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人才 科技人物

朱鸿云

来源: admin 时间: 2017-03-21

  如今,在西峡县人工种植猕猴桃总面积达到11万亩,挂果面积4.5万亩,产量4.8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西峡猕猴桃及深加工产品南下东南亚、西出欧盟诸国,西峡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猕猴桃之乡”。这些,都和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人就是——朱鸿云。

  朱鸿云,江苏如皋人,52年前,他离开南京,扎根伏牛山深处的西峡县,从事猕猴桃产业的开发与研究,取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26项次,先后选育出猕猴桃优良品系18个在全国推广,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科教兴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响应党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

南省西峡猕猴桃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朱鸿云

   2012年朱鸿云陪同国际猕猴桃会议专家参观猕猴桃基地

  1963年7月,朱鸿云南京林学院林学系特用经济林专业毕业后,怀着一颗对党忠诚之心,积极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第一个报名,主动要求到当时自然灾害严重、贫穷落后的河南省西峡县。

  去西峡报到的情景,朱鸿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天,他早晨5点从南阳乘一辆盖着帆布篷的解放牌汽车出发,一路颠簸淋雨,到晚上7点才到西峡。

  下了汽车,朱鸿云“傻眼了”。眼前的西峡县城,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小街,和沿街而立的两行破旧房屋。现实与想象中差距太大,与自己的家乡“鱼米之乡”更是天上地下。更困难的是语言不通,下车后打听县招待所在哪里,当地没一个人能听懂他的南方话,一直问了1个多小时也没结果,没办法他只好把自己的毕业证拿出来,连说带比划,才有一个拉架子车的好心人把他领到县招待所。那天夜里,蚊子、虱子、臭虫一齐向他进攻,那真是狂轰滥炸呀!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想洗洗吧,问人家哪里有澡堂,人家一指远处的河,说,那儿,自来水。说到当时的情景,朱鸿云“哈哈”笑了起来。

  但朱鸿云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真心实意地要在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磨练自己。他被分到林科所当技术员,常年行走在西峡的山山岭岭进行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科研。他学会了穿草鞋、住牛棚、睡苇席、喝糊汤、吃酸菜……。穿山越岭,草鞋穿破了,就把手帕撕破垫在脚下,脚被磨破了,他咬牙前行。冬天下乡,一不小心滑到水里,冻得浑身发抖,拧一拧水淋淋的棉衣,又继续上路。

  短短几个月,他掌握了全县经济林资源的第一手资料。1964年,他在西峡过了一个人的春节,最奢侈是花4角钱买了一只公鸡。

  1964年,他开始做油桐科研。他在当时的蛇尾区东台子村瓦房坪选择了98棵油桐,编上号,住在老乡家天天上山观察记录数据。朱鸿云说:“当时恨不得睡在油桐树下!”就这样,《油桐开花习性观察研究》、《油桐天牛危害习性观察研究》、《油桐速生丰产技术》、《西峡油桐生产现状调查研究》4篇论文在伏牛深山诞生了。1964年底,省园林学会在郑州开会,他在大会上发言,大会编选的论文集仅他一个人就入选了3篇。

  于是,由油桐而漆树,而核桃,而板栗,而茶树……他几乎研究了伏牛山区所有经济树种,而且都有成果。他主持研究的油桐、生漆、核桃、板栗曾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峡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这片用武之地深深地吸引着他,他要扎根在这里,把妻子儿女从老家江苏迁到西峡,住进伏牛山。

  结缘猕猴桃为伊消得人憔悴

南省西峡猕猴桃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朱鸿云

   2013年朱鸿云陪同县委书记和上级领导参观黄狮猕猴桃基地

  1975年夏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两位专家到西峡考察伏牛山的野生水果资源,从他们口中,朱鸿云得知,猕猴桃被称为“水果之王”,其维生素C含量是柑桔的5—10倍、苹果的20—80倍,这种神奇果子正成为国际水果市场上售价最高的水果,而地处伏牛深山的西峡县就有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

  在现今已发现的57个猕猴桃属种中,有55个在中国。全国野生猕猴桃年总产量约有1亿多公斤,而尤以西峡县资源最多。千百年来,这种美味水果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20世纪初,国外开始从我国引种栽培,但大规模的人工种植却是在外国的土地上,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正不惜重金,竞相发展猕猴桃,新西兰一年出口猕猴桃创汇超过1亿美元。

  了解到猕猴桃大量信息后,朱鸿云在心里暗暗发下宏愿:再不能让这美味的仙果继续长在西峡深山人不识了,我要让它为西峡人造福,让它走出伏牛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为了掌握全县猕猴桃资源的详细情况,采集野生猕猴桃优良单株,3年来,朱鸿云跑遍了伏牛山的山山岭岭,跑遍了西峡县的18个乡镇、291个村庄,全面掌握了伏牛山的猕猴桃生长分布情况。仅西峡就有16个乡镇出产猕猴桃,年产量平均在400万公斤左右,最高可达500万公斤。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都居全国之首。详实的调查让他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猕猴桃的真正优势在中国,在西峡,不在新西兰!”

  朱鸿云的这一结论比日本水果权威山田和生的论断,整整早了6年。

  可为了发现这个结论,朱鸿云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79年的夏天,朱鸿云像往年那样进山采集优良单株。听说一个叫野牛沟的地方有一株大猕猴桃,每年可结果几百斤,他立即往深山里走去。在翻越四道山梁后,他看到了那株老乡们传说的丰硕的猕猴桃。但是,暴涨的山洪横拦在眼前。他只身三次泅渡,被急流冲走30多米,险些遇难。刚渡过山洪,爬上山坡,一不小心又撞着一个大马蜂窝,马蜂成群向他飞去,被叮了个正着的他一时手脚慌乱,失足向深崖滚去。幸运的是,他被一团葛藤拦在了半山腰。明白过来的他,包扎好伤口,继续向山顶攀去,他说:“我得赶在天黑前采到果子和枝条呀。”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来到这棵树下。这是一棵珍贵罕见的软毛猕猴桃单株,他马上动手采集这棵树的枝条和果子。这是一种又大又光的果型,当地人叫它光杨桃。朱鸿云意识到这是一个优良独特的品种,就决定从这个品系入手,研究培育出优良的果子。他给这个品种起名“华光”两字,意思是要让伏牛山的猕猴桃光耀中华!”

