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房教授带领研究生查病房
张效房教授自1945年开始,70年来一直在勤奋踏实地工作,孜孜不倦地学习,虽然已是95岁高龄仍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园地辛勤耕耘。
早期的科研工作
1.沙眼防治的研究:建国初期,沙眼的危害十分严重,自1950年开始他带领眼科医护人员,在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深入农村、工矿、学校进行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他改进了沙眼局部用药方法,简化了睑内翻手术,取得一些研究成果。1958年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沙眼防治工作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得到我国眼科老前辈毕华德教授的肯定和鼓励。并代表河南省卫生厅在会上做“河南省限期消灭沙眼规划”的汇报(参会河南代表4人,由省卫生厅医政处张仲舒处长领队)。
2.角膜移植术的研究:1953年起进行角膜移植术的研究,由动物实验开始,临床上进行了穿透性移植及深板层移植。1956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连续发表3篇论文。同年获卫生部书面表彰。1956年11月协助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瑞金)医院(王永龄教授)开展角膜移植手术。深板层角膜移植国际上90年代作为一个新方法提出,而张效房早在30年前已经进行,并报道了手术方法及详细的手术步骤图。
3.钩端螺旋体病眼并发症的研究:1963年他从眼科角度发现了钩端螺旋体病在河南省的暴发流行,并进行了大范围的眼并发症的治疗工作。论文于1964年1月在全国会议上报告时,得到我国热带病最高权威锺惠澜老教授的重视。1964年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全国第一篇关于钩体性葡萄膜炎的报告,提出了分型和治疗方法。引起了我国北方对这个热带病防治的重视。
4.有关青光眼常数的研究:1961~1962年他组织人员进行大范围普查,初步制定了中国人的正常眼压值(10~20.55mmHg)、昼夜眼压曲线、房水流畅系数、房水排出率、眼壁硬度系数等5个正常值,在1962年11月有全国大多数知名老专家参加的第一次“郑州眼科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大会制定我国的青光眼标准,即以他的这5个数值作为我国的标准。
张效房教授应邀访问美国,时任阿肯色州州长克林顿(后来任美国总统),在州长办公室接见 时留影(1980)
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
1.我国首创,世界领先——“张效房法”
张效房教授自1955年开始,经过连续50余年的研究,完成了35项革新和发明,建立了我国独创的一套完整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法。他设计的薄骨定位法、方格定位摘出法等,眼科界曾称为“张效房法”(见《眼科检查与诊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以及他设计的电子计算机定位校正法(还有经玻璃体的眼内异物摘出手术)当时都是我国独有,在国际上最早开展的。至21世纪初,已对全国各地转来的眼内异物患者进行手术8000余例,摘出成功率达99.62 %,是当时国际上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主编的《中国医学科学年鉴》第466页中指出:“目前我国在眼内异物摘出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2.“行行出状元”的美誉鼓励
上世纪80年代初,卫生部科教司刘海鹏司长来河南检查工作,亲自深入我院眼科病房,访问住院病人,了解情况。后来他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真是‘行行出状元’。我有第一手材料。我去医学院一附院眼科病房看了,一间病房8位眼内异物病人来自7个省。有一位来自上海。我问他为什么不在上海治疗,他说‘上海治不了,把我转到这儿来啦’…”。这是对这项研究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3.全国科学大会表彰,我国眼科两大贡献之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建国以来的科技成果。“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获优秀成果奖,是全国眼科获奖的两个项目之一,并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张效房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4.应邀赴美国、日本等国讲学、报告
1982年张效房在第24届国际眼科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上报告《三千例眼内异物摘出手术的体会》,当场就有两所美国大学邀请去讲演。他先后在美国和日本10所大学(美国8所、日本2所)做专题学术讲演。并在加拿大、瑞士、菲律宾等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报告。1985年4月,在美国坦布尔大学讲演时,一位医学博士当场提出要来我院进修。
5.全国各地手术表演和学术报告
