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财,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等职务。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SCI和一级学报论文86篇,主持创造了小麦高产典型,为我国和河南小麦连年增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潜心研究小麦38载被誉为“郭小麦”
2014年5月9日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视察河南小麦生产
郭天财出生于济源县深山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饿肚子的滋味。选择农业,就是想在粮食上为党、为人民作出贡献,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白面馍。”郭天财说这是他在河南农业大学上学时立下的志向。1977年,大学毕业的郭天财以优异成绩留校从事教学和小麦科研工作。如今,他的许多学生也都已成为小麦生产领域的佼佼者。
身为大学教授的郭天财和庄稼汉一样,整日两脚泥,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连老伴都说家只是他的“旅馆”,小麦才是他的亲人。谈起自己在乡间的奔波,郭天财说:“我工作的地方就是田间地头。只有走进麦田,实地了解小麦长势、病虫害和杂草的情况,尽早发现农民兄弟在播种、田间管理时遇到的问题,得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时才能及时对症下药。”
在郭天财随身携带的提包里,总是放着两件“法宝”:一把小铲子和一个钢卷尺。小铲子是到麦田用来挖土看墒情和小麦根系生长情况的,钢卷尺用来测量小麦的株高等生长状况。“我没有节假日,经常有农民朋友半夜里打电话说自家小麦出了问题。”郭天财说,他知道农民的难处,只要能帮上忙,他决不推辞。
作为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郭天财为实现河南小麦“十二连增”已付出了38年的心血,被誉为“郭小麦”。“这个称呼既是大家给我的肯定,也意味着我肩上沉甸甸的担子。”郭天财说,有这个“外号”自己感到很荣幸,“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我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融入粮食增产中。”在“郭小麦”眼中,这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小麦高产优产贡献力量
2012年3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与郭天财教授在临颍县麦田察看土壤墒情和小麦生长情况
郭天财花了半辈子与小麦打交道,一直致力于小麦的高产、优产,为我国和河南小麦连年增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1.小麦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为小麦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主持河南小麦高产栽培研究,通过系统研究小麦生产发展不同阶段主推品种生长发育规律、形态生理指标、高质量群体与健壮根群构建特征以及肥水等措施对冬小麦根穗发育,地上与地下、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物质积累与分配等关系调控效应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以协调冬小麦“根-土-苗(株)”、“穗-粒-重”关系为主线,以构建健壮根群,壮根促壮苗增穗数;创建高质量群体,促穗花平衡发育增粒数;协调植株碳氮营养平衡,促花后光合产物高效转运积累增粒重,在常规措施准确到位基础上,“多穗型品种宽窄行缩距匀播、春管后移稳穗数争穗重;大穗型品种窄行精匀播种、冬稳春早促增穗数保穗重”为核心的全程指标化应变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并采用“高产攻关田→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辐射带动区”的“同心圆”成果转化模式,指导温县、博爱县成为全国首批小麦千斤县(1996),焦作市成为首个小麦千斤市(1999);“九五”期间主持在偃师市创造万亩连片连续两年亩产超600公斤高产典型(1998、1999);“十五”期间在河南省3个基点连续15个点次实现15亩以上连片亩产超650公斤;“十一五”在浚县创造百亩连片亩产751.9公斤、万亩连片亩产690.1公斤的国内相同生态类型区同期同面积高产记录;2014年在修武县创造小麦平均亩产821.7公斤的全国冬麦区最高产量纪录,为河南小麦实现“十二连增”、中国小麦实现“十一连增”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2.主持完成的小麦品质生态与调优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为河南小麦品种和品质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为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小麦的市场需求,把河南小麦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经济优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展了小麦品质生态与调优栽培技术研究,明确了河南不同筋力型冬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形成积累规律与生理机制;通过连续多年多点试验和监测分析,明确了不同筋力型冬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年际间、地域间的变异规律;澄清了主要加工品质性状与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的关系,完成了以加工品质为主要依据的河南小麦品质生态区划;探明了肥水运筹等农艺措施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确立了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以调氮控水为核心的调优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与面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联合,探索提出“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优质优价”的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模式,解决了农民卖粮难和企业优质小麦原料不足、质量不稳的难题,促进了河南小麦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实现我国冬小麦三个历史性突破,即国产食用小麦首次出口、“郑州小麦”首次列入路透社报价单、优质强筋小麦首次挂牌上市交易,确保河南稳居全国第一优质小麦生产大省的地位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国务院办公厅曾将该模式批转全国推广。