  在采集选育猕猴桃优良品种的过程中,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事情朱鸿云经历的太多了。他从来没有望而却步,被困难吓倒,他就像一位不畏艰险的攀登者,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攀之弥险,越险,攀得越锲而不舍。

  痴迷猕猴桃衣带渐宽终不悔

南省西峡猕猴桃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朱鸿云

   朱鸿云生活照

  在对伏牛山区的猕猴桃资源做了全面调查与采集后,朱鸿云开始了更加艰苦的栽培试验。复选、采穗、嫁接、栽培、繁育,这一切尤其是育苗,若是在温室的花盆中进行,速度要快,成功几率也高得多。但他坚持大田育苗,他的目标不是研究,而是推广种植,是让伏牛山的果农们像新西兰的果农一样,因种猕猴桃而致富。

  猕猴桃喜水怕水——喜欢空气湿度大、土地湿润,却又怕积水;喜光又怕光——刚出土的幼苗会被较强的光晒死,但光弱的情况下又不生长。朱鸿云像照顾初生婴孩般地日夜守在大田里,让这些从深山走来的苗儿当年就走出了苗圃。他不分昼夜辛勤地工作,加紧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成功、失败;失败,成功。他几乎忘了身外的一切,把一颗心完全扑在了猕猴桃研究上。由此他开创了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的猕猴桃育苗先河。

  朱鸿云先后挑选出了216个优良单株,51个优良株系,选育出18个优良株系,并在全县建立了占地一万五千亩的猕猴桃生产基地。1981年8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西峡召开全国猕猴桃优株选育会议,会议确定推广15个优良株系,来自朱鸿云主持选育的就有9个。其中他主持选育的“华光2号”被认定为结果早、极丰产的优良品种,果皮薄而光滑,果肉细而多汁,维生素C含量高,果型好看风味好,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优良品种。朱鸿云高兴地说:“现在猕猴桃世界第三代优良品种红阳的母株,就是我最早选育出来的!”

  随后,朱鸿云承担并完成有关猕猴桃的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多项,取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26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由他编写的全国第一本猕猴桃著作——《中华猕猴桃栽培》一书已在全国发行2万余册。

  朱鸿云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科委、农业部、林业部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组建了中华猕猴桃科技开发公司,农业部成立了中华猕猴桃开发联合体,中国园艺协会成立了猕猴桃分会,他先后被选担任中华猕猴桃开发联合体第一副理事长、兼任科学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常务理事,广泛传播自己的科研技术,全力推动全国猕猴桃的科研和人工种植。应国家农业部和林业部邀请,他为18个省培训了近200名技术员,为全国300多个单位提供了优株种苗。他经常出席全国乃至国际猕猴桃学术交流会,足迹遍布全国和海内外。

  他离不开西峡县,他太爱猕猴桃了。他就像一棵猕猴桃树,把根深深扎在伏牛深山西峡县。他在西峡县大面积推广大田猕猴桃种植,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在他的建议影响下,西峡县成立了猕猴桃生产办公室和猕猴桃开发公司,一方面积极发展猕猴桃产业,招商引资办加工企业;另一方面把大批猕猴桃及猕猴桃产品输送到国内外市场。不仅是国人吃到营养丰富的猕猴桃,而且是西峡猕猴桃名扬海内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南省西峡猕猴桃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朱鸿云

   同中国猕猴桃分会理事长黄宏文交流猕猴桃技术

  朱鸿云是教授级高工,具有猕猴桃技术专长,先后4次被延长退休,直到2008年12月才正式退休。退下来的朱鸿云一刻也闲不下来,为猕猴桃产业倾注心血的热情一丝没减。

  他不顾自己已是古稀老人,在助手的帮助下,夜以继日的开始整理40余年来自己的技术笔记和科研成果、图片等,要为猕猴桃产业留下一笔财富。每个环节他都要仔细推敲、详细论证,力争做到精益求精。有些学术和技术上有争论的难题,他在学习参考同仁的经验和著作下,就亲自到武汉植物研究所进行请教,为了做到图文并茂,他在自己珍藏照片的基础上,到全县各猕猴桃基地拍照,还不顾年事已高几次乘火车到陕西省周至县拍照。历时年余,一部48万字的皇皇巨著《猕猴桃》编著完成,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汇集了朱鸿云40余年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猕猴桃属50多种、国内外近100个品种资源及利用前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猕猴桃》专著面世,在我国猕猴桃产业和林业界引起巨大的轰动。业内专家称赞该书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是当今权威著作,在理论和学术上有突破性进展,在有关猕猴桃繁殖、栽培、贮藏和加工技术先进实用,对我国猕猴桃科研、教学和产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促进综合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林农收益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因此也赢得了“中国猕猴桃之父”称号。

  晚年的朱鸿云淡泊名利、生活充实。他把家安在县城僻静一隅,从没想到搬到生活条件好的城市里居住,为的是离猕猴桃地近,离科研所近。他还打太极拳和练习书法陶冶情操,担任着县太极拳协会会长和老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今年77岁的朱鸿云看上去神采奕奕,他经常所说:“我只是个科研工作者,做出一点贡献而已,党和人民已给予了我很多,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发挥余热,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