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郑天存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25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被称为“中原粮仓”,其中小麦的贡献堪称头功。截至目前,河南小麦品种经过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从1949年的不足40公斤增长到400公斤以上,小麦良种对于增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5%以上,位居全国之首。在实现小麦大幅增产的功劳簿上,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育种家,他就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著名小麦专家,原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现任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育种家、“周麦之父”郑天存。

  他主持小麦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研究40余年,先后培育出18个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家级审定推广的新品种达12个,连续10年国审品种数量全国第一;他研究创新的冬小麦平原地区就地加代技术,使小麦育种年限缩短一半,大大加速了小麦育种进程,1984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创育“周8425B”新种质,被国家收入优异种质资源库,黄淮麦区利用其衍生系,共育成46个新品种,每年推广种植面积推达6000万亩,几近黄淮南片适宜麦区的50%,对“周8425B”抗病新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他主持培育的周麦系列小麦新品种,被老百姓誉为“神麦”,20年来一直是黄淮麦区主推品种,总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为社会直接增产粮食16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他率先践行育繁推一体化,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20年前领衔创办了“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这家企业已跻身全国骨干种业50强。

  立志学农为了大地丰收而奋斗一生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著名小麦专家郑天存

  1944年,在黄泛区腹地的河南省西华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郑天存出生了。从小就遭遇了“水、旱、蝗、汤”,中学时代又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靠吃红薯和野菜保命的郑天存暗暗发誓:“我要学习农业、让土地增产,让父老乡亲们都能吃白面馍馍。”

  1964年,郑天存怀揣梦想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被派往河南商水县驻村推广农业科技。看到那里滩地多,小麦产量很低,郑天存就引进新品种,2年使所在村500多亩小麦亩产从不到100公斤提高到250多公斤,亲身体会到种子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1972年,郑天存被分配到周口地区农科所以后,常有农民前来寻找新品种,望着他们扫兴而归的背影,郑天存心里十分难受。于是他住进了淮阳县从庄村,开始了自己的育种梦想。

  钻研奋斗30年培育成18个小麦新品种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著名小麦专家郑天存

  七十年代初,周口地区农科所还是一个刚刚筹办的穷所,一无实验仪器、二无试验基地。郑天存就在农田里搭起帐篷,吃住在田间,一边向专家请教,攻读育种书籍,一边跑遍乡野,在田间搞试验。到改革开放后,他把全副精力投向小麦育种。郑天存说:“农村改革使农民大大提高了种田积极性,可小麦品种混杂、退化,加上倒伏和病虫害,平均亩产仅有100多公斤。要想推动小麦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必须培育出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

  小麦育种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一般培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5-10年。缩短育种时间,成了科研和实践上一个难迈的坎。对于冬小麦来讲,必须经过越冬低温阶段,才能完成春化发育,否则很难抽穗结籽。如果按常规季节育种,培育一代就要一年,而育成一个良种一般5-10代才能稳定。郑天存大胆进行平原当地冬小麦夏繁加代技术的探索。他创造的“立体营养春化法”,使加代成功率达到98%-100%,硬是把育种年限由6-10年缩短到3-5年,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郑天存创新科研方法,30余年相继培育出18个麦“子”——12个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河南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开启了他的“周麦时代”。上世纪80年代前期,首批4个品种周麦8048、8088-46(豫麦15号)、8826、8833,使当地小麦单产从每亩150公斤左右提高到300—400公斤。第二批6个品种,以“周麦9号”(国审豫麦21号)为代表,集高产多抗于一体,在黄淮流域跨省3年区域试验中名列第一,平均亩产506.9公斤,在全国新品种区试中首次创造了亩产超千斤的纪录,在豫、皖、苏等8个省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1996年、1997年成为全国小麦第一大品种及黄淮南片麦区国家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995年全国第九届发明博览会上,“周麦9号”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杰出发明者金质奖。至今,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只有两位科学家获此殊荣。第三批3个品种周麦11号至13号问世,实现了高产抗病新目标,亩产500公斤-600公斤,稳产500公斤,其中国审“周麦12号”和国审“周麦11号”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第四批品种国审周麦16号、国审周麦17号、国审周麦18号和周麦19号,使小麦产量高产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每亩650公斤以上。尤为可喜的是“周麦18号”表现出高产、抗灾、稳产等特优品种的全部特点,在2003年、2004年河南省、安徽省和国家级试验中,8组试验产量均创第一。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当前河南省和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标准对照品种。第五批新品种,又育成了周麦20、国审周麦21、国审周麦22、国审周麦23和周麦24,其中国审“周麦22号”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均表现出高抗至免疫,2015年在黄淮流域种植面积己达2000万亩以上,成为河南省小麦第一大品种。

  国内外育种专家一致认为: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是实现育种突破的关键。郑天存于1978-1987年,利用小黑麦等与普通小麦杂交、辐射、回交育成了矮秆、大穗、抗病新种质——周8425B。它具有4个抗病新基因,能有效阻止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流行和危害。黄淮海麦区利用该种质已育成了的46个审定品种,近5年来河南新育成的品种70%左右都是它的后代。该种质创新为我省及黄淮麦区小麦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老骥伏枥退而不休为新目标继续努力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著名小麦专家郑天存

  2006年3月,忙碌了大半辈子的郑天存退休了,按说功成名就,也该歇歇了。然而,他觉得自己的育种经验和知识积累还能为社会作些贡献。他又给自己定出了培育出即优质、高产又抗灾小麦品种的新目标。

  高产与优质是世界公认的一对矛盾。要优质,生物体就要合成更多的蛋白质,就要消耗更多的光合产物,就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郑天存认为若结合分子标记高新技术育种手段,加强种子资源创新,实现优质高产于一体是可行的:“这个任务不完成,我是没有资格在家享清福的。”

  2007年,郑天存又披挂上阵了。他倾其所有,又把两个儿子、两个闺女家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为育种,老郑这家人全心全力的投入了小麦品种改良事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时间,郑天存利用加代技术一年二代选育出了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1号”,集高产、强筋、多抗于一体,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负相关难题,于2011年该品种同时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成为极具推广潜力的好品种。至2015年他选育的“国审丰德存麦5号”小麦新品种,强筋优质,品质评分达到全国最高的96.97分;“国审存麦8号”高产、优质,比高产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5%以上,同时双双通过了国家审定。在2014年全国小麦基因组及分子育种学术会议上,郑天存应邀大会作的学术报告《40年来小麦常规育种实践及对黄淮南片麦区今后育种方向的分析》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

  普及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足迹遍黄淮麦区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著名小麦专家郑天存

  为了小麦新品种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郑天存40多年来,即便是年过七旬的现在,每年到了小麦生长的关键季节,他都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向农民传授小麦良种良法的高产、稳产、优质的栽培技术,他的足迹留遍黄淮麦区的田间地头,使千万农户受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赞扬。为实现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的合力,他与人合作在2009年成立了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企业——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并当选为董事长。他为实现“丰收万家,德存天下”梦想,又走在了中国种业发展前沿的征途上。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