3.长期坚持在小麦科研生产第一线,及时为各级政府决策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咨询,解决小麦生产重大、突发性技术问题贡献突出。
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连年主持或参与制订全国和河南省小麦生产技术方案;主持制定河南省4大生态类型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并作为主推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积极参与小麦高产创建,曾多次陪同习近平、温家宝、汪洋、回良玉等中央领导视察指导小麦生产,每年都为全国小麦生产技术培训班作技术报告,并深入豫、冀、鲁、苏、皖、晋、甘等小麦主产省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指导。近年来每当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发生极端天气,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侵袭时,能带领团队成员及时深入到小麦生产一线开展调研,提出科学补救措施和管理技术方案被农业部门采纳实施,为我国小麦抗逆减灾实现连续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农业和科技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得到社会公认。
4.重视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支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小麦栽培创新团队。
自“八五”担任“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以来,作为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组建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6),支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作物学2003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建设了“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授予“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平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河南省“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小麦栽培创新团队”;2013年牵头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全国首批14个之一和全国高校农业领域惟一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并入选201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个重大事件之一受到省委、省政府嘉奖。
忠诚的麦田守候者
郭天财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豫考察期间,郭天财教授受邀在尉氏县麦田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并汇报小麦生产特点与产量预测后,总书记盛赞:“河南农大郭教授讲得很清楚,分析得很到位,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又能吃上白面馍了,我感到很高兴。”
2010年6月9日至10日,在小麦即将收获的重要时刻,温家宝总理冒着盛夏酷暑,风尘仆仆来到河南,与中原人民共同分享夏粮丰收的喜悦。在长葛市和许昌县的麦田,郭天财向总理汇报了今年小麦的生产形势和抗灾田管经验,预测分析小麦产量和生产特点。总理一边认真听,一边与郭天财亲切交谈。在座谈会上,当郭天财汇报河南小麦产量连创新高的经验时给总理说“主要领导抓粮食生产,在关键时候要‘露个脸、拍个板、说句话、拿点钱’”,总理听完后,很高兴地说:“老郭,你总结得很好。”
2010-2011年,6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再次席卷中原大地。2011年1月21日至22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河南,对当前麦田旱情进行实地调研,研究部署抗旱夺丰收工作。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万亩小麦高产核心示范区,温家宝总理拔起一棵麦苗,仔细地察看着叶片和根系,并问郭天财:“当前应该如何抓好春管这个关键环节?”郭天财给总理说了四句话十六个字:“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科学应对。”温总理说:“你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
2012年3月17日陪同温家宝在舞阳麦田调研提出“看苗看天看地,科学肥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促根壮蘖增穗”麦田管理建议时,温家宝说:“你概括得非常科学。‘看苗看天看地’,我再加上两个字——‘看人’,粮食丰收离不开你这样的农业专家指导。你每年谈苗、谈天、谈地,说的都是关键。”
2012年10月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中国总理温家宝颁发“农民”奖章。郭天财作为3名农业科技专家代表之一应邀出席了颁奖仪式。
培育人才再保小麦百年增产
郭天财教授指导农民麦田追肥
自1997年以来,郭天财教授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6名,其中4人获河南省和学校优秀学位论文,9人次获国家级和省级荣誉与奖励;自2012年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来,先后有6名研究生获此项奖励。郭天财教授所领导的小麦栽培研究团队先后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栽培创新团队(2008)、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10)、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014);培养了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农业部作物防灾减灾专家组成员、2名农业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专家组成员、5名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近5年,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16项,保持了小麦栽培研究方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