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蒋建平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25

  蒋建平,男,汉族,江西新干县人,中共党员,教授,林业教育家,著名泡桐专家。1953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森林系毕业,国家统一分配来河南农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造林学教学和泡桐研究,在泡桐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成果推广应用,特别是在黄淮海中低产农业区推广农桐间作,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农业产量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贡献,被誉为“泡桐事业的开拓者”。

  首次创建泡桐试验基地

  潜心研究 成果丰硕

中国林业教育家,著名泡桐专家蒋建平

   指导硕士、美国博士研究生学习情况

  1960年,我国首次创建了第一个泡桐试验基地,开展泡桐良种选育与丰产载培研究。蒋建平和他的团队来到禹县(禹州市)褚河乡(镇)余王林场,在颖河西岸的荒坡地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百亩泡桐试验林,带动颖河两岸建成了万亩泡桐生产基地。当年,中央林业部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林业科技大会,确定在河南省开展泡桐研究。在基地上开展了“泡桐优树选择与采根圃建立的研究”、“泡桐埋根育苗试验”、“泡桐造林密度试验”、“培育速生优质泡桐林试验”等试验研究。并在西华闫庄林场、许昌大张庄林场、临颖大杨大队等地大面积繁育推广育苗造林经验,为高速度发展泡桐速生丰产林,树立了样板。

  20世纪70年代初,蒋建平主持“河南省泡桐良种选育与速生丰产栽培研究”的协作攻关项目,他带领协作组研究人员,奔波大江南北,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对泡桐属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和研究利用。并相继在河南省禹州市、扶沟县、桐柏县等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泡桐基因库,面积达3500亩。在此基础上,在40多个种间杂交组合中的1000多个无性系中选育出“豫杂一号泡桐”新品种,该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兰考泡桐相比,树高大20%,胸径大20-30%,材积大30%以上,而且成材快,材质好,适应栽培的地域广。此后又培育出“豫选一号泡桐”等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与此同时,开展了与之相配套的壮苗培育、速生丰产配套技术研究,总结出《河南省泡桐埋根育苗技术规程》、《河南省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规程》等。已被林业部门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泡桐试验林和基因库,先后接待了55个国家250多名林业专家参观考察,受到好评。日本专家竹野曾羡慕地说:“贵国泡桐研究是世界领先的,农村这么大面积正规研究,从没有见过,标准高、品种全、技术先进”。

  首次提出农桐间作群体结构新概念与类型划分。我国黄淮海中低产农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一直在低产量的水平上徘徊。但在长期对泡桐和小麦的观察研究中,发现泡桐具有枝叶稀疏,发叶晚,落叶早,根系分层分布的特点,在光能利用和水肥供应方面,和主要农作物小麦不具对抗性矛盾。能不能将农作物小麦与泡桐间作,让它们相互协调发展,林粮双丰收。蒋建平和他的团队,选择“风沙、盐碱、旱涝”三大灾害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的兰考县进行调查研究,并同时进行农桐间作田间对比试验,取得第一手材料,经过科学分析后,最早提出林粮间作群体结构新概念和类型划分,撰写了《林粮间作群体结构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详细阐述了林粮间作群体发展中的辩证关系,并根据各地不同的立地条件、经营目的和泡桐和小麦的生物特性,把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划分为3个类型:以农为主间作型、以桐为主间作型和农桐并重间作型。较好地解决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桐间作造林地,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农桐间作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蒋建平和他的团队,十分重视泡桐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他率先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泡桐发展战略:立足河南,辐射黄淮海,面向全国三大区(黄淮海平原区、江南温暖、湿润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了使基层群众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接受泡桐生产的各项技术,他组织编写了《泡桐埋根育苗》和《泡桐人工接干》两部科教片,印发4万多份技术资料,在全省十几个县市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600多次,培训技术骨干5万多人次。据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站1990年统计,共推广“豫杂一号”、“豫选一号”等泡桐新品种达2.1亿株,占全国泡桐总株数的1/5,年产桐材300多万m3,年创经济效益9亿元。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党的关怀下,在国际、国内对泡桐事业的关注和重视下,在协作组和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15项,其中:《泡桐新品种“豫杂一号”的选育》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泡桐属基因库的营建与基因资源的研究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参编专著12部,其中《泡桐栽培学》是继北宋陈翥著的《桐谱》之后,我国第一部泡桐专著。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发行的《蒋建平文集》和《蒋建平文集》(续集)。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沈国舫院士在《蒋建平文集》序中评价说:“我一向对他在泡桐研究方面的卓越成绩是很钦佩的,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堪称单个重要树种森林培育研究的范例,其产生的效益和影响,就是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

