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科技工作者

扎根黄土地 情系麦香天

来源: 办公室 时间: 2020-08-10

 高产、稳产、广适性品种国审富麦2008,国家试验最高亩产707公斤,在黄淮南片累计推广1900万亩;国审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豫丰11,去年5月13日在南阳百亩示范现场验收,亩产719.5公斤;国审矮秆大穗大粒高产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2号,今年5月20日在沁阳现场验收,平均亩产756.9公斤……


  这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近年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放在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这些优良品种的表现虽然非常亮眼,但产量数据并非最高。然而,在这些产量数据背后,是河南小麦育种技术中一条非常规路径——航天与辐射诱变育种。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小麦育种新技术,这是一个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典范,这是一个把“高大上”的高新科技应用民生科研的生动实践。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小麦航天与辐射诱变育种团队首席专家张建伟研究员是从事这一科研项目的优秀代表。


1597056244484136.jpg


  “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大部分是‘太空麦’。”张建伟研究员告诉记者。为了打破基因连锁、提高变异率,培育出更多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张建伟科研团队将辐射、航天诱变与常规杂交、分子育种、生物技术等相结合,创制了一批优异小麦育种种质资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种技术。截至目前,团队已培育小麦新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增产小麦20多亿公斤。


  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的最大优势是变异几率高、变异范围广、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造出优质的种质资源,是缓解农作物优质种源贫乏的有效途径之一。据张建伟介绍,在解决了高产、稳产问题后,团队积极响应我省实施“四优四化”、提升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在培育优质小麦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今年5月20日,河南省科学院组织了由河南农大崔党群教授任组长的专家组,对位于沁阳市西向镇魏村种植的郑品麦22百亩方和千亩连片示范田进行现场考察与测产验收。经现场测产,郑品麦22百亩方平均亩产756.9公斤,千亩连片示范田平均亩产694.8公斤。测产专家一致认为,该品种高产稳产、抗逆广适,在我省和黄淮南片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据悉,由张建伟团队育成的郑品麦22,去年通过国审,已授权转让给金苑种业独家开发,完成布局和种子扩繁任务后,秋播有望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郑品麦22的父本来源,是2006年将黄淮海主导品种矮抗58的种子搭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升空,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辐照诱变技术处理,所筛选出的矮秆、大穗、早熟新品系豫同198。张建伟介绍说,在近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郑品麦22先后抵抗了锈病、倒春寒、强风、干热风,综合性状出色。它不仅继承了矮抗58矮秆、抗倒、抗逆等优良特性,在高产方面也表现出很大潜力,百亩高产攻关亩产750公斤以上。


  豫丰11是2018年通过国审的中强筋高产抗锈病品种,在河南南部,特别是在南阳等地表现突出,今年南阳条锈病大爆发情况下,多地亩产600~700公斤。专家认为,在南阳非传统小麦高产区有这样的表现是极不容易的。豫丰11品质好、产量高、适应性广,今年在持续春旱条件下表现突出,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良好结合。去年5月,专家组对唐河县张店镇白秋村种植的150亩豫丰11进行测产验收,平均亩产719.5公斤。专家组建议,对豫丰11要加强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优良种子繁育,保持好品种种性,加速推广应用。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第295号公告,公布了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张建伟科研团队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品优9号(国审麦20200080)和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豫丰307(国审麦20200089)名列其中,实现了两个新品种同时通过国审的突破,不仅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供了品种支撑,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小麦航天与辐射诱变育种团队工作的信心。2017年,国家出台了优质麦新国标,增加了最大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吸水率等理化指标,之前一些宣称达到强筋品种的小麦变成了中筋品种。“在当年参加测评的近400个小麦新品种仅有两个达标,其中就有郑品优9号。”张建伟自豪地告诉记者。


  扎根黄土地,情系麦香天。今年各地示范的国审豫丰307表现喜人。在今年陕西省宝鸡市农科所进行的国家条锈病鉴定试验中,其他品种几乎都出现了黄化早衰现象,对条锈病免疫的豫同112新品系还是绿油油的——说起小麦,张建伟如数家珍。但一谈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他就开始夸政策好、领导重视、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据介绍,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唯一一家专业从事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综合研究与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立足河南,着重促进河南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报》2020-07-28,作者: 王志博 刘剑萍)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