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月,是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她就读于河南医科大学,一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选择和从事的职业。正因为心中有这种热爱,毕业后进入市中心医院工作至今已经30余年。
她虚心好学,潜心钻研,曾师从于她国妇产科界权威王书雯、岳连教授学习。2003年,她国第一次组团参加国际妇产科学术交流大会,她作为河南省应邀参加大会的9名妇产科专家之一,到智利参加了这次大会。
2004年,她牵头研究的课题《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特等奖,挽救了千千万万个姐妹的生命,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幸福。她率先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灵活应用于临床。近年,她在全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2部,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很多新技术填补了省、市此方面的空白。
2002年11月,她接诊了一位5胞胎孕妇,入院第三天孕妇突然出现紧急情况,在医院相关科室配合下,她主刀为该孕妇做了剖宫产急诊手术,母子6人平安康复出院,创造了她省五胞胎早产儿低体重儿全部成活的新记录,在她国也属罕见。
医术高超 不忘家乡
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使她在妇产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威望和名气遍及全市和周边地市,甚至安徽、上海、西安、湖北等地的患者也络绎不绝地慕名前来就诊。
同时,外界开始对她关注,不少单位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早在1995年,南方一家医院就以年薪20万元、配汽车一辆、别墅一套竭诚相邀,还不包括其他部分的收入。而当时,她的月工资仅有500来元。几乎与此同时,省城最大的河南省人民医院也对她发出了邀请。
她也知道,原来的不少老同学,一个个在南方都拥有了千万元资产;留在省城的老同学,也一个个或成为医院的台柱子,或者走上厅级、副厅级领导岗位。
面对这样巨大的收入差距,面对广阔而精彩世界的召唤,她确实也曾犹豫过、动心过。
但是,很多熟悉的人闻讯赶来了,她救治过的患者也来了,他们恳切地对她说:“你可不能走啊,走了以后再看病她们找谁啊?”
领导和同事们也来了,话不多,分量却很重:“梅月啊,驻马店的妇产事业确实离不了你啊!”
看着大家热切的目光,想到驻马店人民对自己这么信任,她的心里热乎乎的。于是,她毅然决定:留下来!
当时,驻马店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她。面对镜头,面对数百万天中父老,她深情地说:“驻马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她,她也舍不得离开驻马店,她要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驻马店人民。”
从医多年 拼命三郎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三快”的特点:说话快,走路快,干活快。
可不快不行啊,有那么多的病人在期盼着她去为他们解除痛苦。她的工作很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病人身上,难得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每天奔波于妇产科病房、手术室,门诊,有时还要为九县两区兄弟医院解决疑难杂症,经常是上午查房后近九点坐门诊,到了十一点多,病人陆续看完了,简单要点盒饭,急忙走进手术室,往往是一连几台的大手术,回到病房大多都到晚上七八点了,家人总是等她吃饭,饭常常是凉了再热,热了又凉。平均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
她是这样看待自己工作的,她自己累一点没啥,但不能辜负病人及其家属对她的信任和期望。当一名优秀合格的医生,不但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驱使她必须这样做。
为了这些她深深爱着的人们,她每天都在拼命,一天连续做八、九台大手术是常事;有时太忙了,就一天吃一顿饭,甚至两三天顾不上回家;节假日也常常通宵达旦地在无影灯下度过,夜以继日地在病房里工作。以致于同事们给她送了一个雅号,叫她“搏命张”。
一天夜晚10时许,从汝南水屯乡卫生院转来一位由于盆骨狭窄,分娩困难,造成子宫先兆破裂的急诊病号,如果不立即采取剖宫取婴术,孕妇和胎儿随时有生命危险。她立即组织实施手术,在麻醉注射时,因注射管壁破裂,玻璃碎片割进她右手中指,深深的伤口长达2厘米,血流不止。时间就是生命啊!她顾不上止血,匆忙戴上橡手套,立即为孕妇实施手术,手术完成,母婴平安。当她摘下手套时,手套内积血20多毫升,但相比两条鲜活的生命,她想值了。
去年五一期间,她两天两夜不合眼连轴转,连续做了16台手术。河南电视台的记者闻讯赶来,对她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道。这个报道,偶然被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发现了,于是接着又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向全国人民播出。
她每天接待病人部在70人以上。创造了她市专家门诊接诊量的最高纪录:有时,她从早晨8时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10时许,诊治病人l00余例。
但无论多么忙,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她都从注意细节上让在伤痛中的患者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查房时,她站在病床前,和颜悦色,温柔细气,耐心地解答病人的每一个问题。每次手术结束,她不急着换下手术服,而是和护士一起把病人抬上车,送回病房。病人醒来时,她总是在第一时间站在病人床边,查看术后情况,询问病人感觉,交待注意事项。
从事妇产事业30多年,她把青春和时光全部献给了天中父老;救治病人40余万人次,把爱献给了40多万患者;手术数万例无事故,把爱化作了每一次手术时的细心操作;诊治无数疑难病症,给千家万户带来了福音……
有人问起最让她自豪的事,你猜她说是啥?“最多的时候,她一昼夜连续做了9台手术。在她们医院,这个纪录至今没人能破。”
医是仁术 无德不立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不收红包,不收礼品,不吃宴请,不去游玩是她的“铁”规矩。她从来不开大处方和提成药,都是给病人开既便宜又能治病的药,争取少花钱治好病。在她的科室里,超过70元的药品必须经她签字同意才能使用。驿城区档案局潘丽丽足月妊娠,需行剖宫产,术前给她送500元钱表心意,术后她立即将钱退回。多年来向医院纪检科上交数万元无法退回的红包。药商多次以高额回扣让她帮助推销药品,她都婉言拒绝…她始终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对病人必须问心无愧。小小手术刀能救人,也能宰人。她张梅月的手术刀只救人,不宰人。
她对农村来的贫困患者更热情。因为她知道,不少农民朋友有病能扛就扛,一般的小病不会来到市医院,不是万般无奈,不可能找到她啊!