  坚持教学第一线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中国林业教育家,著名泡桐专家蒋建平

   泡桐基因库

  蒋建平不仅是一位知名的科技专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热爱教育,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即使担任校级领导期间,也从未离开讲台,教过本科生,主要是培养以研究泡桐为主的硕士研究生,自1983年以来就有13届26名。在培养博士研究生中,经受了一次严格的考验,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1990-1992年,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介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中文名秦景辉(CHARLESP.CHIRKO)来学校进行《农桐间作生态系统》方面的博士论文研究。当时,学校还不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授权单位,他也不是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内不能进行论文答辩和授予博士学位,担心到美国进行论文答辩通不过,不能授予博士学位,有失中国的威望,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并得到校院领导的支持,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接收秦景辉为学校森林培育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从事农桐间作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对待这样关系国家声誉的大事,他们认真进行了研究,制订了周密的培养计划,成立指导小组,由蒋建平任组2长,泡桐研究所全体同志都参加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经过大家努力,田间试验进展顺利,撰写的博士论文《桐麦间作系统中光合有效辐射与产量关系的定量研究》,也如期完成,并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通过论文答辩后,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撰写的两篇论文:《泡桐小麦间作系统中树木配置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光合光量子密度的影响》和《泡桐小麦间作系统中树木行向对小麦产量和界面光合光量子密度的影响》,在国际性学术刊物荷兰《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森林生态学与管理》上发表(1996,Vol83,Tss3,PP171-180),并被SCI收录。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桐间作生态系统研究,已被国际公认,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长期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蒋建平摸索出一套科学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333教学法”》,即在3年的教学过程中,从3个方面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应用);从3个方面加强基本训练(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训练,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工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具体方法上做到“三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结合,应用技术与应用基础理论结合和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结合,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科学可行,效果较好。

  他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在学习上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政治上有方向,学习上有要求,生活上有安排。他个人生活朴素节俭,淡泊名利。1996年,他获得河南省“科技兴林”突出贡献奖,获得2000元奖金,全部给了特困生。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并发给他5万元奖金,他将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蒋建平奖学基金”,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立志成才,体现一个老知识分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他本人也于1985、1986年两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1988年、1995年两次被评为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7年他又被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评为第三届“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

  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林业教育家,著名泡桐专家蒋建平

   泡桐丰产林

  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蒋建平经过民主推荐,省委任命,走上校级领导岗位,当时也正是学校由许昌搬回郑州的关键时期,深感任务艰巨而光荣,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依靠全校教职工生,克服困难,艰苦创业,抓住机遇,努力工作,1982年暑假基本上完成了搬迁任务。学校依据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组织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广大教职工兢兢业业工作,学生们发奋读书,使学校各项工作很快恢复正常,学校面貌日益改观。1984年12月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1984)116文,批准学校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标志着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蒋建平在任职期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坚持以教学为主,建设教学、科研二个中心,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思路。在教学方面,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多次调整专业结构,修改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科研方面,针对河南农业生产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始终把小麦、玉米、烟草、泡桐等作物和树种作为研究的重点。边研究、边总结、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开展,为河南农业生产作出积极的贡献。在生产方面,组织师生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参加河南科技扶贫和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还在全省50多个县建立了“三结合”基地,创造了百亩试验田、千亩示范区、万亩开发方和科技骨干户、重点示范乡、开发推广县的示范推广模式和生产开发经验,受到省政府多次表彰和肯定。

  他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两会”、“三日”、“三校”等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他还亲自抓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师资培养规划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学科梯队,采取以老带新和选拔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的办法,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保证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蒋建平担任学校全面领导工作、造林学教学和泡桐科研任务,以及社会各项兼职工作,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善于处理“双肩挑”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做出表率。他廉洁奉公,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办事,老老实实做学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位深受教职工爱戴的好领导。

  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中有进步、有成绩,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鼓励,给了他许多荣誉和奖励。蒋建平历任河南农学院林学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校长、党委书记。中国林学会第四、五、八届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林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河南省林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理事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党的十二大代表、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省委委员。1990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1998年,分别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河南省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1991年被中共组织部推荐为优秀领导干部。1993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面对荣誉和奖励,他总是这样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将自己放在集体中,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工作是大家干的,荣誉应该归功于大家。”

  他常说的几句话:助人为乐,宽厚待人。事业为重,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服务社会。两袖清风,回归自然。正是蒋建平一生的生动记录。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