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李俊贤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07

李俊贤2006年在测试中心指导工作

  当你为中国历次卫星、飞船发射成功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其中用于火箭发射的推进剂,是由哪一位科学家带头研制出的?

  而你有没有想过,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生产及生活领域的聚氨酯成型新材料,也同样出自这位化工科学家之手?

  提到以上问题,一定要说到一位中国化工科学家的名字,他就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所属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中国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在李俊贤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践行科学家精神,急国家之所需,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李俊贤院长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甘于奉献 创业创新炳千秋

  李俊贤1928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毕业于乐山市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化工专业,从此走上科技报国之路。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了“两弹一星”及其火箭推进剂研制任务。火箭推进剂就是火箭燃料,其质量占火箭的90%左右,占卫星的85%左右。火箭要发射卫星上天,推进剂必须先行。

    1960年初,30岁出头的李俊贤被调到北京化工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他先后担任火箭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从事火箭推进剂的研发工作。

  偏二甲基肼是火箭发动机的主体燃料,主要通过氯胺法制备。氯胺法制备偏二甲基肼又分气相法和液相法。当时上级给李俊贤和课题组下达任务时,要求他们集中力量开发气相法制备偏二甲基肼。

  李俊贤和课题组成员在进行气相法的试验中发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总结前期经验,对20多种制备方法一一进行了分析,筛选出可能工业化的制备方法,经过反复论证和实验比对,最终决定采用液相法制备偏二甲基肼。

  而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为了给中国火箭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早日完成“两弹一星”任务的急需,李俊贤和课题组成员甘愿一起承担风险。

  他们几乎集中了全课题组所有力量,日夜不停地进行试验。经过半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满足需要的产品。这一成果在1964年被评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的十大成果之一。

  1970年4月24日,使用我国自主生产的偏二甲基肼发射的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李俊贤和课题组对推进剂研究方向的正确选择,保证了我国卫星的顺利上天。该项研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李俊贤也因此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在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

李俊贤院士在推进剂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海军服役的某型热动力鱼雷以煤油、压缩空气为推进剂,由于推进剂能量低,技术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1973年9月,上级向李俊贤所在的黎明化工研究所下达了研制性能指标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鱼雷推进剂任务,这种推进剂代号为796燃料。

  1975年7月,黎明化工研究所用硝酸酯配成的796燃料完成研制。虽然实验室研究取得成功,但工业化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部门提出,可先进行过渡型号的鱼雷推进剂研制。

  “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还是要生产796燃料,延误工期我负责!”李俊贤在一次专门会议上大胆拍板。李俊贤深知,推进剂性能对新一代装备影响巨大,一旦使用性能改进不大的过渡型推进剂,中国鱼雷不知何时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顶着巨大压力,黎明化工研究所成立了以李俊贤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的796燃料会战领导小组,并抽调10余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充实专题组。

  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1976年4月开始车间建设,1977年6月30日终于生产出合格产品。经过4个月连续运转考核,证明796燃料各项工艺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

  796燃料项目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0年6月,经过部级技术鉴定会确认,796燃料的中间试验装置工艺是先进的,产品质量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成果,为国家避免了过渡性型号鱼雷的研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把我国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3年。从此,796燃料成为我国重要的鱼雷推进剂,已用于我国多种型号热动力鱼雷,增强了保卫祖国万里海域的国防实力。

  继偏二甲基肼、796燃料研制成功之后,李俊贤又先后主持完成了主要用于卫星和飞船机动变轨的一甲基肼;用于在“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中逃逸系统固体发动机的某胶粘剂和具有含氧量高、热稳定性强、化学相容性好的某固体氧化剂等一系列高难度科研项目。

  几十年来,黎明院始终瞄准国际推进剂先进水平,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先后完成了300多项科研课题,经鉴定的科研成果270余项,科技成果获各种奖励150余项次,其中有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国家发明奖。这一系列科研成果,满足了国家航天航空事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李俊贤在航天、军工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和黎明化工研究所(院)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李俊贤带领黎明院一方面在航天军工所需高性能燃料方面不断创新研发,另一方面也把眼光盯在民用化工研究的国际先进技术上。

  当时“万能塑料”聚氨酯的研究在中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李俊贤因病在北京边休养边工作期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决定从高起点入手,将研发目标锁定在代表世界先进材料技术方向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上。

  在李俊贤的积极推动下,黎明院1983年组建了聚氨酯专业研究室。李俊贤提出,聚氨酯研究以反应注射成型为重点,同时研究原料和助剂。

  现在,这一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黎明院也真正实现了“企业大发展、百姓得实惠”的目标。

