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位到镇平县高丘镇徐沟村村委会,最短路程有30.2公里,沿途有11个红绿灯、3所学校、2处低洼易积水路段、5处生产路入口可以在主路拥堵时绕行……驻村担任第一书记3年,镇平县科协副主席李金国对这条路的路况,可谓熟稔于心。
2018年3月,在得知单位有新的驻村任务后,李金国主动请缨,甚至还主动要求到位置偏远、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的徐沟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驻村中心工作,和“村两委”班子理思路、寻路子,结合每户贫困户具体情况,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为他们脱贫致富出谋划策。目前,该村已实现脱贫54户111人。
两口扶贫井
温暖徐沟人
2016年,李金国的女儿考上了高中。为给姑娘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李金国考了驾照,买了一辆汽车。截至进村前,加上给新车磨合,汽车里程数也只有1万余公里。
初到徐沟村,由于路况不熟,李金国的车就跟路边的石墩、拐角处的墙体发生了两三次剐蹭。村干部看在眼里,也忍不住嘀咕:“咋安排过来一个新手司机?”也有村民们也议论纷纷:“手恁生,莫不是来‘镀金’的?”
李金国出生于农村,此前曾在乡政府工作10余年,担任过副乡长,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拿出干事态度和劲头,即便有干部身份,群众也不会搭理你。”
李金国不理会非议,一边和“村两委”干部热切沟通,一边挨家挨户走访搞民意调查。
复杂的调查问卷群众弄不懂,李金国就只提两个问题:村集体最需要解决什么事?个人最需要解决什么事?
“对于村集体急需解决的事,百分之九十的群众都说是饮水问题;个人问题是什么,就是产业问题。”李金国回忆说。他的扶贫计划也由此而来。
徐沟村并不缺井,然而李金国刚驻村就发现,村里的井水杂质大、口感差。当地有条件的村民,都是购买桶装水,大多数村民都是用牛车到邻村去借水。此前,有村民把井深打到十三四米,但水质还是没有变化。
徐沟村属于非贫困村,资金项目都受到制约,而镇平县科协本身人员少、经费少,当时还承担着另一个村落的扶贫攻坚难题,能给李金国的援助寥寥无几。
为此,李金国多方奔走呼吁,向相关单位反映徐沟村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同时,他利用村内在外工作人员的人脉关系,积极组织协调,最终才给徐沟村争取到了安全饮水项目。
到了抽水取样的关键阶段,为了尽快完善资料,李金国开着车,仅一天时间,就往返县城3趟。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徐沟村多了两口深井,其中一口井深180米,另一口井深130米,还修建了供水站,安装到户通水管道,让每家每户都吃上了自来水。通水的那一刻,全村老少无不欢呼雀跃。
解决了饮水问题,李金国发现,村民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以前从村民家门口经过,大多数村民都是冷冷观望,要不就是转身进屋。后来再路过,村民都是笑脸相迎,还总有人招呼他喝茶吃饭,连称呼也从“那个姓李的”改成了“李书记”。
新车进村
“汽车底盘磕的像快板”
有了两口深井的影响,村民们似乎都明白了:“村里来了一位干实事的第一书记!”村民没了顾忌,找李金国聊天、聊工作的人就多了起来。
村民曹振敏等人多次找到李金国反映,门前的路该修了。甚至还有村民哭诉:儿子的相亲对象来串门,正好遇见下雨天,走一步两腿泥,姑娘嫌弃这边环境不好,婚事也黄了。
曹振敏等人的住所位于徐沟村东部,是一个100多户的自然村。受地理位置影响,“村村通”道路当年并没有修到这里。
这条路也让李金国的汽车屡屡受创。起初进村,李金国曾多次开车从这里经过,由于路面尽是坑洼不平的泥土和石块,汽车保险杠都被磕掉了,还去4S店大修了一次。当时有村民还开玩笑说:“汽车底盘磕出来的声音像快板。”
“群众利益无小事”。发现了问题,李金国就开始着手解决。依靠镇平县科协的组织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和信息,他开着车辗转于城乡。几经周折之后,他为徐沟村争取到了3.7公里4.5米宽村主干道和2公里耕地提质增效道路的修建项目。与此同时,经过多方协调,他还争取到了乡村亮化项目,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让徐沟村村民的夜晚不再黑暗。
解决完道路问题,李金国就把目光瞄准到了徐沟村小学。
“徐沟村小学修建于建国后,上世纪70年代曾是初中,后来改为小学。2018年,村小学有100多位学生,校舍建筑陈旧破败,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当时,每次看到村小学,总会不由得激起我童年的回忆……”
