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献身科研
袁群同志参加河南省前坪水库科研咨询会
1991年,袁群同志硕士研究生毕业,此时刚刚正值改革开放的最好时期,下海经商是人们的热门话题,面对许多用人单位开出的高薪和优惠条件,他不将物质利益放在首位,毅然选择清苦的水利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一生的奋斗事业。
同年9月,他到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内容,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刻苦专研,勇挑重担,相继开展了治黄技术开发基金项目“黄河下游老化病害闸涵混凝土建筑物检测技术和评判方法研究”、水利部科技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老化修补与补强加固的试验研究”、水利部重点科研基金项目“故县水库大坝裂缝的成因分析、稳定分析及处理措施的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为了取得有价值的试验数据,在酷热的盛夏,他和项目组人员一道,携带仪器设备奔赴山东,在炎炎的烈日下,在距地10余米高晃荡不稳的脚手架上,历时十余天,对黄河下游一大型水闸-豆腐窝分洪闸启闭机大梁进行了精心检测,取得了数万个数据,为水闸的安全鉴定和加固提供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高速公路建设进入高峰期,桩基工程大量使用。作为隐蔽工程,桩基质量和承载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他和单位同事们一道,埋下身子对测桩技术的基本理论、仪器设备使用、模拟桩的测试分析等方面下功夫进行钻研,很快掌握了测桩技术要领,1995年在河南省建设厅组织的原型桩实测考核中,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在全省范围内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之后,在短短的几年中,他先后完成了开洛高速公路伊洛河特大桥、仁存沟大桥、英裕沟大桥、黄河小浪底库区1#、2#模型试验厅、黄委会黄河防汛调度指挥中心办公楼等几十项桩基工程检测任务,为工程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刻苦学习,勇挑重担
袁群同志考察澳大利亚水利工程
为了立足科技高地,掌握科技前沿理论,他不满足于现状,决心回到学校进一步深造。那时,他作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抗震室副主任,一方面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他的儿子才4岁多,需要陪伴照顾,生活压力很大,但他仍挤出时间学习,积极备考,终于在1998年考上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如愿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国藩教授。
重新回到学校,他倍感珍惜,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有一次,项目研究需要到北京进行中期汇报,他在冬季的凌晨4点起床,连续在办公室工作22个小时,饿了同学帮买点吃的,累了站起身活动一下,当他伴着闪烁的星星返回宿舍时,校园是空旷寂静的,但他内心是满足充实的。黎明时分在他登上去北京的列车后,他又不知疲倦地和同学一起核对数据。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三年期间,在导师赵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参加了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攀登计划B)“新老砼的粘结机理和测试方法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老砼粘结机理研究(59778045)”的研究,在《建筑结构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并获得了学校设立的屈伯川一等奖学金。
勤勉敬业,求实创新
袁群同志考察美国水利工程地质
2001年,他又重新踏入了工作岗位,这次他选择到河南省水利科学院工作,立志要为养育他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工作伊始,他就承担了“大型薄壁钢筋砼流槽在新三义寨引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老化病害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评估方法研究”、“碳纤维布(CFRP)加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混凝土冷缝对结构可靠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和“长龄期水工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特性研究”等一系列省级科研项目。尤其是近几年,他积极进取,努力探索,瞄准科技前沿,紧密结合重大水利工程需求,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穿沧河渠道倒虹吸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研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期、运行期全过程数值模拟与防裂技术研究”、“燕山水库溢洪道、泄洪洞联合运行水工模型试验研究”、“燕山水库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大型水工结构中碳化混凝土与修补材料粘结的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他主持的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防裂抗渗高性能橡胶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研究”于2015年底结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他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总能从一些微小的细节上找到问题的关键,每当有新的思路时,他又会深入地和大家分析讨论,研究对策,落实实施方案。现在,项目研究已取得了多项成果:掌握了橡胶颗粒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变化规律;揭示了橡胶颗粒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机理;研发了改性橡胶颗粒性能的复合偶联剂;配制出高防裂抗渗性能及高抗冲磨性能的橡胶混凝土。
重视学术交流,加强团队建设
袁群同志参加全国水利学术会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的交流融合会越来越频繁。学术交流是“研究能力的粘合剂"和“知识的播种机”,通过交流,可以加快研究工作的速度,带动整个团队学术水平的提升。袁群同志和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有关专家到单位做学术报告,同时组织单位科研人员去各地参观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袁群同志非常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经常和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交流,探讨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他带领的水工混凝土结构材料研究团队,坚持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每个月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总结一个月的研究进展,解决遇到的学术难题,这已形成了一种制度。在此良好的学术氛围中,目前该团队已成为一支业务素质高、敬业团结的水利科研生力军。
强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实力
作为河南省水利科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在院党委的领导下,他着力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注重人才队伍与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组织制定了《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管理管理办法》、《省水科院科研生产管理奖惩办法》;组织引进和培养博士、硕士等急需人才21人;组织申报获得河南省水利工程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组织拓展了水资源论证、防洪安全评价等科研生产业务;组织引进VEGA3SBU扫描电镜、EDAX能谱仪等一大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组织开展院科研项目建议书评优活动,经过近年来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目前水科院的整体科研水平已得到明显提高。
推进成果转化,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重要环节。袁群同志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防裂抗渗高性能橡胶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研究”立项之初,他就确立了要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水利工程中进行推广应用的思路。在项目研究期间,就多次与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河南省河口村水库建设管理局、河南省前坪水库建设管理局、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部门汇报沟通,介绍高性能橡胶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的工程价值和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目前,项目研发的高性能橡胶混凝土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且已在人民胜利渠西一分干、赵口灌区、河口村水库2号泄洪洞等工程中得到初步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实现了工程建设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需求,这为项目的深入开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科技的进步。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