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科技工作者

科技支撑夏粮丰收

来源: 办公室 时间: 2020-08-10

半夜来电传消息


“哎呀,茹教授,我是获嘉县中和镇小官庄村郭征啊,我家流转了135亩地,可不得了啦!”2020年6月6日深夜11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立刻接通了电话。听到第一句话,他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


“茹教授,您的百农4199实在是太好了!在今年这种干热风持续不停的情况下,我家135亩百农4199刚刚全部收完,您猜猜亩产合到多少?”“我总共卖了191826斤,每亩合1420斤还多!”“茹教授,百农4199真好,籽粒饱、没病害、不倒伏、成熟早!”


没等茹振钢教授搭话,郭征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满满的喜悦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放下电话,茹振钢再也睡不着觉。透过窗外朦胧的灯光,他的思绪飞到远离学院的千里沃野。

科技支撑夏粮丰收

此时的中原大地,一场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麦收会战正在自南向北次第展开。麦浪滚滚,麦香飘飘,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于一望无际的麦海。在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是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优质良种为核心


郭征所说的百农4199是由茹振钢科研团队创育的一个高光效品种,具有风味佳、抗赤霉病的优点。百农4199光合效率高,光饱和点高、补偿点低,既耐强光又耐弱光,高产稳产。百农4199面香味十足,面粉富含35种香气物质,而一般品种只含20种左右。百农4199已集加了Fhb1、Fhb4、Fhb5三个抗赤霉病基因,高抗赤霉病,兼具高抗白粉病、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特征,目前在抗病性上,在黄淮小麦新品种中居领先水平。

 

百农4199是一个极具产业化开发和精准扶贫价值的品种,在科技帮扶过程中完全实现了三大保障。其高光效特性实现了高产稳产,保障了种植户丰产丰收;其抗病性强特性降低了生产投入,实现了节本增效;其风味优良的特性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在没有任何添加的情况下可以吃上面香味十足的主食。百农4199凭借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优质高产等一系列优点圈粉无数,不但受到农民的青睐,更得到粮食收购企业的追捧。减投增收,市场欢迎,百农4199成了我省不少地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首选品种。

 

技术服务有保障


除了培育优良品种之外,茹振钢教授带领的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科研团队还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在郭征所在的获嘉县,科研团队联合获嘉县种子管理站,从小麦品种选择开始一直到小麦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因时、因地、因苗情长势、因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因素给每一个农户提供精准、先进、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在小麦管理过程中,重点把好选种关,选择百农4199等稳产、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把好整地关、播种关,全部采用小麦重耧复播技术,使小麦群体平均每亩增加5万~6万;把好浇水施肥关,把好精准施药关。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融合,今年小麦虽然经历了越冬期气温高、早春升温快、4月初期气温低、5月下旬高温干旱、干热风及锈病、白粉病等异常气候和病害。以百农4199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品种仍然表现抢眼,获得丰收。

 

在获嘉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张国际的倡导下,当地专门成立了“优质粮联盟”,截至目前,共吸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9家,技术托管土地41040亩。6月7日,所有“优质粮联盟”成员小麦收获基本结束,每个成员的小麦产量平均都在1300斤以上,部分成员在1400斤以上。


丰收歌里谱新曲


除了郭征之外,获嘉县中和镇前五福村牛欢欢150亩百农4199平均亩产1405斤,新乡县小冀镇冀庄聂宗战420亩平均亩产1406斤,获嘉县太山镇西寺营村王大正104亩、新乡县小冀镇崔庄崔有轩170亩、新乡县小冀镇都富村刘传毅170亩平均亩产都达到了1400斤……


获得丰收的当然不仅仅是获嘉县和新乡县。5月31日,沈丘县久酒中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示范基地负责人覃兵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种植的百农4199,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喜获丰收,亩产比其他品种多100多斤。”“我种了200亩小麦,收成不错。”眼前的丰收,让沈丘县六合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孙贺荣喜上眉梢,“一靠好品种,二靠小麦特派员的悉心指导。”


 

“科技服务团积极为种植户提供优良品种、高效丰产管理技术、灾害预防及农业机械化技术,对小麦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麦收现场进行指导的河南省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茹振钢教授告诉记者。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河南到整个黄淮麦区,优良品种推广到哪里,茹振钢科研团队的技术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从现场指导、微信视频到抖音直播,农民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服务。


 

据最新消息,茹振钢带领团队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的抗病害小麦新品系已在试验田展示出极强优势。茹振钢教授形容其抗病害“一尘不染”,真正是中国原创、核心突破。业界专家指出,又一项小麦育种的跨越式成果呼之欲出。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报》  2020-06-11,作者:郭俊娟  李 淦)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