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所谓“全才”,“天才”更是罕见。但是当一个人将自身能量全部奉献给他所挚爱的事业时,自然会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王云龙,就是这样一个不懈地追逐理想并把理想变成现实的人。作为一个在生物领域高科技研发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硕果累累的实践者。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的品格特质——执着和拼搏。王云龙从1986年进入生物工程领域至今,已近30年。他厚重的科研成果及产业化实践在业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声誉。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高度自觉理性和学术水准的颇有建树的生物科技工作者。无论是面临像“非典”那样紧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日常的潜心科研攻关,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乃至产学研一体化的资源整合,他都表现出了一个科技工作者无私无畏的人文情怀、学术良知、前瞻意识及统驭能力。
创新就要像猎人一样去发现像老牛一样去耕耘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郑州市市长马懿视察生物中心
回顾30多年来王云龙的科研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人们不能不惊异于他非凡的科研灵感和敏锐的直觉:
上世纪90年代初,第二代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始在输血血源筛查中应用。该病的诊断用抗原为合成肽,检测方法为简接ELISA,灵敏度低,特异性差,存在漏检错检现象,为输血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面对这一难题,王云龙开始了新的探索。将来到郑州的第一个攻关项目锁定为新一代丙型肝炎诊断试剂的研制。他带领团队开展完成了“利用丙肝病毒基因工程串联抗原检测丙肝病毒抗体”的研究,主持研究成功了第三代加样变色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率先在国内获得生产批文,不仅在国内市场推出产品,还引起了国际卫生界的关注。国际血液安全联盟将该产品评选为诊断A类产品第一名,列入向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推荐的主流产品名单。鉴于该项目对丙肝防控的重要性和重要贡献,以及在技术上的突破性成就,使得该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至今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我省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记录保持者。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2003年那场几乎席卷了全国的“非典”飓风中,王云龙率领“河南科技军团”的精英,在紧急短暂的两个多月内研发出SARS快速诊断试剂盒。
2003年2月11日,广州市政府首次公开对外宣布广东部分地区蔓延“非典型肺炎”疫病。
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全球警告,SARS病毒,正挑战着人类宝贵的生命!
2003年4月8日,中国卫生部将这种传染性较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2003年4月12号自己成立攻关小组,5月8号试剂盒研制成功,药监局抽样上报国家鉴定,研制过程仅仅用了26天,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原副省长贾省长在生物中心SRAS诊断试剂研制现场
其实,早在3月中旬,绝大多数人还未对SARS引发警觉时,王云龙凭着职业敏感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已经率领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的科技人员开始跟踪这种疾病。
4月12号他自己成立了攻关组。河南没有研究病材,他们到北京去,到广州去。没有P3实验室,国家病毒所给他们开绿灯。研发团队马上不分昼夜开始科研攻关。
2003年4月24日上午,在当时的“白色恐慌”中,省政府、省科技厅、省卫生厅、郑州市政府、郑州市科技局等与非典防治有关的20多个机构和部门在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召开“河南省科技防治非典攻关现场会”,会上当即成立了由贾连朝副省长挂帅的“河南省非典防治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正式任命王云龙担任河南省非典快速诊断试剂攻关项目负责人。
临危受命的王云龙带着省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领导的重托,带领他的科研队伍更加努力的冒着病毒感染的高度风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和医院,穿梭于郑州—北京—广州之间进行研究和临床测试,与SARS病毒进行生命赛跑。
到2003年5月8日,河南省药监局代表国家对试剂进行现场考核、抽样,密封后送往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同日,王云龙等人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国家科技部非典科技攻关指挥部组织的全国专家组会议。会上,当着国家科技部的领导、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军科院、国家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国内同行知名专家,王云龙以翔实的数据和可靠的结果向在座的专家们汇报了攻关组研究成功SARS快速诊断试剂的情况,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宣告研究获得成功——河南人当之无愧地抢站到了全国非典防治科技工作的前列!河南代表地方军团在全国攻克SARS快速诊断的科研“大会战”中有了一席之地。
这是我国具有9项创新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ARS诊断新药,也是世界上首批批准的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为全世界的SARS防治提供最快捷、有效的诊断手段,此成果荣获河南省政府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奖,获省委省政府奖励30万元。
30年来,王云龙凭借厚实的专业技术功底、扎实的工作和出色的团队组织能力,陆续研发出乙肝、丙肝、戊肝、艾滋病、梅毒、SARS、甲型流感等快速诊断试剂,并在加样变色、非均相杂交、预包埋活性保持、二级结构靶序列的选择、假病毒颗粒等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令人目眩,他带领团队取得的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六项,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十个,众多的成果成就了他成为知名专家,并在我国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创新疾病诊断药物和相应技术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也确立了他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优秀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科技功臣、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诊断学组委员、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委员、中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的有力支撑和他位居河南省生物医药科技界领军人物独特地位的扎实基础。
