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俊标,男,1965年10月生,河南滑县人,博士,研究员,博导。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生活照
自参加工作以来,常俊标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化学合成及新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在我国建立了食品添加剂-聚丙烯酸钠及抗乙肝新药联苯双酯合成新工艺路线,有力的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和药品质量的提升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第一)、2013年河南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6,第一)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研发了抗艾滋病一类新药并进入了临床试验;I-II期临床结果证明:该药物毒副作用小,抗艾滋病毒疗效显著。研发的治疗脑梗塞一类新药BZP已进入临床阶段。出版《艾滋病的分子生物学及治疗》、《五味子活性成分及化学合成》、《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等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共被他引1203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 Chem.Rev.;J.Org.Chem.;Bioorg.Med.Chem.Lett;Bioorg.Med.Chem.;Tetrahedron;TetrahedronLett.;J.Med.Chem.等发表论文130篇。常俊标从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广泛研究,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顶尖刊物:Chem.Rev.1篇(影响因子IF=45.661);Science2篇(影响因子IF=31.477);Nature3篇(影响因子IF=42.351),确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获中国发明专利23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欧洲专利1项;申请国际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利8项,1998年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网评和初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新药重大专项评审专家等。
科研领域及成果
生活照
1.创新抗艾滋病毒药物(FNC)的研究开发: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由于艾滋病能够较快的变异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全世界尚未开发出彻底消除艾滋病毒的药物,现有的药物主要是延长艾滋病人的生命。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抗艾滋病的药物甚少,主要依靠进口药物和仿制国外过了保护期老一代的药物。进口药物价格昂贵,花费巨大,仿制的老一代药物毒副作用明显,病人依从性差且易产生耐药性。一个耗时10多年、曾被科学界看好并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试验失败。因此研制开发抗艾滋病毒新药非常迫切和必要。
抗艾药物对艾滋病患者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对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并不多见。这是由于新药的合成并不容易,从国际上研究新药的成功概率而论,平均每研究1万个以上化合物中,才有诞生一个新药的可能。我们自从1993年开展了针对艾滋病病毒药物设计,合成与筛选。历时近20年,合成上千个新化合物,经过几百次筛选,终于发现了新的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候选药物分子。该药物已经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0710137548.0),申请的国际发明专利(WO2009/009951A1)和美国专利(专利号:US2010/0234584);欧洲专利(EP2177527B1);该成果已经实现了4000万元专利技术转让。研制成功的治疗艾滋病新药-----阿兹夫定(Azvudine),已于4月30日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I-II期临床结果证明:该药物毒副作用小,抗艾滋病毒疗效显著。这对于全球近4000万艾滋病感染者来说是一个福音,每位艾滋病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将大幅度降低,尤其对于较为贫困的中国艾滋病患者,可得到有效治疗的机会。此课题已获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专项的支持。
生活照
2.核苷类药物的新型磷酸酯前药——丙肝药物的研发:自60年代以来,许多核苷类化合物被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和某些癌症,研究证明:核苷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都是相同的,核苷类药物要起作用,必须先活化为其三磷酸酯。即核苷先通过宿主细胞激酶的催化使核苷磷酸化成其相应的5‘-单磷酸酯,5’-单磷酸酯通过细胞的核苷酸激酶进一步转化为其二磷酸酯和三磷酸酯,只有三磷酸酯才是核糖核酸聚合酶的底物并能够直接参与核糖核酸双螺旋链的合成。核苷的三磷酸酯最终通过选择性结合病毒的逆转录酶或聚合酶中断病毒或癌细胞的DNA或RNA分子链的合成与复制,进而达到抗癌或杀病毒的作用。我们知道一些核苷活性较弱,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能有效地磷酸化或者根本不是激酶的底物,若将一些非活性的核苷通过化学方式转化为三磷酸酯时,体外证明其抗病毒活性增强。再者,核苷磷酸酯(核苷酸)要发挥药物作用,必需进入细胞中,这就要求核苷能够变为其磷酸酯并能够进入到细胞中。为了提高核苷的生物活性,对其磷酸酯前药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证明采用氨基磷酸酯前药途径可有效的使非活性核苷转化为活性核苷单磷酸酯,从而绕开限速第一步的磷酸化的有效方法;我们利用苯环上的取代基使苯甲基-OP键的不稳定性,意外发现母体药物的氨基磷酸酯的这种邻甲基苯酯可以在体内有效地裂解并且这些氨基磷酸酯是高度有效的活性体,它们将母体药物直接递送到组织中,尤其是肝脏中。该前药具有高亲脂性且容易穿透细胞膜,从而改善母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或生物利用率。这些前药可以被P450和/或肝脏中富含的其它酶活化同时,核苷氨基磷酸酯可有效地递送核苷5'-单磷酸酯到肝脏中,具有显著的肝靶向作用。成果表明:化合物在肝脏中的浓度为血浆中的60倍;体外活性结果表明:CL系列化合物是一类有效的ObligatedHCVNS5BPolymerase抑制剂,可有效抑制所有丙肝病毒的活性(Pan-genotype)包括变异的丙肝病毒(S282T)。某些化合物活性比美国吉利德制药公司2013年12月6日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索菲布韦(Sovaldi;Sofosbuvir)还好;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目前正在做临床前的所有实验工作,已申请中国和PCT专利。
生活照
3.治疗脑梗塞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一种疾病。丁基苯酞是从芹菜中提取的一个活性成分,它可以增加缺血区的脑血流,重建缺血区微循环,缩小脑梗塞面积,保护线粒体,改善脑缺血后能量代谢,减轻局部脑缺血所致的脑水肿。在2002年,丁基苯酞已经通过了三期临床并通过中国药品食品管理局的认证作为一种治疗脑中风的药物应用于临床,成为我国脑血管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但是丁基苯酞在常温下为一种淡黄色或者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相对于固体药物,液体药物在制剂上有很大不便,目前临床使用的剂型为软胶囊,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丁基苯酞化学结构中有氢原子,在体内易被氧化代谢,半衰期短;在临床使用中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和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卤素是电负性大于碳的原子,使其在药物的结构改造中成为经常使用的原子,许多新药的分子中含有卤原子。从分子学水平来看,引入卤原子会引起分子亲脂性的变化和目标结构静电性的变化,以及一些代谢途径的改变等。从生理功能看,与一般的无卤素药物相比,含卤药物具有更好的组织穿透性,更高的靶器官作用选择性,临床有效剂量大大降低,作用时间也将明显延长。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将卤素原子引入到苯并呋喃酮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活性测试。现已研究证明,5-溴-2-(a-羟基戊基)苯甲酸钠(布罗佐喷钠,BZP)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化合物为固体,制剂工艺相对简单,可制成胶囊、冻干粉等,成本较低。急性毒性及长毒试验表明:该化合物的毒性均小于丁基苯酞和丁苯酞钾盐;且未出现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和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药效学试验证明,该化合物在相同摩尔剂量时脑梗塞面积抑制率可达89%(丁基苯酞51%),减轻脑水肿,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脑中风,并且效果优于丁基苯酞和丁苯酞钾盐。目前已经完成临床前的实验工作,已经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并申请国际PCT专利;该项目已签订转让协议,正在组织申报临床试验。该项目已获2012年国家重大新药专项资助。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