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赵宗武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25

  在河南小麦育种界,赵宗武研究员是一位知名的小麦遗传育种专家,1981年他从一个大专毕业生起步,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小麦育种工作,把满腔的热忱都撒在了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带着品种、技术下乡推广,带着问题、难题回来研究,经过34年的田间默默耕耘,让先进的品种,适用的技术在小麦生产上显示强大威力,不断实现小麦生产产量高、产量稳产、品质优、投资少、效益高的新目标。从1995年开始,连续育成了河南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10个,其中有8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新麦9号、新麦11号、新麦12号、新麦13号、新麦16号、新麦18号、新麦19、新麦20、新麦21、新麦23、新麦26号······。累累硕果,形成了新麦系列品种,有半冬性与弱春性,早熟与中熟,中筋与强筋,品种特性逐渐完备,品种的产量逐年提高,品质迅速升,抗病性逐步加强。有5个新品种获国家品种权保护,6个新品种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品种,被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湖北、陕西等地的农民广泛种植,为小麦连续增产,实现粮食超千亿斤提供了品种和技术的支撑。新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亿多万亩,增产优质小麦超过31.3亿公斤,获社会效益45亿元。为我国黄淮麦区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贡献大家时刻都历历在目:

新乡市农科院研究员、新麦系列品种育种人赵宗武

   赵宗武2014年在澳大利亚考察

  1995年—1997年与他省农科院小麦所合作,育成豫麦23号、豫麦47号累计推广种植6000多万亩,增产优质小麦11.5亿公斤,创社会效益12.9亿元。1998年、2001年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他主持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豫麦69号(新麦9号)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2003年3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在各级试验中表现优异,在新乡、商丘、周口、安徽等地都出现了亩产突破600公斤的产量记录,深受农民的喜爱。成为河南省和黄淮麦区高肥水地半冬性早播的主栽品种之一。新麦9号年种植面积80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增产优质中强筋小麦4.6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4.8亿元,为新乡市农科所创造效益500多万元。该品种分别获2002年新乡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被列为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2001年育成高产、抗病、优质、中筋专用小麦新品种新麦11号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国家品种审定。2002年被我省确定为高肥水中晚播的主栽品种,成为农业部重点示范品种,农业部授权保护品种。该品种参加省、国家黄淮区试和生产试验5年,产量连续获5个第一位。累计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增产优质中强筋小麦3.6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7亿元。新乡市农科所获经济效益300多万元。2003年分别获农科系统、新乡市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水旱兼用节水型小麦新品种新麦12号,半冬性高产小麦新品种新麦13号小麦分别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国家品种审定,是农业部重点示范、展示品种,农业部授权保护品种。2004年获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新麦13号新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研究》。

新乡市农科院研究员、新麦系列品种育种人赵宗武

   赵宗武陪同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教授在辉县高村调研小麦苗情

  2003年育成半冬性早熟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新麦16号,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成为农业部授权保护品种。该品种在省超高产冬水组区试中,二年产量分别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一位,平均亩产605公斤,最高亩产760公斤。品种经营权转让给金博士种子公司,创收40万元。获省新品种“中加力”项目资助。

  还是这一年,他还育成了新麦18号半冬性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3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后,2004年成为国家品种审定、农业部授权保护品种。据河南日报、中国农民报报道,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二年农业部在郑州举行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信息发布会上,农业部专家组都把新麦18号推荐为重点推广种植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2005年省、市都把新18定为主推品种、河南省、国家黄淮南片小麦中间试验的对照种。在黄淮麦区2003年—2009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000万亩,增产优质小麦超过16.5亿公斤,获社会效益23.8亿元,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河南乃至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等黄淮麦区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省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及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小麦的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小麦优势主产区。强筋小麦品种数量极少,集半冬性中早熟、综合抗病性好、高产稳产、优质强筋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更少,新麦18、新麦19号推广之后,高产优质抗病特性表现的很出色,但品质指标表现不稳定,时高时低,易受环境的影响。他下定决心,从新的零点出发,到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北省藁城农科所等单位学习强筋小麦育种经验,收集育种材料,调整育种目标和育种路线和方法,育成了新麦19强筋小麦新品种,再进一步育成新麦26超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标志他的育种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在豫、皖、苏、冀、陕、鲁小麦育种和生产上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新麦26号有二点创新:一是具有一个好的基因型,遗传基础丰富,是法国V·P·M/Moission品种的后代,有偏凸山羊草、波斯小麦和黑麦的多重抗病基因,二是不同于现在生产上大多数品种,不含与1B/1R的抗病基因连锁的黑麦碱基因,含有我国小麦缺少的5+10优质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优异,品质指标高而稳定。2012年-2015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强筋小麦主推品种,缓解了黄淮麦区强筋小麦品种严重缺乏、生产供不应求的矛盾。该品种产量潜力大,2013年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实打验收亩产达679.8公斤,一般亩产可达600公斤,品质同时达到国标强筋小麦、郑交易所强麦合约和面包品质评价指标。国内同类品种只有有4个,新麦26综合指标最好(农民日报09年12月22日)。2011年中国农科院小麦品质质量鉴评超过美麦DNS(黑北春)。面粉加工和粮食收储企业纷纷签订生产订单,推广种植势头强劲,前景看好(河南日报2011年5月22日头版和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小麦质量报告中有详细报道)

新乡市农科院研究员、新麦系列品种育种人赵宗武

   赵宗武工作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了解赵宗武的人都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的确来之不易。1981年3月赵宗武从百泉农专毕业,被分配到到新乡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工作,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老专家方良学研究员语重心长的对他讲:“小麦常规育种是一项典型的应用型研究,周期长,难度大,很多人往往干了十年、二十年都很难研究出成果。从事这一行,不但要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育种经验,还必须天天和小麦打交道、和田土打交道、和烈日风霜打交道,必须有恒心,能吃得苦、耐得住寂寞”。这番话他一直铭记在心,诚奉诚行。