产业化一个科技专家和产品专家的终极追求
俆济超副省长视察生物中心
在我国科研界,科研项目和成果可以用“不可胜数”来表述。但可以转化为产业有着广泛应用市场的却少得可怜。
他承认,他对科研情有独钟,但他是一个绝不让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人。他认为,搞科研不是写了文章结了题,拿了大奖高挂起,而是要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造福!说到底就是要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问题。而足以令人骄傲的是,他实现了这种跨越。王云龙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省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35项,完成39项成果转化和12项成果推广,在10个中试和产业化单位对数十个品种进行了产业化,其主持完成的项目,年均新增销售收入3570万元、出口1130万元。他曾领导的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生物高科技企业,诊断试剂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25%,工具酶产品更是达到了70%。
随着视野和境界的不断提升,搞好一个企业,已经不再是他的一个终极目标。他的志向更高远,他要使整个生物高科技产业能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他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组建了“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共建的生物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共享平台。该平台具有生物大分子纯化、免疫诊断、基因诊断、细胞工程、生物导向药物、生物质能源开发、新基因克隆等优势技术。主要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该平台已经成为较有影响的集开发、生产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生物工程高新技术共享平台,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郑州公共实验中心,郑州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我省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市场条件下,王云龙没有把企业当作让自己发大财的“摇钱树”,他时刻牢记一个科技专家的社会责任。他主张无偿开放自己领导下的实验室,将优良的实验条件与社会共享,抽出有限的经费资助其他的科研工作者。他经常说:“仪器设备是放坏的,不是用坏的”,“多交流、多分享、共进步是创新成功的秘笈”。
王云龙参加河南省人代会
为了培养人才,他带领团队在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生物工程系,直接培养了生产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2800余人,建立了我省生物医药企业第一个博士工作站,组建了我省首个省级生物医药博士后科技创新团队,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58人。受国家人社部委托,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培训班,为全国21个省市培养专门人才260余名。
王云龙的目标是,以生物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共享平台为基地,强化其对河南省乃至国内同仁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功能,大幅度地提高河南生物制药的产业创新环境,彰显河南省科技创新的成就,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河南投资创业。为企业提供研发平台,提供样品测试,多种产品剂型研发的GMP条件,提供新药申报咨询,使平台成为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动机。
正是这种高境界的开放共享襟怀,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和成果的涌现。在其领导的生物工程中心的开放实验室里,经常有五六所高校不同专业的专家、研究生,企业老总和工程师聚集,不拘一格的交流和讨论时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很多参观者乃至业内专家都非常羡慕这样的学术和创新环境,他们说:“在这样的环境里作研究,想不出成果都难!”
在王云龙的组织下,目前国内1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及国内外的生物研究机构,以生物技术共享平台为连接,以生物科技应用项目为纽带,组成了紧密的科研同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方共赢,达到了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的。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视察该中心后,非常欣赏这个具备生物技术多学科融合,通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咨询、教育培训等方式服务于生物工程产业,发挥引导辐射示范带动作用集政产学研金介于一体的科技机构发展模式,欣然题词:“扬人才优势,创一流成果”。
从1991年初到郑州的“一个无菌室、两只培养箱、三辆自行车”开始,到拥现在拥有25项优势技术、8个独有技术平台、6个开放实验室、3个中试产业化基地、一个动物实验中心、10个系统先进设备,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省级抗体药物重点实验室、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一个大学生物工程系、一个省级生物医药博士后创新团队,一个省级生物工程技术创新团队,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实体,一步步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他始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人民生命遭受严重威胁时,他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夜以继日地率领科研团队奋力攻关,为人民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显示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