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强,博士,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现为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所长、国家林业局和河南省重点学科第一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泡桐丰产栽培与良种选育、泡桐抗性机理研究和林业生物技术。
自小与树有缘对泡桐情有独钟
范国强说,他这辈子就和植物,特别是和树有缘。他出生在禹州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村前村后满是庄稼、野花和一排排高大的泡桐,打小他就爱看这些植物,想弄清楚它们开花结果的秘密,想知道一棵幼小的绿苗如何能够发枝吐叶、日新月异地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大树。
这种对植物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最终左右了范国强的人生道路。1980年填报高考志愿时,16岁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原河南农学院)林学系。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该系毕业,再10年后,1994年,已经成为博士后的他受邀重返母校教书,成为河南农大校史上第一位学成归来的博士后。那一年范国强30岁,刚到而立之年。
从学士而硕士、博士、博士后,从宽泛的林学专业到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再到蛋白质、DNA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微观世界,范国强的研究领域越来越深入。但他并未因此钻进“象牙塔”。从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他,婉拒多家条件更优越的科研单位和高校的高薪聘请回到母校,一是想为家乡培养点人才,二是想为家乡还不很发达的林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林木情有独钟的他,把研究对象定在了他从小就常见到的泡桐上。泡桐是北方用材林、防护林和庭院绿化的首选树种,河南有两亿多株泡桐,是我国种植泡桐最多的省份之一。泡桐宽大的树冠可以提供凉爽的树阴,耐火、防潮、不翘不裂的材质使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特别是受到日本、东南亚等进口国的欢迎。泡桐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有一种很麻烦的常见病——丛枝病。这种病会引起幼树死亡、大树生长缓慢,被称为“泡桐的癌症”。有关专家学者们尝试过用机械除病枝、喷洒农药等多种办法,但操作性不强,防治效果不佳。
范国强决定另辟蹊径,从丛枝病发生机理的角度着手,寻找根治“丛枝病”的方法。回到农大的当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蒋建平教授的关心支持下,他主持了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泡桐丛枝病病原检测及应用技术研究”,第二年又主持了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泡桐丛枝病致病基因研究”,取得了预期成果。在此基础上,1999年范国强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泡桐丛枝病发生分子机理研究”,该研究于2011年12月底结项,基本弄清了丛枝病发生的分子机理,找出了丛枝病发生的特异蛋白、筛选出了其相关基因。紧接着他又一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泡桐丛枝病发生特异相关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及功能研究”,于2005年结项。在另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泡桐丛枝病发生与DNA甲基化变化关系研究”的资助下,发现泡桐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是泡桐丛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农林这一块儿连“拿”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范国强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经过20余年的研究,范国强自信地预测,不久的将来,彻底治愈丛枝病将不再是梦想。
在泡桐新品种培养方面,在建立了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体系,创建了国内外首个四倍体泡桐种质资源库,扩大了其遗传背景,为林木多倍体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育出了优势突出、特性优良的四倍体泡桐新品种,推进了泡桐品种的更级换代。解决了现有泡桐品种自然接干率低和抗逆性弱的问题。首次阐明了四倍体泡桐新品种优良特性的分子机理,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白花泡桐基因组精细图谱,为国内外泡桐遗传解析提供了信息平台,确立了我国在泡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创建了一套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技术规程》等2个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加快了泡桐栽培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进程。现在四倍体泡桐新品种已在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西等省大面积栽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范国强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论文22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研究成果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四倍体泡桐新品种权5个、省级良种5个;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3项、河南省地方标准3项。
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自已出钱补贴学生科研
值得一提的是,范国强的这些科研成果,都是在他年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取得的。作为一名1997年就已获得破格晋升的年轻教授,他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他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还为本科生带课,在每年五六百个学时的教学时间里,他不再是一个惜时如金的研究者,而是一名细致、耐心、诲人不倦的育人者。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形式活泼,学生们说,“听范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
对自己独立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范国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的研究生的硕士毕业论文里必须有100余篇以上的外文参考文献。他的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就必须深入实验室为师兄师姐打下手,尽快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范国强的认真与严格细致到对一瓶试剂的配制上,他要求学生们做实验时必须用自己配制的试剂,不能借用更不能互换,以培养他们对实验每个环节的独立性与责任心。但同时,范国强的研究生们每个月都能从他的个人津贴或科研经费里得到200-500元钱的额外补助。如果有论文发表到SCI源期刊上,还会得到更多的奖励。范国强说,许多研究生的家境并不好,自己早年求学时吃过这方面的苦,现在手头宽裕了,宁愿自己掏腰包也不能再让学生为生计分心。
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呵护,范国强带过的研究生中,有的已聘为考上了博士并始终和老师保持着深厚的感情。范国强自己也处处作出表率,实际上,这早已成为他作为一名学者与教授的自觉习惯:每天早上7点以前到办公室兼实验室,备课、教书、做实验、写论文,深夜十一二点回家,几乎没有休过双休日,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每天晚上步行回家的半小时,是他一天中惟一的运动与放松。记者问他,为什么对自己如此严格?他说人过中年愈觉时间宝贵,现在不多做点儿事情,将来会后悔。
范国强坚信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他的座右铭。他更让人期待的科研成果还在后面。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