李俊贤院士走入小学播撒科学火种

  治学严谨 身体力行传帮带   

  许多与李俊贤共过事的人都说,李老对工作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李俊贤常说的一句话是:搞科研就是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最怕的就是“差不多”,他要求在平常的科学实验中绝不能掺杂水分。每当技术材料递到李俊贤手上,他总是字斟句酌,对每个疑点都不放过。他83岁时带的一个研究生有一次写了一篇论文,可能为了偷懒,在后面的参考文献中随便引用了一些没仔细看过的文献,谁知李院士审过之后对她说:“小杜啊,这几篇文献好像有些问题啊,你引用的观点好像和原文不太一样。”他的学生后来才知道,原来李院士为了帮他审查这篇论文,把他后面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原文都找了出来仔细看了一遍,这份严谨真是令人敬佩。从那以后,小杜再也不敢懒省事,也学会了对每个数据、每个符号、每个观点反复揣摩,细心求证。还有次为了分析一项实验失败的原因,80多岁的他不顾冬季严寒,陪同学生在保持通风的实验室整整工作一天,直至问题解决。

  在李俊贤言传身教下,黎明院先后涌现出一批精细严谨、默默奉献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者,他们秉承李俊贤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能打硬仗,摘取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化学推进剂开发部A07组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先后完成8项国家级军工配套攻关课题,获授权专利13项,满足国家多个预研及在研武器型号对新型含能材料的需求,被誉为“勇挑重担、锐意创新的科研尖兵”。提及班组的成长经历和荣誉光环,组长白森虎心怀感激:“每一步的成功都离不开李院士的用心指导,李院士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李俊贤培养年轻人是全方位的,除了在科学技术上传帮带,还注重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为了解决一个轻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李俊贤上至北京,下至洛阳市,多方奔走,反复向有关方面讲明情况,终于解决了他和另外5名同志的两地分居问题。李俊贤本人是院士,可他从不以名人自居,在研讨问题时,他总是耐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也从不强加于人。每当年轻人在科研上遇到挫折时,他总是以“容许失败”的胸怀,鼓励大家大胆探索,树立起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院士,李俊贤时刻想着国家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做为团队带头人他领衔组建“河南省反应注射成型新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并与其他同行培养了众多精细化工领域的科技骨干,其中有些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如孙宝国院士、石碧院士、谭天伟院士、钱旭红院士等,他们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

李俊贤院士在家中与老伴一起读书

  淡泊名利 清风正气树楷模

  李俊贤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的相关规定,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在职称评定、项目评估评审、鉴定评奖等活动中,坚持标准,公开公正,秉公办事,从不参加和自己专业无关的鉴定、评审、题词。

  前几年,流行申报院士工作站,有很多企业提出了优厚的条件邀请,但都被他婉言拒绝。后来,苏州一家企业老总找上门来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知这回李院士却同意了,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工资奖金分成劳务费,他对那个老总说:“你们企业这些年的进步我一直看在眼里,知道你们能干事想干事,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共同为咱们聚氨酯行业做些事情!”多么朴实的话语,却蕴藏了多么强大的力量。

  李俊贤在聚氨酯研究中处于领导、指导地位,有的很关键的问题是由他解决的,但在成果申报的署名上,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他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提起黎明院以往的科技成果,他总是念念不忘为项目做出贡献的其他同事。但国家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杨颖韬却说:“李俊贤在科研中是运筹帷幄的统帅,我们只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李俊贤公私分明,从不沾组织半点光。李俊贤生活十分简朴,家里那辆1953年的飞鸽牌自行车简直可以被送到博物馆里进行收藏。为了工作、生活方便,院里要给他配专车,也被他拒绝,他说:“工作需要用车,我会向组织申请,生活中哪能用公车办事?坐公交出行就很好。”院里给他配的办公设施,家人是绝对不能享受的,有一次他的儿子用单位给他配的电话打了个长途,被他狠狠教训一通。

  由于年轻时工作频繁调动,他的一双儿女跟着他从北京去了青海小县城,没有享受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如今他们也只是黎明院普通的一线员工,而李俊贤从来没有为他们的职位升迁、调换岗位等事向组织开过一次口。一次春节家庭聚会中,大家唱起了卡拉OK,李俊贤破天荒地和家人一起呆了两个多小时,这是多少年来唯一的一次。也许这位80多岁的老人感觉亏欠家人太多,他说:“这辈子,我还从没帮老伴买过一件衣服,从没陪孩子逛过一次公园,以后闲下来了一定多陪陪他们!”

  年至耄耋,本该看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然而所有这些都被李俊贤一生挚爱的科研事业所替代。86岁高龄的他,依然满怀化工情、心系中国梦,依然敏锐、谦逊、平淡,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一座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