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
2020年注定会浓墨重彩地载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越是决胜时刻,越要“提挡不失速”;越是转型关口,越要“量增质更优”。高质量发展河南怎么办?我们必须回答、必须答好。
今日之河南,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三产占比首次超过二产,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今日之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先天资源禀赋有限的基本省情,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结构调整正处在“爬坡转弯”的关键时刻。当此之时,我们要怎样作为,才能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
面对事关河南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反复学习,领悟思考。
从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到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一条主线始终方向明确、脉络清晰——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制造业、创新、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要抓手,与2014年总书记两次视察河南时提出的“四个着力”“四张牌”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确保河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奋力前行的关键所在。
加快补齐短板,做强长板,无疑是当务之急。
河南经济这个“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是什么?为什么河南把人才落户的门槛一降再降、把引进拔尖人才的奖励额度一升再升?因为区域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创新的优势,谁就享有发展的主导权。全国经济增长之所以出现“南快北慢”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南强北弱”。河南是人口资源大省,但不是人才资源大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如果抓不住“第一资源”,就难以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
我们一直以来存在的产业、产品结构“底盘重”顽疾咋根治?为什么河南把制造业而不是别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因为制造业规模总量占全省GDP的37%强,是当之无愧的经济龙头;因为制造业是刷新服务业“颜值”的前提,也是筑牢农业“根基”的关键,它就像一根“铁扁担”,将三次产业融会打通,并承载资本、科技、就业等要素。
从地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河南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卢货航、阿里巴巴、上汽集团纷纷抢滩郑州、看好河南?因为中原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的美誉,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区域,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加快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就能更多、更主动地承载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布局,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
河南未来的发展,最大的潜能在哪里?为什么“农民转市民”是河南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底气”和“红利”?因为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很大的后发优势。河南实现城乡结构历史性变化后,每年有超过15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进而推动消费升级,带来基础设施、地产、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巨大需求。
做强制造业“长板”,我们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打造实体经济发展的“双驱加速器”。老工业基地洛阳近日喜得“新”牌,成功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装备、冶金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培育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3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并由“卖产品”向“卖服务”延伸。“老树开新花,新树发新枝”,迎来的是满园春色。这样的生动实践,正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
补齐创新能力“短板”,我们需要着力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瓶颈,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有机融合。备受关注的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河南再次向世界发出“招贤令”“承接函”,通过“人才高地”打造“发展高地”,让人才与产业“比翼齐飞”。这样的大会,河南将一年一年办下去。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我们需要加快谋划对接国家战略,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大平台、大枢纽、大通道。岁末年初,郑渝高铁郑襄段、郑阜高铁、京港高铁商合段三条高铁同时开通运营,郑州机场两条跑道上同时起飞飞机……这样的好消息既是大手笔,又能带来真金白银的财富,巩固和加强了河南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激发新型城镇化“潜能”,我们需要发挥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夯实县域经济“基石支撑”,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集中力量做强郑州、洛阳“双引擎”,用“硬核”实力影响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大有文章可做。而我省县域面积占近90%,这样的大舞台,足够上演发展特色经济、扩大消费投资、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精彩大戏。
路子找对了,就不怕山高路远;方向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毫不犹豫向前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集中精力办好河南自己的事,我们就一定能够赢得光明灿烂的未来!
(转自《河南日报》2020年1月8日第一版)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