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4日7时36分,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发布消息:河南叶县气候智慧型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取得显著成效,项目区小麦和玉米合计平均亩产超2100斤,化肥用量由过去的每亩100斤减少到80斤;2019年11月26日,在世界资源研究所年会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负责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代表推介了叶县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模式;2018年4月3日,由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张洪程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经过严格的审查、质询和充分讨论后,认为河南“小麦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小麦玉米两熟制冬小麦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河南智慧农业众多出彩成果的几个镜头,而这些镜头,都与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栽培与耕作岗位专家马新明教授科研团队有关。
从15亩至45000亩
2015年,根据小麦产业体系的技术研究任务需求,马新明及其团队围绕“麦田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在叶县龙泉乡农户的15亩田间进行了试验。随后,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马新明在叶县实施了以“化肥减量施用技术、农药减量施用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优化灌溉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与保护性耕作固碳技术”等四项技术为核心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
项目启动实施以来,从15亩的试验田,发展到45000亩核心示范推广与应用,通过小麦玉米两熟生产固碳减排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配套政策的创新与应用、公众知识的拓展与提升,马新明团队在叶县建立起了气候智慧型作物生产体系,增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和农机作业效率,减少作物系统碳排放,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为世界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成功经验和典范。
从单枪匹马到桃李满天
“信息化时代要求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首要能力,只有更好地培育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才能使信息化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真正动力。”马新明说。
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开局之年,也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第二年,而彼时,在河南,在河南农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的科学计算尚刚刚起步,农业科学研究手段还基本处于“用牙咬,用眼瞪,一把尺子一杆秤”的传统研究阶段,电脑里种庄稼还是神话。
1997年,马新明自编教材,率先在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当中开设了“作物模拟模型技术”课程,从而把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的概念和可能带入师生们的视野,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第二年,马新明在农学院第一次开设《农业信息技术》本科课程;2000年,学院招收了第一名“农业信息技术”方向的研究生,自此,按下了河南省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的启动键。
2005年,河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马新明担任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次年,马新明带领学院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编著了全国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点第一本农业信息化教材——《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自此以后,又先后组建了河南省农业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搭建了全国第二批、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建立了河南省“农业大数据双创基地”……
目前,在河南农业大学,以马新明为核心80多人的农业信息化教学与研究团队,已为地方和河南省乃至全国培养输送了20届农业信息化本科人才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河南农业大学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的靓丽窗口。
从一个县到冀鲁豫
除了叶县之外,在马新明的组织带领下,豫南方城成立了“数字农业管理中心”,豫北滑县建立了“滑县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豫中长葛建设了“长葛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基地”。
在滑县,从最初的小麦信息化技术小面积示范发展到目前56万亩稳定核心示范区,实现了全县信息化全覆盖;在长葛,利用2年时间将试验区建成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精准化、产品质量可追溯、现代农业信息全覆盖的示范基地,形成了“政府主导、中心支撑、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了小麦生产全过程的提质增效。2015年9月2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长葛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在观看了智能化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后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十年磨一剑。至2017年底,马新明及其团队研发的“小麦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技术成果,在河南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一千多万亩,并辐射至以“冀鲁豫”为核心的黄淮海及周边粮食主产区,取得了显著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8年该项成果得到赵春江院士、张洪程院士等专家的一致肯定,并获得该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星星之火,业已燎原。从15亩到45000亩,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从一个县到冀鲁豫大地,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华章已经奏响……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报》2020-07-03,作者: 刘剑萍 闫佳琳 )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