回忆起徐沟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李金国的眼中写着忧虑。对于同样出生在农民家庭的他来说,那是“一种身心共鸣的疼”。“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李金国深知“志”“智”“技”对于农村群众的意义。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李金国依据现有的政策和条件,多方奔走沟通,最终争取到了河南省警官学院的援建综合楼项目。今年9月开学时,投资270万元新建1700平方米的教学楼已投入使用,村小学正式升格为完全小学。
想起开学时看到的那一幕,李金国说:“看到孩子们的笑容,只觉得吃再多苦、受再多累,都是值得的。”
镇平县科协主席柳舒腾告诉记者,李金国在徐沟村的扶贫成绩有目共睹,但周边许多人还不知道驻村3年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在之前的体检中,他被查出身患慢性胃炎、骨质疏松、风湿病。尽管如此,无论是完善档卡资料到深夜还是走访解决问题,他从来没有因身体的病痛耽误过工作。
行程5万公里
记录奋斗拼搏的身影
徐沟村位于高丘镇西部6公里处,村民常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
由于种植方式单一,村民的种植经验仍延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方法,产量经济效益低下。
为此,李金国充分利用镇平县科协自身智能优势,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一是联系县农业部门的种植养殖专家杨丙检、李新春等,定期到村里对种植养殖户进行技能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困难问题,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二是通过联系公司企业,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法:红薯品种商薯19、优质酵素肥料、硅肥等;三是培育发展优质花生示范基地、上河刘蛋鸡生产基地;四是引导村民创办上河刘农业合作社、玉献农业合作社等新时期农业合作组织。通过这些措施方法,徐沟村的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产量质量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8月,徐沟村的花生大丰收。村民徐福生称量完亩产数据,按照当地的收购价格,这一茬花生的亩产收益将超过3000元。他高兴地说:“以前,一亩地一年能挣3000元都算是高效益了,眼前的光景,都得感谢李书记。”
引导村民改变种植方式,让当地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增幅,但李金国却并不满足于此。从来到徐沟村的那天起,他就在思索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方法。
徐沟村的青年劳动力大多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只有结合村情发展起来的产业,才能够形成健康持续的发展。于是,李金国产生了在村里开办藤编产业的想法。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带头人,李金国可是费了一番心思。他挨个联系村里在外工作、务工的村民,最终锁定了曾在镇上经商的张书梅。
张书梅说:“李书记问我想不想回村发展,我的第一反应是‘回村之后能干啥’。我俩聊了一下午,最终被他说服了。”
为了开办藤编厂,李金国多次用自己的车,分别拉着村干部、编织工人到县城以及周边县市考察学习。目前,村里开办的书梅藤编厂发展形势喜人,吸收村内务工人员稳定在30多人,其中贫困户8户。
今年春节,镇平县第二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就来自于高丘镇,有感于形势危急,李金国在大年初二就回到了徐沟村。期间,他把自己的车作为群众生活物资保障用车,每天往返镇里为大家免费运送生活用品,从没向单位,向村里提过任何的条件和要求。
在今年9月初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李金国的汽车里程数显示为7万多公里,这也意味着,李金国驻村3年,汽车行驶里程已超过5万公里。
共事3年多,在村支部书记徐丰华的眼中,5万公里并不仅仅是一个数据,还记录着李金国和徐沟村村民一起奋斗拼搏的身影。
如今,徐沟村的脱贫任务已顺利完成。李金国以自己的工作实绩无愧于驻村第一书记这个称呼,无愧于党组织和村民对他的重托与期望。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和丈量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高尚情怀。
供稿人:调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