  在赵宗武作为课题主持人开始进行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初期,工作条件异常艰苦,资金不足、育种材料缺乏、试验地和其它研究条件都非常缺乏,但他从未放弃将小麦育种研究进行到底的信念,和课题组成员一道扎进育种基地,进行种苗生长测量、数据记录。为了节约经费,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割、统计分析都是他和同事们亲历亲为,凡是农民种田要付出的劳动,他们一点也不少干,每天在田间的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有时长达11个小时。就说做杂交吧,为了优中选优,他们每年要要选数千个单株,做上百个组合,并在每一株上留20个籽粒,再去掉籽粒上3个小如米粒的雄花,如果有一个没有去净,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还要搜集选定的上千株父本上的花粉,一株一株为去雄的麦穗授粉。为防止串粉,每个麦穗上还要套上纸袋。这项工作每年都在“五一”节前后进行。毒辣辣的太阳照在背上,麦田里常常是30多度的高温,做杂交的人又必须弯着腰或单腿跪在地上,像绣花那样一丝不苟地操作。汗水流在眼里,蛰得生疼,只能痛苦地忍受着。

  20多年来,一直忙于工作的赵宗武不知放弃了多少次休假的机会。当身边的很多朋友在愉悦地度假时,他却和往常一样在育种基地忙碌着。而每逢刮风下雨或天气突变,都会令他寝食难安,风雨停后,他会立即去基地查看;每次请农民工播种、施肥或收割,他也一定要亲临指导操作,生怕出丁点儿差错。直至现在,对育种中的各项观测记载、杂交配组、选择鉴定、考种测试、统计分析、计划总结等技术工作,他还是亲自参加并动手操作,从不搞“助手科研”和“零工科研”。为选育一个新品种,常常需要进行上千个品种的分组杂交,并将经过基因变异后产量高、品质优的种苗筛选出来反复播种、观测、考种。一个品种从育种开始到上市推广至少花费八、九年时间,赵宗武都像呵护婴儿那样,精心呵护田间的“种子选手”,否则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数年心血就会付之东流。就这样,通过常年累月的努力工作,提高了自身素质,磨练了意志。

  1988年,随着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他深感自己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别无选择,只有去进修。当时的工资水平低,家庭负担重,出去进修意味着进一步影响收入、生活、影响家庭。他毅然决定向党委写报告,要求到南京农业大学进修遗传育种理论。那段时间的学习非常艰苦,南京的消费水平高,一个月的工资不够生活费,他经常用食用大包装的方便面,除了省钱以外,还能为学习多节省时间。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他对于知识如饥似渴,拼命地钻研,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在这艰苦的生活中,他一心扑在学习上,忘掉了家庭、忘掉了父母、妻子和孩子。在学习结束时,南京农大农学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马泽仁教授劝他读研究生,被他婉言拒绝。他说,我的的事业在新乡市农科所,我的心早已回到了小麦育种上,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研究工作中去是我最大的心愿。经过10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顽强拼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终于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新乡市农科院研究员、新麦系列品种育种人赵宗武

   赵宗武工作

  在先后育成6个品种的同时,每个品种都需要及时地提供数十万公斤的育种家种子和配套的优质栽培技术,新乡市几十万亩的种子繁育田的每一片土地上留下有他的脚印,新乡市千家万户中洒下他的汗水,黄淮麦区种植的几千万亩新麦系列小麦在他和课题组同志们的汗水浇灌下茁壮成长。98年在新乡县翟坡镇小宋佛村5000亩种子繁殖基地,为了确保繁种成功,从种到收的每个重要环节都吃住在基地,八月份种子入库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吃住在基地。白天顶烈日战酷署,一家一户,一包一袋,亲自检验种子质量,晚上忍受蚊虫叮咬,加班选种,每天工作16个小时。由于劳累过度,他终于在小宋佛基地病倒了,不得不在收种场地上挂吊针输液,同志们心疼地劝他回去住院治疗,恳切地说“你放心的回去治病吧,这里的工作我们保证做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他却说,在这关键时刻我哪能离开岗位、离开大家,我虽然躺着,不能与大家一齐干,但我在现场与大家同甘共苦,对大家能起到表率作用。这深深地感动了基地的干部群众,大家干劲倍增,将最好的种子全部收交给了农科院。

  多少年来,经他检验过的种子在生产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在各地种子部门和农民朋友中赢得了很高的信誉,使农业科研真正体现了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的宗旨。

  新乡市大力发展优质麦生产走在全国之首,温家宝总理曾二次作出重要批示向全国宣传推广。赵宗武研究员积极参与新乡市政府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工作,试验、引进和研究优质麦栽培技术,总结出一套高效、低耗的栽培管理技术。经常深入农村优质麦基地讲课,在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累计听课人数达3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使新乡市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及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新乡县建设的5000亩优质麦生产基地,五年来,每年都被农业部和省、市领导、专家多次参观,成为我市优质小麦生产的对外窗口。在他的带领下,小麦研究所连续多年被评为农科院先进研究所,2001年还被新乡市政府命名为“新乡市先进集体”。他个人获得新乡市政府发展优质麦工作突出贡献奖,记二等功。

  从零起步,经过20多年的艰辛跋涉,赵宗武终于创造了小麦育种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新乡市农科院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技术和水平由此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他先后承担或主持完成了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技、跨越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10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多篇,论著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第26名),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第1名),二等奖5项(三项第1名),三等奖2项。从一名大专生成长为全国著名小麦育种家,赵宗武走出了一条辉煌的道路。由于在小麦育种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党员,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011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河南省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4年)。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