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杨华春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2-25

  专业、专注、专攻。

  这是一个业内知名的技术领军人物,一个上市公司高管的人生主题词。

  他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7项,河南省重大专项2项,河南省科技成果14项。

  走进他、聆听他、感悟他,你会被他急促的话语、清晰的思路、激荡的情怀带到一个科技创新的磁场空间。他就是全国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杨华春。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华春

   杨华春在国家认可实验室做分析指导

  执着创新攀登巅峰

  1994年,杨华春毕业于郑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当年12月份,进入焦作市冰晶石厂(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那时的杨华春和每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样,怀揣实现梦想的远大抱负,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时刻提醒自己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杨华春上岗的第一天就与众不同,带着自己的小本子,对看不明白、看不懂的问题按类别一一记录,向师傅请教追根求源,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到一年时间,杨华春对所有设备和工艺已经了如指掌,攻坚克难,工艺不断改进,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在技术分析例会上,由开始的谨慎发言,到有底气的建言献策,再到承担一些项目的带头人,渐渐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董事长李世江早已打定主意,决定破格启用杨华春。作为新任的研究所所长,只有25岁的杨华春没有被冲昏头脑。面对着一个人员、设备、技术都比较匮乏的极其简陋的研究所,杨华春重任在肩,踌躇满志。在当时情况下,有人说,谁接了研究所就等于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大包袱,负重远行,困难重重,辛劳和汗水能否结出果实还是个未知数。敢问路在何方?杨华春笑答:路在脚下……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华春

   杨华春在学习经济知识

  上任之初,杨华春根据当时现状有针对性地对研究所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在人员少、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一边学习、一边培训,设备的利用率和技术队伍不断提高和壮大,工艺改造和实验成果在生产线上产生的成效逐步显现。看着一天天成长起来的研究所,他内心一直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因为他心中的目标不止于此,氟化工领域的奥妙无穷,创新就无止境,更加严峻的挑战在等着他。

  化工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是环保的钢性制约。当时,我国无机氟化物的主要资源是萤石,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世界各国将其作为战略资源进行控制。1992年原国家计委就提出了要“加强磷肥副产磷氟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的课题。几年过去了,利用氟硅酸钠生产氟化物的技术研发成效甚微。“别人没走通的路,可能给我们留下了机会。”公司总经理侯红军与公司决策层果断决策: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投身自主研发之路。在“氟”领域滚爬摸打多年的董事长李世江敏锐觉察到,研究氟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大势所趋,循环经济的时代真正来临了,立志要率领自己的一帮人攻克这一难关,掌握这一核心技术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杨华春带领着一支年轻的技术团队和他的研究所同董事长一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投入到了冰晶石工艺的创新之中。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华春

   制定技术标准

  在人员少、经费紧张、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杨华春带领研发人员在生产线现场一呆就是20多个小时,每天记录、分析上百个数据,当时为了摸清反应的最佳参数和最佳时间,他感冒发烧连续十多天还坚持呆在现场,中间忙得没有空闲,利用中午时间坐在椅子上一边打点滴,还一边查阅资料,生怕遗漏了某些数据。利用氟硅酸钠生产冰晶石,关键点在于把硅取出来,把铝加进去。分离实验从白天到夜里,从夜里到天明,仅此一项分离氟与硅的实验,就连续24小时连轴转地干了两个星期。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1000多个日日夜夜在煎熬中度过,小试、中试进行了上千次。终于,一项用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白炭黑的技术在多氟多宣告成功。

  在项目试验最为紧张的攻关时刻,最疼爱自己的爷爷病危,作为大孙,按老家风俗是一定要回去的,家里的电话催了无数遍。尽孝,天经地义,项目已到了节骨眼上,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在杨华春的心里已经吃了一颗定心丸,不是不想尽孝,而是不容他有其它的选择。爷爷唯一的遗憾就是在闭眼之前能够看一眼日思夜盼的大孙子,杨华春何尝没有这样的思念,只能将撕心裂肺的痛苦强压在心头,愧疚感时常在梦中把他惊醒。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公司成功地开发出了“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工艺。世界首创,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取得了“一石四鸟”的经济效益:冰晶石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消化上游工业废料进而为磷酸生产解除了后顾之忧;新产品延长了氧化铝电解槽的寿命,有利于下游的生产;在生产冰晶石的同时收获了没有成本的白炭黑。这项技术成果于2002年通过国家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董事长李世江没看错人,知人善任,杨华春凭着一股子韧劲和执着,一股子创业豪情,助推多氟多公司在转型升级中一浪高过一浪,被公司聘任为技术副总。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华春

