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生教授在承担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工作双重任务的情况下,坚持在教学、医疗及科研一线。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疾病、老年病的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一、教学与医疗
李建生讨论l试验结果
深入组织开展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明显提高教学质量,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3项。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等新知识、新方法体现到教学中,培养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87名,坚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疾病和内科老年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以患者满意为追求,以高尚的医德服务患者。
二、学科建设
李建生教授主持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及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项目先后获得2012年、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奖项的获得,标志着河南省医药卫生领域在国家奖励方面的突破,显示了我省在中医药治疗老年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也是对李建生教授团队20多年来潜心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的肯定。
作为呼吸疾病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加强团队建设,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已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并取得优秀成绩。近五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李建生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组织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等14家单位申报2015年度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临床疗效研究(一)”,获得立项资助(201507001),总经费8126万元。
三、科学研究
李建生在法国交流
以呼吸系统常见病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相关疾病为重点,围绕病机、证候诊断、治疗方法/方案评价、模型建立与作用机制等开展研究。
(一)建立了呼吸疾病8项中医辨证标准并通过学会发布。
1.建立了证候标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模式,提出了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即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以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为依据、确立诊断标准元素为核心、多元统计结合智能信息技术为支撑、广泛集成专家意见形成共识;建立了证候分类、证候的确定、主次症的划分、标准的依据与形式、验证考核等五个关键技术环节并建立了适宜的方法与技术及其参数。为呼吸系统疾病证候标准的建立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也为其它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2.集成多学科技术方法建立了7项证候诊断标准并通过学会发布:集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神经网络、德尔菲法、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决策树等方法技术,建立了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证候诊断标准,包括证候分类、证候的主次症、诊断依据与形式。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慢性呼吸衰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2版)、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2版)、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2版)、普通感冒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3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3版)。该系列标准经临床验证考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较国内有关标准客观、规范和实用,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提高了呼吸疾病中医辨证水平。
(二)建立了5项诊疗方案/技术并转化推广,提高了诊疗水平
1.创建了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了疗效: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主要依据抗感染药物分级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耐药菌增多,并发症多、预后差,致使治疗难度大。因此,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国际该领域的难题。李建生教授提出了“衰老积损、热毒损肺”老年CAP病机观点,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疗联合抗感染药物),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疗程14天,随访7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较西医规范治疗的疗效显著提高:提高来临床治愈率,缩短了稳定时间,提高了生存质量和患者的疗效满意,降低医疗费用,每提高1个单位效果节约直接医疗费用1623.75元。研发了新药毒素清颗粒并转让。该方案已在国内11家三级甲等医院推广应用,并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的重要证据。
2.创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列治疗方案/技术,提高了疗效,减低了医疗费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逐年增高,疾病负担重。西医采用病情分级的诊疗策略,效果并不理想,缺乏随访研究而远后疗效难以评价并存在药物副作用等。建立有效治疗方案/技术已成为国际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李建生教授提出了COPD“正虚积损”病机新观点并结合证候规律,开展了建立诊疗方案/技术的一系列创新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对于提高COPD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了国际首个COPD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通过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试验(治疗6个月、随访1年),中西医结合方案(中医辨证治疗联合西医规范治疗)较西医规范方案的疗效提高显著,即减少了急性加重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善了肺功能,提高了运动耐力,改善了呼吸困难和症状,提高了生存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每减少1次急性加重即节约直接医疗费用6167.4元。该方案为国际首个治疗COPD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作为高级别证据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已在全国15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提高了临床疗效。