上蔡县工会退休职工韩花叶,刚刚做完诊断性刮宫术,由于来时带钱少,因此,连急需将刮出物进行病检的费用一时也难以凑齐,于是她和老伴俩非常尴尬。了解这一情况后,她掏出一百块钱送到患者手里,接过钱,患者的老伴感激地说道:“她真不知道该咋感谢张主任,俺咋真有福气遇上这么好的专家呢!”三天后,病理检查结果出来显示,宫颈癌早期病变,随即住院做了手术,避免了病情的延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比起很多人,她并没有多少钱。但她经常把自己家中的衣物、食品及现金资助给贫困患者,曾有一位姓李的子宫肌瘤患者,夫妻双方均双目失明,膝下一双儿女,家境非常困难,她及时资助300元钱及衣物,并发动全科医护人员共同献爱心,使病人成功进行手术并康复出院。夫妻双方出院当日拉着儿女跪在她面前谢恩;刘阁乡高庄村农民冯玉兰,因患宫外孕急需手术,因经济困难,一时难以支付医疗费用,她及时资助200元钱;确山县刘店镇陈新红因患失血性休克,急需输血,来时所带钱剩无几,她当即拿出300元钱资助病人,并主刀为患者实施手术,病人转危为安……一位患者感激地说:“张主任不仅是一位好医生,还是一位好党员,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人”。
全心为公 亏欠家人
从医近30年,为病人服务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这些年,她很少有什么完整的节假日,晚上10点以前很少回到家里,对家人付出太少、亏欠太多。
2000年,父亲突然脑出血,得病前还打电话,想看看她,等忙完手头的工作,急急忙忙赶到父亲身边时,最疼她的父亲已永远闭上双眼。这是她今生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2004年夏季的一天,市中心医院收治一名从县医院转来的产妇,因大出血需要马上施行手术,否则生命难保。正在这时,她的妹妹从洛阳打来电话,说母亲得了急性胰腺炎。可是,面对生命垂危的产妇,她无奈地打电话对妹妹说,自己这时走不开,还要为一名危重病人做手术。妹妹在电话中非常生气:“咱爸去世时,你没看上一眼,现在咱妈说不定还会有三长两短,你就没有一点孝心吗?”她流着泪说:“不是我不孝顺,我实在是不忍心撇下这个危重病人不管啊!我是妇产科主任,这个时候不能走开。”就这样,她强忍着眼泪,走进手术室,经过两三个小时的紧急抢救,产妇终于转危为安。
由于她工作忙,儿子6岁时就会自己煮方便面吃。一次,儿子高烧39℃,然而,这时她正在做手术,抽不出时间照顾他。面对孩子浑身寒战、无力、面色潮红和痛苦的表情,科室的同事们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并主动帮她悉心照顾儿子。当她从手术下来时,儿子的高烧已退,平静地睡着了,但眼角里仍留着眼泪。看到这一幕,她深深自责自已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在家里,丈夫为了支持她的工作,把所有的家务活儿全部包揽下来,甚至有一次丈夫中毒休克她竟然没有抽出时间回家照顾!
现在,儿子成家结婚了,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缺少母爱。一次,儿子好不容易拽着她到商场买东西,可刚走进商场,一群患者就认出了她并围了上来咨询。一时间,商场竟然变成了医院。最后,也没帮儿子买成东西。儿子看着那些微笑而去的患者,故意嗔怪地说:“妈,下次再也不让你陪着上街了!”她看着已经成为一个男子汉的儿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歉疚,她说:“儿子,对不起,患者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啊!”
30多年来,她在尽力在做一个好医生,党和人民也给予了她很多的荣誉。2004年五一劳动节,她光荣地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工作者、驻村工作科技服务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医师,以及她市第五批、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曾作为代表出席河南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和河南省妇代会。同时,她负责的科室也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
面对党和人民给予她的荣誉,面对着患者给予她的厚爱和信任,她只有将学到的技术和毕生的精力奉献出来,将无影灯、手术台作为她的阵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