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全省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科协、文明办,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中央文明办《关于组织实施科技志愿服务“智惠行动”的通知》有关精神(科协发普字〔2020〕10号),大力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促进我省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打造“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品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国科协、中央文明办关于科技志愿服务部署要求,以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为工作主线,以服务人民群众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为目标导向,完善机制、搭建平台、集聚资源、创新求进,充分发挥科技志愿服务在弘扬志愿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知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做出更大贡献。
(二)实施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协同推进。全面加强与基层党建相结合,以党委政府的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工作重心,强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的融合共建,打通科技科普服务和群众需求之间的机制隔阂。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通过组织化科技志愿服务来推动科技科普工作理念、机制、内容、方法、形式的全方位改革创新,着重拓展科技志愿服务领域,探索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的动员和组织模式,建立高效工作体系,形成有效运行机制。
坚持示范引领、上下联动。力戒形式主义,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主动联系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指导基层,上下合力、联动下沉,探索凝聚服务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模式,共同以群众需求为根本,做好科技科普供给侧改革。
(三)工作目标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推动形成各界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科协组织能力和基层科技科普服务能力。搭建科技和科普服务基层的供需精准对接平台,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成立专业高效、各具特色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面向基层开展丰富多样、满足需求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培育一批有需求、受欢迎、可推广的“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群众受益、广泛认可的“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品牌,着力构建多元、普惠、精准的“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机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科技需求,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制度化的志愿服务来搭好服务平台和展示舞台,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所学所长、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
二、主要任务
(一)整合资源创新推进“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
各级科协和文明办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全面整合和逐级下沉已有项目资源、活动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创新服务领域和服务手段,创新激励措施和支撑保障。继续壮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各省辖市、县(市、区)科协成立本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人员、科普场馆辅导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农业技术人才等注册成为科技志愿者,发挥专业优势参加科技志愿服务。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点活动和关键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二)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区)科协要按照《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文明办〔2019〕17号)要求,主动对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县级志愿服务总队下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科协“三长”(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等)为代表的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注册成为科技志愿者,遴选“三长”担任科技志愿服务队队长、分队长,纳入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基地,结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科技科普需求,开展卫生健康服务、青少年科普、生物安全、应急安全技能培训、实用技术推广、科学辟谣、反伪科学反封建迷信宣传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数量原则上不少于一季度1次。
省辖市科协要加强对试点县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将区域内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活动室(站)、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科普园、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小院、科技竞赛等资源打通盘活,充分支撑试点县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工作。
各级文明办要支持试点县(市、区)建立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和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三)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科技志愿服务和应急科普。
面向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以及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等重点区域,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采用线上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园区)、进机关等“五进”活动,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升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
1.科技志愿服务进校园。围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开展科技教育、科技竞赛、创客大赛、科学表演、科普(科幻)电影放映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科技志愿服务进农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反对愚昧迷信等为主题,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推广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3.科技志愿服务进社区。围绕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以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待业人员、学龄前儿童等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通过科普展览、科普讲解、科普宣传等,开展科学生活、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科技志愿服务,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科技志愿服务进企业(园区)。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通过科普报告、科技培训、科普展览等,开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教育,助力产业升级;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安全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企业职工技能和安全生产能力。
5.科技志愿服务进机关。加强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干部学院的联系,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普报告、科普讲座、科普讲坛等,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执政、科学治理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6.面向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提供科技培训、科普讲座、技术指导等多层次、多模式、重实效的科技志愿服务,下沉资源向老少边贫等困难地区,推进科技科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7.开展应急科普。针对公共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和舆论焦点等,及时邀请科普专家开展“中原科普讲坛”、“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等应急科普活动,剖析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焦点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答疑解惑、抗击谣言,回应社会关切,科学引导舆论。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科协、文明办和有关学会要高度重视,把科技志愿服务作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服务基层科技科普需求、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活动运行长效机制、嘉许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电脑端:http://www.stvs.org.cn,微信公众号:科技志愿服务,以下简称“信息平台”),动员组织科技志愿者、科技志愿服务队通过“信息平台”注册,进行信息发布和活动宣传。每个县(市、区)注册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团队)不少于5个,注册志愿者不少于100人。
(二)加强支撑保障
省科协安排科技志愿服务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各全省学会、各级科协及有关单位、团体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各地科协要将中央转移支付的科普与学会服务能力提升专项经费、科技馆免费开放和本级科普经费向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倾斜,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为当地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后勤等工作经费保障。各级科协、学会要根据实际情况,策划实施本地区、本专业领域“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社会各方面有序参与,重点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区),提升科技志愿服务水平,推动科技志愿服务常态化。
(三)着力选树典型
各级科协、文明办和有关学会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广泛宣传深受群众欢迎的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站点、团队和个人,展现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成果,增强科技志愿服务在社会上尤其是科技界中的影响力。省科协、省文明办将选树“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四个十佳”,包括十佳科技志愿者、十佳科技志愿服务队、十佳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和十佳科技志愿服务点(社区或村),以选树典型、示范带动促工作开展。各级科协、学会要积极发掘推荐“四个十佳”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以此带动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参与科技志愿服务。
(四)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科协、学会要强化责任,担当实干,注重实效,组织做好“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引导本领域、本地域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推动科技志愿服务下沉基层一线深入开展。各级科协、学会和有关社会团体等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时,要为科技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依法依规保障好科技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制定安全预案,做好安全保障。各全省学会、省辖市科协于2020年10月31日前将本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总结报送省科协科普部。
联系方式
省科协科普部
联系人:邓西森 杜光旭
联系电话:0371-65707550
报送邮箱:henankepu@163.com
联系地址:郑州市花园路53号省科协科普部107室
省文明办
联系人:耿俊燕
联系电话:0371-65904800
河南省科协 河南省文明办
2020年7月15日
供稿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