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其凤,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1936年1月出生,天津市人。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所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1989年)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所著《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倾情三尺讲台 桃梨芬芳
一生都在研究卫星导航定位的许其凤,对“定位”两个字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许其凤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定位,那就是站好“三尺”讲台,当好一名教员,为军队培养更多的测绘人才,推动测绘事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一“定位”,许其凤教授在这个“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其凤教授敏锐地觉察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军事应用上的潜在价值,他就着手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当时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就很难占领制高点。许其凤教授决心弥补这一空白,梳理、推敲,那时,他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满脑子都是GPS问题。在简陋的宿舍里,教授迎来了一个个黎明之后,《GPS导航与精密定位》专著出版了,该书成为国内测绘专业和研究生最早的专业教材。他也在国内率先开设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开始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他用行动给弟子树起了榜样。2003年的夏天,“非典”刚刚过去,为了解决“GPS动态检定场”项目中动态测量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观测精度,他和观测组的同志们到郑州三环立交桥上进行现场实验。当时正是郑州最热的时候,白天地表温度高达50度。为了按时完成观测任务并确保观测精度,大家顶着高温和烈日的暴晒,白天在桥上观测,晚上回到教研室进行数据处理,找出问题,常常忙到深夜。教研室的同志们看他年岁大了,在烈日下工作有点力不从心,都劝他回家歇歇。但他认为,不亲自到现场去看看,就发现不了问题。就这样他和同志们冒着高温,持续观测了几十天,终于将精度从10cm提高到2cm,达到了工程要求。
年近80,许其凤对待所主持的多项重大科研课题依然亲力亲为,大到总体设计,小到某个设计细节面面均能考虑周到。最让学生们感动的是,涉及关键问题的仿真研究,他总会与学生并行进行编程仿真,以确保仿真结果更具可信性。
许其凤院士从军已62年,在“三尺讲台”上奉献了58年,一个甲子的光阴已在他教书育人中匆匆而过,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了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专家、教授,有的成了学科带头人、挑起了学科发展的重任。
醉心科研攻关 硕果盈枝
许其凤院士长期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敏锐地发现“卫星导航定位”将是学科发展方向,当时国内几乎还是空白,他放弃所有的休息时间,多次到北京等各大书店查找资料,他还发动他认识的人帮着搜集,能搜集到的资料他全搜集到了,然后开始了梳理、推敲,那时,他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满脑子都是卫星定位问题,常常是开饭好长时间才匆匆感到饭堂。在简陋的宿舍里,《GPS导航与精密定位》专著撰写完毕,该书成为国内测绘专业和研究生最早的专业教材,为开辟我国大地测量新领域提供了技术和人才的储备。
“海湾”战争爆发后,他密切关注着这场“一边倒”的战争,他清醒地认识到,靠我国现有的“北斗一号”将不能满足今后战争中精确打击目标的需要,必须发展我国新一代导航系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寝食难安。那时,我国第一代导航系统刚刚投入使用,新一代导航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如何建都是个未知数,而他也步入了花甲之年,就是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能不能取得成果,他心里一点底就没有。尽管如此,他还是下定决心去攻开这个难题。
这一次忘情的投入,花去了将近10年的光阴。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他常常到外地调研、工作,有时一待就是两三个月。经过考察论证,许院士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设想。为了得出最精确的数值,他用计算机仿真计算不同卫星的利用率、我国的可跟踪弧段、卫星定轨精度,然后对这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经过大量的计算对比、并通过反复论证分析,得出导航卫星利用率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依此设计了既满足我国近期需求、又可进一步发展,既规避了技术风险又可节省建设经费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该方案被最终工程方案采用,为国家节约资金数十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许院士在深入进行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具有前沿性的科研课题,探索和推进卫星导航技术应用与实践。