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科技工作者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来源: 办公室 时间: 2020-08-10

 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风雨交加;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无论在高等院校还是到绿色田园,她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努力奔跑着。在成功、成才的道路上,她就像一个长跑健将,攻艰克难、逆风而行。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她多次突破极点,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她就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农药学省级重点学科第一带头人周琳。

1597056607451400.jpg

  1995年7月,毕业于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园艺系的周琳以优异的成绩获本科学历、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了四川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了又一次长途跋涉。她像一个艺海拾贝的追寻者,极力汲取着营养。1998年7月毕业,她获农学硕士学位,并于当年到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扎实的知识基础、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奔跑意识,使她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迅速成为单位科研骨干,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并在2006年担任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习惯奔跑、不甘平庸的周琳开始了向更高的山峰发起冲击。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技术需求,她白天上班,晚上把孩子哄睡后熬夜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特别是有关病虫害防治绿色农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2004年5月,她考取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专业博士,又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当年8月,她割舍下刚刚两岁的孩子,毅然决然地离家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农药学专家张兴教授从事生物农药研究。2007年7月获农学博士学位,到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系工作,2008年始任农药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011年晋升为教授,从事生物农药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园艺到森林保护,再到植物保护中的农药学,十多年的起早贪黑与刻苦钻研,使她不断超越自己,登上新的高峰。


  在科学研究上,周琳从来没有停下自己前行的步伐,在天然产物农药研究领域已形成了明确的专业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植物源农药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她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专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周琳用辛勤的付出换来了鲜艳的花朵和累累的果实。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化学生态学》《科普通鉴》农业科技卷等6部著作;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


  周琳还积极参加技术示范推广、科技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先后承担了多项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参加“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开展各类科技培训80余场,培训农业推广人才累计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7000多册,将丰富的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和企业基地。参加省科技厅、省科协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及团省委组织的“河南省青年志愿者”情系老区三下乡活动等20余次;为河南省“12316热线”和河南农业大学“科技110电台”提供技术咨询上千次、接待农民上门咨询500多人次,先后获评“河南省驻村工作科技服务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农业大学科教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和“河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奔跑者周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诚实做人、踏实科研、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书写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以美好的青春和奋进的姿态,描绘中国新时代女性“最美”的神韵;以兼容并包、锲而不舍、不断进步的科研攻关为中原更加出彩谱写出一曲曲华美乐章。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报》2020-08-04,作者: 刘剑萍)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