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吴养洁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07


  吴养洁,男,1928年1月1日生于山东济南。现任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助教,1952年10月至1954年8月,先后在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与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俄语与进修,1954年9月至1958年6月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O. A. 莱乌托夫院士指导下作研究生,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58年7月回国到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至今。曾主持新化学实验楼平面及内部设备设计并主建放射化学实验室与放化专业,曾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自1986年6月至今,任郑州大学化学系、南京大学化学系(兼)博士生导师,1993至2001年任郑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点(自1993)及郑州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自1995)业务负责人;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1982-1990)、河南省化学会理事、副理事长(1985-2000.11-)、名誉理事长;有机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杂志编委。1985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到莫斯科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俄罗斯科学院元素所访问并作学术报告。1988年至1998年期间, 先后到美国PSU、ISU、JMU等五所大学,哈萨克斯坦大学与白俄罗斯大学,波士顿ACS 216届年会、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系等作学术访问或学术报告。2002年12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访问并作学术报告。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醉心钻研 硕果累累

  吴养洁院士长期从事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及大环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饱和碳原子上的均裂与亲电取代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师从O. A. Reutov院士,利用同位素交换、立体化学与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当时这一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的国际前沿课题,首次发现羰基活化有机汞盐可在温和条件下与Hg203标记金属汞发生同位素交换,这是一类新的具有均裂性质的非自由基反应,反应速度与化合物结构因素有关,反应中立体化学构型保持;证明脂肪族SE2与 SN2反应不同,其立体化学构型保持,以上两类反应均通过形成环状过渡态。研究成果发表于Dokl. Akad. Nauk SSSR, Izv. Akad. Nauk. SSSR等前苏联科学院刊物,已被他人引用61次,包括在大学教科书与参考书中被引用,并被Ingold等著名学者在JCS, JACS等刊物上所肯定,研究成果居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得到A. N. Nesmeyanov院士的高度评价,并以“重要成就”为题刊登于莫斯科大学校刊。在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质研究方面,他提出并证明在某些邻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有分子内配位存在,以及由此对反应活性、波谱性质与化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在邻位效应理论中增添了新的内容;提出芳亚甲基芳胺希夫碱的汞化反应经历四元环过渡态,从而修正了五元金属螯合环的形成通则。在环金属化反应与金属转移反应及其立体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通过金属转移反应开拓了制备手性二茂铁环金属化合物的新途径;发现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可以作为Heck反应、Suzuki等反应的新型催化剂;有多种新化合物被收入金属有机化合物字典,有多篇论文被收入“金属有机化学”丛书。以上研究成果在他的指导下与研究生共同完成。吴养洁院士曾多次在国内外大学、全国与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得到国际著名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大环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多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制得了200多种不同类型具有特定结构的单、双冠醚和多配位中心大环配体及其与金属离子或中性分子形成的配合物、包合物和超分子,其中与糖或氨基酸络合的杯〔4〕芳烃硼衍生物可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此外,他曾在有关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学术报告。吴养洁院士的《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与发明专利。这项新技术使苯并冠醚的合成反应时间由20多小时缩短为1-4小时。吴养洁教授为第一发明人。在不对称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成果,首次设计合成并筛选出分子中空间位阻很大的手性N-α-吡啶基甲基氨基醇催化剂,借助锌与N, O的配位,成功地应用于二乙基锌对芳香醛的催化不对称加成,制得对映体过量高达98.3%的相应的手性(R)-二级醇。论文发表于TA与TL.,被很快收录于Chem. Rev.关于此类反应的最新总结中。完成了1972年国务院农药调查组下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1974、1976年先后通过小试与中试鉴定,提供了一条甲萘酚的新的工业合成路线,吴养洁教授为主持人和主要完成者之一,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授予吴养洁教授先进科技工作者奖状。

  吴养洁教授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andte Chemie, Chem. Commun., Org. Lett., J. Org. Chem., J. Organomet. Chem., Tetrahedron, Dalton Trans., 化学学报,中国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有机化学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80多名。199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环金属化反应与分子内配位》获2002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壹等奖。《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偶联和制备发光材料中的应用》获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贰等奖。201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吴养洁的成功也引起人们思考的地方很多,从出国留学到归国任教,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原大地上默默耕耘五十多载,他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无论是名利,还是生活的困苦和人们的误解,他都能很平静地对待和走过。在科教这条战线上,他锲而不舍孜孜追求,在75岁高龄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成功不仅感动了学术界,而且也感动了中原大地,获称“本土”院士,这是河南高校的第一位,也是河南人民对他最亲切的称呼,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他庆功祝贺,这在河南也是首次。如今虽然已年届80多高龄的吴养洁,还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从他充沛的精力中,很难看出已届耄耋之年。

  作为一名学者,他对科研浓厚的兴趣一直是驱使他前进的动力,他工作起来总是全神贯注,旁若无人。难怪他的学生都称他是“严老师”。他的要求之严格,到了近乎挑剔的地步,这是他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师承”也被他的学生所继承。


    感谢恩师 师承天下

  说起教学,吴养洁院士总忘不了那些启蒙老师,他在自述中写道:“往事历历在目,回顾我的进步历程,离不开老师们的关怀和教导,离不开同志们的热情帮助。童年所受到的教育使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立第一中学是抗战时期一所很好的学校,老师们学术精湛,大都出自北师大、北大、北洋、燕京等著名学校,学校直属教育部,图书设备齐全,虽然当时生活十分简朴,学生宿舍里是两层的通铺,每天早晨同学们大都到汉江边洗漱,穿的衣衫被人称作“丘九”,但所受到的教育却很充实。在北大进修时聆听了邢其毅、黄子卿老师的授课,条例清晰,深入浅出,得到了一生难忘的学术享受。在莫斯科大学得到了学术大师们的亲自指导和学术熏陶,启发了我终生为科学事业奋斗的理念和顽强的意志。自1958年来到郑州大学后,亲身感受到唐敖庆、唐有祺、蒋明谦、邢其毅、梁晓天、刘有成、胡宏纹、沈联芳、孙家锺、刘中立、杨立等诸位师长和学长们的记挂、鼓励和指导,这也是他们对一个地方院校的亲切关注,在徐墨耕、刘椽、嵇跃武和赵玉芬等老师们的带领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使郑州大学化学系日新月异,阔步前进。

  作为一名教师,吴养洁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先后讲授过理论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农药)、冠醚化学、原子能化学、化学文献等课程,他认为要教好书,教师首先要吃透讲授的内容,虽然有的课程他已讲授多遍,但每次讲课前,他必重新备课,增添新的内容,修改讲稿,力图用最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他讲课几乎没有废话,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为能记下很多笔记而感到满足。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实验谈不到创新!他对化学实验室建设具有浓厚的兴趣,付出了很多心血,尽可能地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教学生在实验上狠下功夫。吴养洁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报告与论文的写作,做到一丝不苟,对一个错误的、不适当的标点符号他也绝不放过。学生的论文通常要经过他的一校、二校、三校……才最后定稿。吴养洁曾荣获郑大党政领导授予的“师德标兵”和省教育厅一再授予的“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等荣誉称号。严师出高徒,只有严谨治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