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科技工作者风采录 科技工作者

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送进千万家

来源: 办公室 时间: 2020-10-07

        人物档案:殷贵鸿,男,汉族,1974年12月生,河南鄢陵县人,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农学院研究员,兼任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与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和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常务理事。他是中共河南省第八次、第九次党代会党代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代会代表、第十一届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殷贵鸿研究员.jpg

 殷贵鸿在观察小麦长势。(资料图片)

  热爱科研,一心专注小麦育种


  博士毕业以后,殷贵鸿面对国内外顶尖种业企业的百万年薪聘请没有动摇,依然一心扑在挚爱的小麦育种事业上,刻苦钻研,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中原大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春天,他蹚着露水研究小麦的抗倒性;夏天,他挥汗如雨一株一株地收获小麦;秋天,他一身土一身泥地一粒一粒种植小麦;冬天,他顶风冒雪认真观察小麦的抗寒性。正是靠着这种日复一日的磨砺,凡事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练就了一眼就能选出优良品种的独特“眼力”,不拿记事本就能准确说出小麦试验田上千个亲本和2万多后代材料的组合及特性,甚至5年以前的育种材料也能清楚地记得种植在什么位置和当年表现如何,被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全球小麦项目部主任布劳恩博士誉为“最优秀的小麦田间育种家之一”。

  在小麦的生育关键期,殷贵鸿每天都泡在小麦试验田里,他常说要与小麦“对话”,把小麦当成自己的孩子,连女儿的小名就叫“麦穗儿”。2019年5月中下旬,正当他带领科研团队进行紧张选种试验时,年近90岁的老父亲突发尿毒症,住在医院抢救,他作为小麦育种主持人,70多亩试验田需要精挑细选,4个研究生和4个本科实习生需要手把手指导,传授育种经验,没办法离开,作为老父亲最疼爱的小儿子,只能以泪洗面,默默祈祷,等周末晚上开车赶到医院看看父亲,因为他知道忠孝不能两全,只有干好工作,才不辜负父亲的养育之恩。他擦干眼泪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小麦试验,直到试验结束,他才赶到父亲病床前照顾,最后送走老人,至今仍深感愧疚。

  

        自主创新,攻克小麦育种技术难题


  众所周知,河南省小麦每年只能种植一季。针对小麦育种周期长、速度慢的难题,殷贵鸿考虑运用小麦加代技术缩短育种时间。一般小麦加代地点都选在云南昆明,但昆明只能加代春性小麦,而河南省小麦品种大多数是半冬性的。他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千百次的研究改进,建立了全省领先的就地一年四次加代和国内领先的玉米花粉诱导小麦产生双单倍体组织培养的技术体系,使小麦育种周期从原来的8~10年,缩短到1年。

  随着气候变化、种植制度的改变,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乃至黄淮麦区小麦生产的第一大威胁,而河南省还没有培育出半冬性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殷贵鸿带领科研团队进行了科技攻关,先后攻克了赤霉病菌的分离培养、单花滴注、丰产性与抗赤霉病育种协同改良等8项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培育出半冬性高抗赤霉病的白粒小麦新品种豫农903,引起全国小麦育种界的高度关注,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等100多家单位引进作为亲本利用。

  针对茅台酒有机小麦生产基地急缺酿酒专用小麦新品种的迫切需求,殷贵鸿与茅台集团公司合作,快速培育出高产矮秆抗赤霉病兼抗锈病酿酒专用小麦新品种豫农901,参加河南省酿酒区试,较对照品种扬麦15增产7.8%,居第1位,破格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有望今年通过审定,成为河南省首个通过审定的酿酒专用小麦新品种。

  他综合运用杂交育种、分子育种、双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先进技术,自主创建了国内领先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新品种的周期短、速度快、成效显著。主持育成小麦新品种28个,其中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12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的新品种16个,小麦育种居国内领先水平。


  坚持初心,成果送进千万家


  殷贵鸿把“论文写到大地上,成果送进千万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作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他深入基层,走到田间,足迹遍布全省80多个县,行程约1.5万公里,举办农业科技培训会100余场次,直接听课农民群众累计达10万人次。他向广大农民朋友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保持24小时开机,每年接受农民群众来电咨询500多次,为克服“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育种与推广紧密结合,育成品种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种植3亿亩,新增粮食100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50亿元,为我省乃至黄淮地区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着眼未来,超前研究蓄动能


  殷贵鸿时刻保持着危机感与竞争意识,目前黄淮地区品种60%以上品种,均带有周麦的血统,他为了解决当前小麦遗传基础狭窄,综合运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分子标记技术、诱变技术、加代技术、生理生化鉴定技术及常规育种技术,通过远缘聚合杂交、有限回交等方式,将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荷兰黑麦、东方小麦、冰草、长穗偃麦草等携带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新品种,创育出在产量性状、品质特性、抗病抗逆性、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表现优异的育种材料,为今后超级小麦遗传改良研究提供种质支撑。

  他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上肥料利用率低、污染土壤等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差异化选择、定量盆栽、定位施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生理生化测定等技术,选育出12个对化肥高效利用的小麦新品系。

  针对小麦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他已初步培育出高硒高铁高锌高花青素的黑粒强筋小麦新品系、高有机铬高蛋白质的蓝粒强筋小麦新品系、高膳纤维的强筋小麦新品系以及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糖尿病人专用小麦新品系等4种功能专用小麦。


  潜心育人,培养“三农”人才接班人


  殷贵鸿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德树人,站好三尺讲台,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改革教学教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精心传授自己的小麦遗传育种理论和经验,坚定学生学农、爱农、支农的理想信念,练就强农兴农的过硬本领,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国家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每天通过微信群保持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沟通,时刻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经常转发国内外疫情防控进展的信息,及时传达国家、省、校防疫最新精神和要求。同时经常鼓励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每天转发最新出版的SCI论文让他们学习翻译,然后点评比较,促使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积极性。所带领的5名研究生、4名大四的本科毕业生和4名全员导师制大二本科生全部身体健康,学业有所提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殷贵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河南省重大专项和河南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共20多项,在研5项。在SCI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5项。并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千人计划-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科技创新争先奖状、庄巧生小麦科研突出贡献青年奖等荣誉称号。

  (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博)


刊发于《河南科技报》2020年9月1日第一版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