基于效益比较而优化建立了COPD的适宜治疗方案: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的效益、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为最佳方案的确定、临床决策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证据。COPD的西医规范治疗和中医辨证治疗及其联合治疗均具有临床疗效。李建生教授基于比较效益研究的理念,结合卫生经济学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中医药领域COPD治疗方案的比较效益研究。通过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试验(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西医规范治疗方案(西医方案)、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中医方案)以及中西医结合方案(中医辨证治疗联合西医规范治疗,结合方案)均具有较好疗效,而结合方案较西医方案、中医方案的疗效均显著提高,即减轻了急性加重次数和持续时间,提高了运动耐力,改善了呼吸困难和临床症状,提高了生存质量和疗效满意,降低了直接医疗费用。确证了COPD适宜的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患者的选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
基于早期干预理念而建立了国际首个COPD早期中医治疗方案:COPD为气流受限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着眼于早期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对于COP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中心、平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治疗1年、随访1年),与安慰剂比较,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健康教育基础上予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显著:减少了急性加重次数,改善了肺功能,提高了运动耐力,改善了呼吸困难和临床症状,降低了直接医疗费用。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建立国际首个COPD的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已在全国16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
建立了肺康复技术:李建生教授根据中医理论而建立了中医肺康复技术--呼吸导引技术。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治疗3个月),中医肺康复技术具有较好疗效:提高了运动耐力,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生存质量:,提高了患者疗效自我评价和疗效满意度。为国内首个COPD中医康复技术并获得著作权(2013-A-00096834),已在全国18家医院推广应用。
(三)提出了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新模式,创建了突显中医疗效特点的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模型而首次研制了5个疗效测评工具。
李建生在查房
1.提出了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新模式:基于病证结合模式、中医疗效特点与优势,立足于疗效的评价,兼顾评价的不同主体或内容,提出了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新模式:一是医护人员注重的指标,如终点指标及其替代指标、症状与体征、药物毒副作用等;二是患者注重的指标,如临床症状、生存质量/功能、疗效满意、医疗费用;三是实验室指标;四是中医证候相关指标或中医疗效优势的指标。
2.创建了CAP、COPD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新模式,提出了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思路,即指标体系框架形成是前提、指标筛选是核心、指标考核与验证是关键、科学评价方法是支撑、中医证候或优势指标评价是特色。通过文献评价、临床调查、专家咨询、体系建立及考核等研究,一是建立了CAP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①综合指标:症状与体征、胸部影像、病原学结果所综合形成的指标;②医护人员注重的指标:终点指标(病死率)及替代指标(稳定时间)、症状和体征;③患者关注的指标:症状,日常生活、健康状况和疗效的满意;④实验室指标;⑤中医证候相关指标或中医疗效优势的指标:如证候消失、向愈、无变化及加重率。二是建立了COPD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①医护人员注重的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咳嗽、咯痰、喘息、气短、胸闷、乏力等),疾病相关指标(急性加重、呼吸困难、六分钟步行距离等);②患者关注的指标:临床症状、患者报告结局、生存质量、疗效满意等;③实验室指标:肺功能、血气分析等;④中医证候或疗效优势相关指标等。
3.创建了5个疗效评价工具:面向国际疗效评价领域中突出“以病人为本”的诊疗理念,结合中医“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模型,按照国际量表/问卷研制规范,研制了5个疗效测评工具。一是CAP的3个工具:①肺炎患者疗效满意度问卷(ESQ-CAP),包括4个领域10个条目;②肺炎患者报告结局量表(PROs-CAP),包括3个领域17个条目;③肺炎医生报告结局量表(CROs-CAP),包括3个领域13个条目。二是COPD的2个工具: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COPD-PRO),包括3个领域17个条目;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满意度测评问卷(ESQ-COPD),包括5个领域18个条目。5个测评工具均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适用于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均获得著作权。5个测评工具均为国内首次,其中ESQ-CAP、ESQ-COPD为国际首创。上述测评工具克服了既往评价方法模糊、欠客观的缺陷,为CAP、COPD疗效评价提供了有效工具与方法。
(四)研制了5项中医诊疗指南并通过学会发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指导规范
既往的相关中医诊疗指南,缺乏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和高级别的疗效证据,降低了其指导作用。李建生教授参照国际指南研究规范,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注重中医诊疗特点,成立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诊疗指南》制定小组,参照国际的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工具(AGREE)、美国指南标准化会议(COGS)、苏格兰指南协作网络组织(SIGN)等工具和标准,评价证据质量、形成推荐建议,研制了普通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CAP、COPD、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项中医诊疗指南。5项指南为国内最新的循证中医诊疗指南,已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发布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为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提供了指导规范,提高了临床疗效,推动了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了呼吸疾病模型,优化临床处方并揭示了作用机制
李建生在汇报基地建设
1.建立了6个肺部感染模型:首次建立了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老年肺炎大鼠模型和内毒素肺损伤老年大鼠模型及肺炎痰热证病证结合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模型,一是优化了治疗老年CAP的中药毒素清颗粒,成为医院内制剂并获得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006L00241)。二是揭示了老年肺炎的病理机制和中药作用途径:①老年肺炎动物死亡率高,肺损伤明显,易合并小肠、心肌和肾脏等损伤并且严重,其机制与炎症级联反应介导损伤明显、免疫保护水平减低、自由基介导的损伤严重等有关。②中药毒素清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肺损伤并促进肺脏炎症吸收,减轻心脏、肾脏、小肠等损伤,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炎症级联反应、提高防御保护水平、拮抗自由基损伤等有关,涉及调控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JAK/STAT信号转导等变化。
2.建立了5个COPD相关模型及3种细胞炎症反应模型:通过香烟暴露联合反复细菌感染法首次建立了COPD稳定期、急性加重期及急性加重危险窗大鼠模型,结合冷、热因素建立了痰热壅肺、痰浊阻肺的病证结合模型。通过烟雾、脂多糖等刺激建立了肺泡上皮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模型,一是优化了3个临床处方,成为医院内制剂并为治疗COPD候选研发药物;二是揭示了中药作用机制:对肺脏及肺外合并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具有明显远后效应,机制与改善气道重塑、阻抑炎症级联反应损伤、改善氧化应激、调控胶原和蛋白酶表达、调节免疫功能等有关。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