他主持和承担的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局部地区可以实现GPS卫星精密定轨,为我国开展高轨卫星精密定轨奠定了理论基础。90年代以来,致力于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为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从80年起,他在致力于理论探索的同时,还在国家重大工程中担当重任,对卫星导航等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参加完成了全国GPS一级网的布测、主持完成了中苏(俄)边境GPS联测等重大工程建设;作为专家组专家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等大型工程建设的总体方案设计和立项论证,提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与全国GPS一级网联测以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技术方案,后经国家测绘局倡议,启动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建设工程;他还瞄准实战需要,成功地把卫星导航技术引入武器装备,解决了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测量保障问题;主持完成了我国首座海外卫星跟踪基地测量的技术设计和方案论证;运用首创的CCD矢量较差动态摄影定位理论和方法,建成了我国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精度动态定位检定标准,为我国发展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导航性能综合检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针对高动态条件下卫星导航系统动态定位性能检定和测速关键问题,他带领学生采用多节点摄影/惯导组合定位方法进行了大量仿真与试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试评估方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许其凤院士从事军事测绘导航事业大半生,42岁那年才结束两地分居,妻子从厦门来到郑州,原本想过一段安稳日子,不曾想仍是“两脚不沾地”,把家当“旅馆”。理解他的老伴只好叹到:“他把心思全在用到了教学科研上,要是有一天真正让他离开了,他睡觉都不会踏实。”
崇尚纯朴自然 淡泊名利
许院士家里的摆设显得十分陈旧,一方面由于专注自己的事业无心顾及其它,另一方面也可能和他崇尚纯朴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有关。
在“动乱”的年代,测绘学院建制一度被取消,许院士曾远离自己钟爱的“三尺讲台”和测绘事业。这期间,他当过工人,参加过各种繁重的劳动。艰苦动荡的生活,养成了他随遇而安的个性。27岁结婚,42岁时爱人才调到身边,1994年老伴退休后,因为要回老家照顾高龄老母,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两地分居生活。许院士对生活要求不高,在醉心科研攻关时,他说,有地方吃饭就行了,有时当他匆匆忙忙赶到饭堂时,开饭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他只得回去吃方便面。
过好日子的机会不是没有,可他却一次次错过。1985年,应邀在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许其凤以中国专家精湛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博得了奥地利国家人卫站站长的赞赏。当这位站长以别墅、小轿车、高薪、优越的科研条件盛情邀请他留奥发展时,许其凤教授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而当时他的月薪还不足150元。他不是不想过好日子,可他觉得祖国更需要他,他说,他是祖国培养的,岂能有了点本事就光顾着自己过好日子?
1991年,厦门某所学院了解到他的子女都在厦门,老伴也即将退休回厦门后,向学院发了商调函,聘请他到该院任通讯导航系教授。高额的工资、宽敞的住房,特别是能和家人团聚,确实让他有点心动。但是,当时正值我军首次利用GPS技术施测全国一级网、进行中苏边境勘测,他参加了总体方案设计、技术人员培训、施测指导和数据处理等工作,所指导的3名研究生也参加了这项工程。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展和研究生的培养,他毅然放弃了这次调动机会。事后有人说:干得越多、越好,调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可他认为,工作调动不成对个人来讲是个遗憾,但假如在国家需要他发挥作用时却没有发挥出作用,那才是最大的遗憾。
评为院士后,许院士不仅不搞特殊,连一些正常按规定可以享受的待遇也不在乎。每当受邀外出讲学或开会,即使是对方负责行程安排,他也总是给秘书交待,如果做飞机做经济舱就可以了,做商务舱浪费国家的钱,做高铁也是要求只要有座就行,没有更多要求。事情虽小,却更能反映许院士看待名利、看待享受的处世价值。
许院士具有溯源求真、验证求实的科学情怀,他避短扬长的科研思路和数十年的执着钻研精神激励着学子们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他淡泊名利、率真为人的处事方式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去追寻知识分子所应持有的那份价值。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