专栏4 科普中原云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 |
科普人才板块建设内容:建设院士专家风采、“百千万”科普人才团队、科学传播专家团、科技专家俱乐部等栏目。 创新创业板块建设内容:建设双创资讯、创客社区、创客达人秀、创意项目秀、双创导师团、双创市场等栏目。 科技成果转化板块建设内容:建设科技资讯、专家社区、技术方案、需求平台、服务市场等栏目。 科普资源板块建设内容:建设数字科技馆、科普影视厅、科普场馆、科普视频、科普图库、科普文库、科学传播矩阵等栏目。 科技扶贫板块建设内容:建设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活动等栏目。 在线科普活动板块建设内容:建设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全国科普日、科学知道、科普答题等栏目。 科普工作管理板块建设内容:建设各类科普资源申报系统等。 先进典型巡礼板块建设内容: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展示、先进农技协典型案例展示、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典型案例展示等栏目。 网络科普大学板块建设内容:建设网络科普课程、在线考试和结业、典型展示等栏目。 |
36.加强重点人群科普活动。创新科普活动载体和工作抓手,提高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组建科普服务团,以科普报告、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推广、科普展览、科技竞赛、创客大赛、科普文艺演出、科普影片放映等多种形式,每年开展1000项以上重点科普活动,组织广大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提升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
专栏5 “五进”科普活动主要内容 |
科普进校园:各地组建青少年科普服务团,积极指导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科学影像节、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科学调查体验、网上知识竞赛、创客空间等科技实践活动。 科普进乡村:各地组建农村科普服务团,围绕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及科普帮扶活动。 科普进社区:各地组建社区科普服务团,以社区的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待业人员、学龄前儿童等为主要对象,围绕科学生活、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社区居民关切的问题,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教学。 科普进园区:各地组建园区科普服务团,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快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面向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开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普宣传。 科普进机关:各地组建公务员科普服务团,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 |
37.丰富青少年科普活动。实施青少年英才计划,开展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活动,选拔和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科技人才。拓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新领域,在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增加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版块,在青少年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组织好河南省青少年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河南省分营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
38.加强科普创作和科普资源开发。组建科普资源开发团队,选择河南省部分优势专业、学科和重点领域,分门别类开发科普资源,建设科普资源库。繁荣科普创作,全省每年创作出一千种以上科普微电影、科普动漫、科普音像、科普著作、科幻小说、科普剧、科普游戏、科普创意作品、科普挂图、科普漫画、科普文章、科普报告PPT课件等优质原创科普作品。开展科普成果奖评审,激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科普工作。探索设立科普创作基金,开展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加大对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
39. 扩大主题科普活动影响。坚持面向基层、服务民生,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反邪教宣传教育等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动,增强活动的全省联动效应,吸引更多公众参与活动。紧密结合公众关注热点,围绕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生态文明、防灾减灾、疾病预防等主题,组织开展河南科协讲坛、现代农业大讲堂、校园科普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使科普工作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建立科普快速反应机制,增加应急科普资源储备,开展应急科普工作培训和演练,构建全省统一、反应迅速的应急科普服务网络,全面强化科普权威发布和应急科普体系建设。
40.加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坚持面向基层、服务民生,深化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行动”、“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力度,重点奖励和打造一批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社区,培育和提升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普示范县(市、区)。加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命名、考核评估工作,全省科普教育基地数量达到300个。加强科学体验平台、科普中国社区e站、科普中国校园e站、科普中国乡村e站、校园科技馆等建设,做好科普大篷车配发以及管理工作,推进基础公益性科普服务机构建设。
专栏6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每年遴选若干个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先进农村科普带头人给予资金扶持。受到全国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中国科协、财政部予以奖补;受到全省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省科协、省财政厅予以奖补。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每年遴选若干个科普工作成绩显著的先进居民社区给予资金扶持。受到全国表彰的先进居民社区,由中国科协、财政部予以奖补;受到全省表彰的先进居民社区,由省科协、省财政厅予以奖补。 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遴选若干个科普示范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先进县(市、区),由省科协、省财政厅予以奖补。 |
41.开展科普精准扶贫。将科普工作同扶贫开发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扶持贫困地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服务站等科普组织发展,强化其与农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农技推广机构的网络化联系,推动科普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科普惠农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科技人员向贫困地区聚集,加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力度,努力提升贫困地区科普服务能力,支持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精准脱贫步伐。
42.加强反邪教工作。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放”的工作方针,夯实全省组织建设,力争在全省市县两级全部建立反邪教协会组织,并逐步向乡镇和校园延伸。加强反邪教工作理论研讨、工作交流和调查研究,积极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领域。利用正反两方面的教材,大力开展警示宣传教育,提升反邪教工作成效。
43.探索科普报刊经营新途径。坚持立足科技、面向市场的办报办刊宗旨,积极探索、深入思考互联网背景下科普报刊发展的特点、规律和方向,放眼长远,周密谋划,迅速行动,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着力整合报刊优势资源,拉长报刊产业链,加快科普报刊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互联网+科普报刊”的办报办刊之路。
44.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加大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推动完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支持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科普展教机构、设计制作公司及科普创作团队,加强科普产品的市场开拓,促进科普展教品、科普影视动漫、科普玩具、科普游戏、科普旅游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五、改进学会治理方式,提升学会发展能力