1966年起,先后在全国除西藏外各个省、区、直辖市的100多个城市(包括香港、澳门和台北)做手术表演和学术报告200余场。包括北京同仁医院、广州中山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山西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及河北省、湖北省、贵州省等地进行手术表演;和北京医学院、协和、同仁、上海第一、二医学院、广州中山医学院、成都华西医学院、沈阳中国医大等院校作学术报告。并在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6.卫生部委托举办全国学习班,北京协和要求来学习
1974年起,受卫生部委托连续举办了5期眼内异物摘出学习班,每期3~4个月,学员来自北京同仁医院、协和医院、各省的许多医学院校、省级医院、各大军区总医院及几所军医大学。卫生部科教司主管这次学习班的陈绵国同志讲:“你们的学习班办得好,我有旁证。昨天协和医院来部里要求下一期学习班一定给他们一个名额。要知道向来都是别的单位派人去协和学习,协和从来没有去别的单位学习过,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次”。第三期学习班,协和医院讲师杜源耀大夫来参加学习班学习。
除此之外,来我院观摩交流的知名专家有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胡雨桐主任和黎晓新教授,天津市眼科医院武桂芳主任,安徽医学院黄叔仁主任,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蔡国庆主任,广西医学院梁式森主任等。
7.接受美国医学博士进行学习。
接受两位美国医学博士(华盛顿大学、堪萨斯大学各一人)来学习眼内异物摘出,最长两个月。
8.媒体报道,对外展出
1972年新华社河南分社陈朝中同志等在我院采访一个星期,向五大洲发布了报道眼内异物科研成果的新闻稿;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专题广播誉为“举世瞩目的成果”;1979年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专程来郑摄制眼内异物摘出的科教电影片。广州出品商品交易会以前每次都选全国先进典型对外展出,1973年春季广交会,选的是眼内异物摘出。会上展出一个月后,香港一个展览单位把版面和模型又运到香港对外展出两个月。
张效房教授在“西藏白内障无障碍区”启动仪式上,人大常委员何鲁丽副委员长亲切接见(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年)
白内障手术方法的改进
1.推广简化的手术方法,获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白内障盲人和低视力患者人数众多,必须依靠广大基层医院都开展白内障手术。这就需要一种既简单易行又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张效房由国外引进一种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简化。此手术不需特殊设备,操作简便,基层眼科医生易于掌握,效果可与超声乳化手术相媲美而费用较低。我国基层医院掌握这项技术,可使广大农村、山区白内障盲人及时得到治疗。1993年开始,与世界眼科基金会联合或受中国残联和河南省残联委托,举办了8次全国培训班进行推广。他率领河南省组建的国家医疗队赴贵州、海南、安徽,及我省多数县市(医疗队还曾赴西藏、新疆、内蒙及非洲肯尼亚)治疗白内障盲人并推广这项手术。此手术方法由中国残联定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医疗队和治疗点的规范手术方式。20余年来这项手术估计已在全国施行1千余万例,节省医疗费数十亿元。
2.国外报告获得好评
2002年10月在有美国、南美及世界各地一万六千余代表参加的 “美国及泛美眼科学术会议”上张效房报告了他和河南省残联刘景梅理事合写的《中国河南省大范围白内障复明工作经验》,博得好评。在大会讨论时有的代表说,我听了这个报告很激动(exiting),这么简单的方法有这么好的效果。有的代表说,张医师讲这种手术适合基层医院,我觉得在大城市大医院也应该采用。这个报告是该次大会中国大陆代表唯一的一篇报告。
张效房教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检查病人(2008)
创建院、所、学组和期刊
1.创建眼外伤学组:1978年按照中华医学会的规划,张效房与上海眼病防治所杨敬文副所长一道,创立了眼外伤学组,成立大会上,张效房被选为学组组长。这个学组是中华医学会规划的眼科四个学组(沙眼、眼外伤,青光眼和角膜病)中最早成立的,当时名为“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协作组”,后改为“眼外伤学组”。
2.创办《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张效房与杨敬文、楼苏生三人共同筹办这份杂志,张效房任主编,于1979年开始出版发行。是在“三无”(无经费、无专职人员、无经验)的条件下创办的。由于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不断提高,至2010年被吸收参加中华医学会系列,更名为《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是除《中华眼科杂志》外,我国最早出版的眼科原创性杂志,至今已出版至37卷。
3.创建河南眼外伤研究所:经张效房努力筹备,得到省委领导支持,省编制委员会批准,1980年建立了眼外伤研究所。时张效房已满60岁不宜任实职,而被任命为名誉所长,主持全面工作,另设副所长辅助。
4.创建河南省眼科医院:经张效房在河南省卫生厅与河南医科大学之间协调,1988年河南省眼科医院正式成立,张效房任名誉院长。
张效房教授现已95岁高龄,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现仍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70年如一日,为我国的眼科事业不断做出贡献。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