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麦精深加工技术,使我省整体水平居国际领先;实现小麦全价开发利用,把小麦吃干榨净;科研成果惠及国内10家大型企业,辐射“一带一路”,近三年新增销售额260.1869亿元……河南小麦,正在从“中原粮仓”“国人厨房”迈向“世界工厂”。中原学者、我省优秀科技专家、河南工业大学教授黄继红就是促进这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践者。
4月23日,黄继红在河南飞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小麦精深加工车间指导生产
我国小麦产量居世界首位,河南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素有“中原粮仓”之称,“河南小麦”更是成为河南农业的名片。但是,相比河南粮食高位运营,农产品的价格却长年滞涨,“粮食太便宜了,一斤粮食还买不了一瓶矿泉水。”这是农民的感慨,更是农业的无奈。农业丰产了农民却未必丰收,成为了农业的常态。因此,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科技创新打造出一系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黄继红科研团队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几十年前,“莲花味精”是通过发展食品工业拉长“小麦产业链”的生动实践。在黄继红担任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期间,当时的单厂味精产量居世界第一。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莲花味精风光不再,但由黄继红研发的生产技术却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国内厂家至今仍然占据着味精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
2005年,黄继红调任河南工业大学任教后,继续在“农业工业”中刻苦钻研,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先后主持国家“十五”、国家“863”、国家小麦绿色制造2025、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20多项。培育的谷氨酸高产菌株FM00-187,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98%;开发了小麦源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设计4万吨氨基酸、生物活性肽、植物源功能蛋白20多条生产线。获省部级特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75篇,专利100多项,专著6部;获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20多项荣誉。她也因此被授予中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优秀科技专家、郑州十大科技女杰等荣誉称号。
让学问走出书斋,坚持“产学研用”是更要紧的事。尽管已经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黄继红仍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定向服务等活动,下沉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走访企业,为其发展“问诊把脉”,努力为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科技扶持和智力支撑。“老师每天都在坚持学习,虽然经常出差,但也十分牵挂在学校的我们,一遇到好的文章就立马通过微信分享给我们。”一位被黄继红指导过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在河南工业大学,黄继红既担任生物工程学院的教授级高工,又兼任粮油食品学院的教授,坚持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授课。因此,许多学生对黄老师印象深刻,两位毕业生在评价黄继红时说,“学术严谨,为人谦和”“正直热情,对于不合理的现象和产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努力去改变……”
面对小麦深加工行业长期存在的产业化链条短、副产物利用率低、淀粉附加值低、废水多、能耗高、生物转化菌种和关键设备被国外垄断等问题,黄继红和她的团队经过14年攻关,逐步探索出一条有效带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由小麦资源大省迈向产业强省的“蝶变”之路。
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小麦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过程中,黄继红取得了重大的科技创新:选育的谷氨酸高产酸菌株延长了小麦加工链条,打破了国外垄断;开发的小麦抗性淀粉、抗性糊精,在国内实现了小麦抗消化淀粉工业化生产,解决了淀粉附加值低的行业难题;设计了多款发酵料液回收装置装备,实现了高浓度废水零排放的目标……这些成果提高了小麦的资源利用率,减轻了麦胚等副产物资源的浪费,显著提高了我国小麦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在河南飞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莲花面粉有限公司、河南康一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佳思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菱花集团、安徽凤宝集团、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国内企业推广,而且辐射到“一带一路”,近三年新增销售额260.1869亿元。2019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等专家对黄继红团队成果给出评价结论是:“实现了小麦的全价利用和高值化,引领了国内小麦精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整体水平居国际领先。”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报》2020-05-26,作者:王志博 刘剑萍 闫佳琳)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