45.实施学会联办、联建、联推“三联”工作。立足我省学会工作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邀请全国学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建设全省学会、联合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借势、借人、借力发展我省学会工作,扩大我省学会在全国学会的影响度和话语权。 专栏7 “三联”工作主要内容 |
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全省学会、省辖市科协,结合全省学会、省辖市的学科建设和生产实际需要,邀请全国学会来豫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省科协将优先列为重点学术活动项目予以资助。 联合建设全省学会:与有关全国学会加强沟通协调,联合建设我省发展基础较弱、人才相对欠缺的全省学会,通过建立会商机制,明确双方责任,合作共建我省学会。联合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根据我省产业集聚区和企业科技需求情况,组织省辖市科协和全省学会积极引进相关全国学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实施科技协作、科技攻关等,破解科技难题。 |
46.开展“五星学会”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创建五星学会提升服务能力计划”,按照“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的五星学会标准,打造一批有效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能负责能问责的现代科技社团,示范带动全省学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其学术交流、学科建设、服务会员的水平。
47.实施科技社团党的“双覆盖”工程。健全工作机制,理顺管理体制,成立中共河南省科协科技社团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社团党委)。着力扩大学会党组织的覆盖范围,在学会办事机构层面普遍建立党组织,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学会联合设立党组织,确保学会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推动各级科协设立科技社团党委,探索科协党组领导学会党的工作、科技社团党委指导学会办事机构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建立科协指导学会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 48.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学会为主体,以“学会+产业”相结合的模式,推进科技成果、智力资源与区域发展的深度对接,催化合作、促进联系、搭建平台,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科技群团助力创新驱动的新探索。 49.引导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贯彻落实《河南省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由易到难、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的程序步骤,引导有条件的学会在科技评估、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标准制定、科技奖励等方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专业价值。强化效果监督和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建立完善可负责、可问责的职能承接机制,推动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自主创新导向和公共服务定位,充分发挥学会特色和优势,拓展学会开展社会化公共服务工作领域。
50.探索经营学会新机制。引导学会加大资源积累转化传承机制建设,正确认识学会拥有的组织网络、人才集聚、学术交流、科普场所、品牌活动等资源优势,着力提升信息资料收集、会员服务、资源动员和资金筹措能力,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发展优势。积极培育学会经营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把握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性质和市场特点,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服务采购市场的竞争,努力推出更多公共服务产品。
六、深化自身改革创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51.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从严落实治党责任,引导干部职工坚定政治信念,增强政治意识,遵守党的章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党规政纪教育,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各项规定,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充分体现科协组织的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特点,坚决克服行政化、机关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发生。
52.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为基本目标,以提高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扩大有效覆盖面为工作方针,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高校、重点社会组织和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园区等科协组织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重点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领域和高校师生、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延伸组织体系,接长手臂,扎根基层,把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吸引凝聚到科协组织中来。加大对科协基层组织的支持力度,密切与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推动新常态下科协基层组织的改革与发展。
53.加强科协常委会、全委会建设。认真执行中国科协章程,健全完善科协常委会、全委会工作制度,突出常委会在集体决策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好常委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逐步建立和健全常委会的各工作机构,加强各专门委员会工作,为科协常委、委员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参与科协工作开辟更为广阔的渠道。扩大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在科协组织中的比例。
54.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有关精神,引导直属事业单位树立主动出击、超前谋划、勇于尝试、敢于竞争的决心和信心,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思维,选准发展载体,拓宽业务领域,不断提升单位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5.加强科协系统信息化建设。结合科协实际和发展需求,加强与具有较强实力的网络科技服务公司的合作,深化“互联网+科协工作”实施,实现科协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强省科协门户网站建设,将省科协网站建成全省科协的宣传平台、办事窗口、联系枢纽。逐步在全省科协系统推广OA办公系统,实现科协系统办公自动化。打造省科协官方微信、微博和短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能。
七、强化保障措施,为规划实施提供支撑条件
56.坚持党的领导,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两级群团工作会议,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科协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科协工作的支持;牢固树立大团体思想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的集成、互动和相互支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制;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规划的实施。
57.加强科协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倡导科协工作人员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引导科技界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推动科协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开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动“绿色”机关建设。
58.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审视科协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及时把实践中好的、成功的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强化制度执行,逐步建立起一套目标清楚、职责明确、程序健全、运转有效、高效廉洁的工作机制,靠制度推动民主决策、规范行为准则、保障工作开展。
59.加强干部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制定全省科协系统干部培训计划,分类分级加强省科协机关工作人员、直属事业单位和地方科协、全省学会干部的教育培训;办好省科协机关处级干部学习班,推动科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