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张新友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07

他,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31年,培育出花生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1.05亿亩,实现了花生育种技术的重要突破和花生种植制度的重大革新;他,创建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等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带领科研团队在花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遗传及其分子标记发掘、转基因等育种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担任国际花生基因组联合会执行委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促成了中美花生基因组联合测序、玛氏(跨国食品企业)-中国高油酸花生育种等合作项目;他,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品行端正,治学严谨,为推动我国花生育种水平的提升和农业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学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和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科学技术成就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首届河南省专业技术杰出人才。

  ——他就是花生专家张新友。

  张新友,河南太康人,1963年8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第一线,致力于花生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河南省科协副主席、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主任、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是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

  他勇攀科学高峰,争创一流科技之“花”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新友

   主持国际学术会议

  花生作为人类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蛋白质来源,在保障全球食物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和维持欠发达地区膳食营养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第一花生生产大国,河南是国内最大的花生生产省份,近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2%,总产4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7%。作为著名花生育种专家,如何解决我国花生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多出品种、出好品种,提高花生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是张新友研究员心中永远的牵挂。“八五”以来,他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数十项研究课题,率领课题组刻苦攻关,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相继育成“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高油、抗病花生新品种33个,分别通过了河南、安徽、湖北、辽宁、北京等省市的审定,其中1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鉴)定,9个为含油量超过55%的高油品种(推广品种的平均含油量约为52%),育成品种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国花生育种团队中名列前茅;针对花生栽培种优异种质缺乏、推广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问题,张新友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系统开展野生花生利用技术研究,创建了以杂种幼胚离体培养、染色体倍性操作和分子细胞学鉴定为核心的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优异新种质并育成了远杂9102、远杂9307等7个种间杂交花生新品种,这些种质和品种成功地聚合了来自野生花生的优异基因,丰富了栽培种的遗传基础,实现了花生野生种质利用的重大突破,推动我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在育种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张新友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建立了花生产量性状及脂肪、蛋白质、脂肪酸组分等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为性状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指导;率先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花生栽培种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于2006年国际会议首次公布),发掘了一批产量、品质、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的QTLs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了简便、高效的高油酸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育种实践;建立了花生高效植株再生体系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为花生转基因研究和基因功能验证奠定了技术基础。

  张新友研究员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有12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7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植物新品种权5项;先后在国内外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花生遗传育种方面的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9部,为推动我国花生育种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着眼生产实际,推广高产之“花”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新友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作为育种家,张新友研究员深深地懂得,良种虽然是最具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但是只有牢牢地掌握在农民的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他非常重视新品种的推广和转化,通过创办示范基地和开展技术培训,将新品种和新技术转化为农民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好的致富技能。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在广泛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不仅为每一个新品种制订了具体的栽培技术规程,而且研究制定了油用型、食用型和出口型等各类品种的布局及栽培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对品种的合理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7~8月份,是花生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天气最炎热的季节,张新友同志经常带领团队成员往返奔波于各花生主产区,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技术咨询。多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河南18个省辖市50多个县,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花生高产示范田,示范带动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等高产品种迅速成为河南省的主导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到安徽、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北京等地,大幅度提高了花生单产水平。其中,在延津县豫花7号高产示范田,曾经创下亩产663.5公斤的河南花生单产最高记录。据统计,截止目前张新友带领科研团队选育的“豫花”、“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累计推广1.05亿亩,约占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的40-50%、全国面积的10%左右,增产花生210万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0余亿元,为推动河南乃至全国的花生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其中,豫花7号、豫花9327、豫花4号、豫花8号、豫花14号等高产早熟品种,促进了黄淮海地区的花生种植制度由春播一熟向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制变革,极大缓解了粮、油作物争地的突出矛盾;豫花15号、远杂9102等高油、出口型优质品种的推广,缓解了我国花生品质差、专用性不突出的问题,显著提高了花生产品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加工及贸易企业的发展,使花生产品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

  他扎根中原沃土,播种富民之“花”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新友

   送技术到田间

  重实际、看实效是张新友同志的突出特点,也是他做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针对“三农”工作的新形势,他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新方法,有力促进了花生最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彰显了农业科研单位在支撑“三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赢得了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群众的拥戴。在兰考县,他带领科研团队建立的花生高产与地下害虫综合防治示范田,将农艺措施、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有机结合,不仅解决困扰该县花生生产多年的地下害虫危害问题,而且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经专家验收,60亩豫花15号示范田平均亩产571.5公斤,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全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县正阳县,针对该地区秋涝频发,花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突出特点,他及时将具有野生花生遗传背景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远杂9102引入该县,提出并推广了麦后起垄夏直播种植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的有效结合。经试验示范,比当地品种普遍增产20%以上,深受群众欢迎。经过几年的努力,远杂9102在该县的年度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万亩,对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成果推广转化过程中,张新友同志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与产业链条的延伸,积极探索科研单位加公司加农户及育、繁、推、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近年来,张新友带领科研团队先后与河南豫研种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南海种子有限公司、河南金沃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南阳庄稼人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在花生良种繁育、规模化种植、订单生产、产后加工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不断增强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衔接,提高花生的综合效益,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群众和相关企业发展花生产业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倾心团队建设,培育团结奋进之“花”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新友

   从事花生杂交授粉

  张新友研究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团队首席科学家,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正派、勤奋、严谨、创新、律己、协作的精神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逐步形成了讲团结、比贡献、重协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团队氛围,带出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花生科研团队。他重视年轻人的培养,鼓励年轻人踊跃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年轻人克服浮躁心态,立足岗位拼搏成才。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攀科学高峰,先后有8人次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或省级学术荣誉;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依托团队承建了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河南花生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进一步提升花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已在农业科研战线上拼搏了31年的张新友来说,科学研究永远没有最高峰,追求探索永远保持进行时。站在新的起点上,他一如三十年前那个满头乌丝的学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望着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他悄然背起行囊再一次出发。是的,为了秋的收获,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河南农业更美好的明天,他一直在路上。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