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董明敏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25


  她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中,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既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学习态度。对她的要求是“业精于勤”。在家庭之外受到的那个时代的教育是为祖国学习,服务于人民,经历过大跃进、勤工俭学等劳动锻炼。受保尔柯察金人生熏陶,“人的一生不要碌碌无为”……使自己成为一个以刻苦学习为荣,能吃苦为骄傲的人。


  科技之路 艰难前行

  文革以后,她走上了一条科技工作者的拼搏之路。当时华国锋主席召开了科技大会,指出科技是生产力,科技工作者如获春天的来临,并且开始了她国培养研究生的制度。她是毕业于文革开始前的66届大学生,从毕业到文革结束没有专业书籍可学,所以当时她如饥似渴的希望读书,学习十年来该学而没有学的知识,医学界、生物界已经历了一次知识爆炸,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学国外的知识还需要有外语工具。当国家招收第一批硕士生时,她就义无反顾的报考了硕士研究生。其实当时并没有学位的概念,研究生是干什么的她都不知道。只知道肯定能学知识能学外语。入学后,同学们问她,你都在省级医院工作了,还考什么研究生呀?她只回答她是来学外语的(之前她学的是俄语,当时的医学书籍英语的多,并且先进)。到了第二年才知道她们毕业后是硕士学位。

  读研究生是一个艰苦的历程。特别是作为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既要学习,还有临床工作,还有科学实验。第一届研究生还面临创业的工作,要创建实验室等等。通过学习,她选择了“耳聋防治”的研究方向。当时学习条件不如现在,第一,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查资料要到北京、上海的大图书馆,然后复印回来阅读。硕士期间她阅读了500多篇英文论文,做了200多篇的读书笔记。学习英语是从ABC开始的。为了达到阅读文献的目标,每天要记忆20多个新单词,她作为30出头、有两个上小学孩子的母亲,记忆力不如大学时代,但必须完成每天的指标。就这样苦学苦记,毕业时英语还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进入试验阶段后,主要工作是创建实验室。养动物,建立听力检测的屏蔽室和病理室,还要进行实验设计,这个时期真是困难重重。比如,屏蔽室的创建要购买铜网,需要国家指标,要到相关的机构去批复。自己设计,自己建立。既是研究生,又是工人。饲养动物,需要买饲料,夏天割鲜草,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她拎着镰刀在河边割草。一年没有假期,只有春节三天假,她就在病房值班。一边值班,一边学综述,吃馒头喝水。有一次,连坐了两天写综述,患了膀胱炎,仍然边吃药,边工作,三年下来体重减了16斤。

  科学研究工作除了刻苦,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同时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科研工作一步步的向前。读研究生期间,每一个指标的实验过程不允许有一点点的粗心或凑合,做出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如果结果可疑,就得核查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有影响因素或者操作错误,有时要重复一遍又一遍。在实验记录中,也就要一遍一遍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调整,这样得出的结果自己才会理解认可,别人看了听了,才会认为可信。才会激发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新的创新点,还可能会产生新的设计方案,这就是科研。千万不能自欺欺人,弄虚作假,不正确的结论或者虚假的结论,也见不得阳光,很快会被人识破或否定。

  她的论文题目是“庆大霉素的内耳的毒性研究”。论文发表后,许多病人来找她咨询。这时她感到课题选对了,有社会应用价值,但还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接下来就考了博士研究生。论文题目是“防治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实验研究”。对硫酸软骨素和钙剂防治庆大霉素耳毒性的作用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真正领会到科学研究对临床工作的价值。面对许多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她感到还要继续探索,不停的攀登。从这时起,她真正自觉的走上了一条探索的无止境的道路。她博士毕业后两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五年后开始带博士生。带领他们一直在耳聋防治的方向上,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的向上走。从哺乳动物内耳毛细胞再生到内耳干细胞的研究,到现在耳聋基因的探讨。在临床各种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诊治中,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每次获得新的结论时,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但是在科学的海洋中只是沧海一粟。只要自己能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是为科学实验作出贡献。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步步向前的。


  潜心专业 四十年如一日

  她从事耳鼻喉专业工作已经45年之久,从基层公社卫生院、县医院、省医院、医学院,每一个阶段均在事业方面和做人方面获得了不少感悟,逐渐成长成熟。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在耳科专业方面成绩突出。在耳聋防治的研究方向上,付出了近40年的辛勤劳动,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的诊治问题。在临床基础研究方面,1978年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内耳病及耳聋防治实验室。从内耳的形态和功能方面,多指标的阐明了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机理和特点,并提出了防治方法。还对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疾病的内耳微循环、免疫功能、内耳毛细胞再生、干细胞的修复作用和先天性耳聋的基因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本专业中,进入了先进行列。先后发表论文200多篇,著书12部,其中副主编以上的6部,还参加了教育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8年制教材的编写工作,发表SCI的文章10多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有四、五十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10多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获厅级科技成果奖10多项。

  被国家教委、国家学位委员会表彰为“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1994年,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同年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1995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优秀专家”。同年被省教委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十大科技女杰”暨“三八红旗手”。200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2001年,新的郑州大学由原来的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工学院、郑州大学三校合并而成。由于工作的需要,她担任了新郑州大学的第一任研究生处处长,成为双肩挑的科技工作者。在这期间,从医学领域扩展到10多个一级学科领域。从不懂到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她学到了不少知识。认识到,作为一名管理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门新的学问。在各级领导的培养下努力工作,使郑州大学合校后博士和硕士点翻了一倍,受到省教委的表彰。三年的研究生处工作,使她对研究生的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工作,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在她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医者仁心 树立榜样

  她于60岁离开了研究生处,又回到了她的耳鼻喉科,开始了门诊病房的工作。于68岁正式退休,离开了病房,从事门诊医疗。今年她的最后一批博士、硕士生毕业了,给自己一生的培养工作画上了句号。去年,她又接受了省残联组织成立的残疾人康复协会的副会长工作,兼听力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虽然多年来一直在省残联参加过多次指导工作,但今年的任职说明她还需要为省里听力残疾的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对下一代的本专业的年轻人做好传帮带。人在停下来时往往会回想自己的一生,她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界的科技工作者,要取得成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明确目标,在自己的工作中定位。要探讨什么问题,然后在这个方向上勇往直前,不断选择新的目标,不断前进。

  2、科研的道路上,只有认真刻苦,没有捷径。

  3、认真做好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

  在她的一生她没有虚度年华,她是幸福的。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