   杨华春在国家认可实验室查看化验结果

  深度创新转型新能源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企业只有始终站在行业技术的巅峰,才能引领行业向前发展。”这是杨华春几年来的工作感悟。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核心成本是锂电池,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是电解质六氟磷酸锂。之前,六氟磷酸锂完全依靠进口,每吨买到100万元的天价,完全被日本垄断,董事长李世江酝酿多年的振兴民族的新能源梦终于被点燃了。研发前期的千辛万苦只有杨华春和他的团队感受最深,进入实验阶段才是真正的“大考”。该产品生产工艺犹如深海龙珠,的确非常人所能窥见。且六氟磷酸锂还很有“性格”:它极易吸潮,以至于不能与空气接触;它的热稳定性差,在常温下就能自行分解。同时,该产品对纯度要求极高,杂质含量要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多氟多建起了高密封性的试验装置,研发试验在高纯度的氮气箱里进行,一切操作都在千级分析室里完成。试验从几克、几公斤到1吨,从20吨、200吨到1000吨,一步一探索,踏踏实实走了过来。有人问到杨华春,为什么中间经历那么多试验,这不是浪费吗?杨华春说:“为了不造成大的浪费,就要在每一个关键点做好每一步试验。”

  有志者事竟成。2012年,他主持的这项国家“863”计划项目“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电解质开发”,于2015年3月完成了科技部的验收,项目完成指标优于任务书,产品质量与国外企业媲美,使得公司六氟磷酸锂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升至40%以上,产品代替了进口并出口到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打破了技术封锁和技术垄断,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光。该项目的突破,为多氟多公司挺进新能源领域,实现第二次腾飞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凝聚团队打造精锐先锋

  公司的高速发展,与董事长李世江提出的创新人才战略密不可分。作为技术负责人,杨华春的人才之道眼光独到,不但自己经常与行业高手对话、过招,提升自己,而且视“才”如命,不断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并建立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目前公司已建成科研研究所4所、国家认可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专业研发人员193人,本科以上学历占70%以上,为多氟多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提供人才保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1999年杨华春被任命为公司总工程师之后,他和他的技术团队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杨华春非常注重技术团队建设,靠创新平台留住人、靠企业文化凝聚人,靠以身作责影响人,技术部在他的带领下培养起了大量科研精英。

  项目是历练团队最好的熔炉。每当项目进展到了关键时期,杨华春在项目专题会上就会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24小时都不准关机,工作中有什么问题,24小时之内都可以随时找我。”24小时是他的口头禅,就这还不过瘾,技术部的人都说,技术人员都是一年十八个月!时间长了,有人“抱怨”:“杨总动不动就要扒我们的皮,他说了,这个项目,你就是要脱一层皮,掉几斤肉,才能把项目做好。”他教给下属一个绝招:“消除抱怨的唯一办法就是投入工作,忘我的工作能够消除烦恼”。无言、无语,但是,这个办法确实有效。公司的技术团队就是这样百炼成钢,成了铁人部队。

  十五年如一日。从事技术研发的杨华春和他的技术团队,亲眼见证了多氟多是如何走出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道路。7项高新技术产品,8项科技成果,制修订50多项国家标准和2项国际标准,230余项专利技术,国家认可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个国家级科研基地。杨华春为自己和团队能有多氟多这样的创新发展平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荣誉忠实记载着探索者跋涉的足迹。2014年,杨华春带领的技术团队主持的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主持的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工艺(ZL03118447.2)在2011年11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中国专利优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获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颁发的“无机盐行业先进科技工作者”。2003年《无水氟化铝》科研项目获得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奖。凭借广博的学识和永不停息的创新脚步,杨华春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氟化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成为国家级行业技术专家。

  多氟多,在科技嬗变中实现了华丽转身。在转型中提升,在创新中嬗变,杨华春带领多氟多的技术精英正朝着技术尖端化、产品国际化的“中国创造”时代大步迈进。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