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媒体聚焦

新时代 新科普 新要求

来源: 科学技术普及部 时间: 2020-05-26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历经70年伟大征程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道路自信的必然结果,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取得的伟大胜利。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不仅仅是“新时期”和“新阶段”的简单延续,更是基于时代巨变的事实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发展历史“总体性跃升”的历史性肯定和展望[1]。进入新时代后,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科普工作也随之面临着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


一 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五个“是”对“新时代”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是”是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从人民性、实践性、时空性、民族性、世界性五个角度进行的深刻阐述[2]。


二 新科普


(一)弘扬科学精神,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弘扬科学精神”放在“普及科学知识”等内容之前,体现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征,强调了科学精神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科学精神能够引领新时代道德文化素质建设,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泛滥和侵蚀,有助于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随着科学研究与传播过程越来越社会化,科学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被人们认识得越来越清晰。因此,通过弘扬科学精神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去认识科学、发展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使公民摆脱愚昧和提升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是推动社会基本价值观进步的重要支撑。


(二)培育创新文化,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伟大号召。由此,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创新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大力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进一步培育创新文化土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大量的创新人才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我国未来在高科技等重要领域抢占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三)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普作为展现国家科技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股重要动力,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新时代的科普工作,必须坚持全球化视野,充分借鉴吸收国际有益经验。通过搭建科普领域全球性、综合性、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为世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中国经验、凝聚最大共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三 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日渐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指引不仅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强化公民科学素质,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之基


扩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和营造宽松科研环境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能够对这两方面形成强有力支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其中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部队官兵等为重点人群,以青少年、城乡劳动者科学素质提升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贫穷、边远、落后地区群众科学素质的提升,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别。科学素质倡导个人对自然科学进行人文思考,推进科学与人文的互通共融。通过增强公民科学素质,让科学精神扎根民心,让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加强重点领域科普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进入新时代后,科普在公众健康、环境保护、应急抢险和防控等民生领域的价值日益凸显,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此,《“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提出,要建立起经常性与应急性相结合的科普工作机制,做好重点领域常态化科普工作,加强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提出,通过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防灾减灾、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科学测量等相关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科技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加强科技教育与社区科普益民工程;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动员机制,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


(三)提高科普创作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普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新时代科普工作应当加大对科普创作的鼓励力度,通过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新媒体、自媒体等基于移动互联的“互联网+科普”的运用,拓展科学技术普及速度、广度和深度,定向、精准推送科普信息,满足社会、公众对生产、生活中相关知识的迫切需求,为社会及公众及时传递权威可靠的科学信息,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构建科普产业和科普事业共同全面发展的格局


许多国外知名企业不仅把科普视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更将科普作为企业运营中的一项产业,与其他经营活动相互渗透,形成“企业示范—行业渗透—产业融合”的科学传播与科普产业生态机制。注重培养和选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产业人才,建立完善科普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增强适应新时代科普发展的能力,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这有利于大幅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有效支撑科普事业更好发展。形成“产业支撑事业、事业哺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普圈。


(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科普国际化建设进程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新时代的科普工作也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科普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科普理念,引进先进、优质的科普资源。同时,大力支持我国优秀的科普产品、科普创作作品等“走出去”。共同搭建科普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大舞台,通力合作举办国际或区域性科普以及创新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朱哲恒:《“新时代”命题的学理性探究》,《蚌埠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94-98页。


[2]陈扬勇:《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党的文献》2018年第1期,第11-17页。


(供稿:中国科普研究所  齐培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宏伟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