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新闻头条

凝聚科技界力量 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 河南日报 时间: 2020-11-23

1606092972218455.jpg

《河南日报》2020年11月23日第07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为在全省科技界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引导全省科技工作者争做创新发展的时代先锋,省科协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界科技工作者代表撰写了学习体会。本报今天予以刊发。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张新友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擘画,对科技创新的重要定位和重大部署,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在不同内容板块中多次提到“创新”,成为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根本动力”“核心地位”“战略支撑”“四个面向”“科技强国”,这些关键词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十四五”以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行动指南。


  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发展,特别是“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十三五”以来,我省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农业基础不断夯实,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油料、蔬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比全国高近3个百分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当前,我省农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叠加实施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农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农业前沿领域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稳固农业基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瞄准生物育种等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着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提升农业科技源头供给能力。全力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通过人才等优势创新资源的集聚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将其打造成国家种业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是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持续完善农业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聚焦制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深化科研方向任务调整,培育农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支撑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升科技供给效率。以实施“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等重点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产业区域和重点科技需求,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产业支撑模式,加大科技成果集成示范与推广力度,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从科研创新体系向农技推广体系和生产应用领域转移的快速通道,培育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综合示范典型。


  四是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立足农业科研总体公益性较强的特点,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投入共同支撑的研发投入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投入结构,加强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研究的稳定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导向,完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工作重心转向解决重大产业技术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自立者强    自强者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  樊会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科学擘画了我国未来五年以及十五年的发展新蓝图。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尤其是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航空武器装备是现代战争的首战装备、核心装备、决胜装备,研制高端的航空武器装备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总结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历史实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锐意进取、创新超越,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奇迹,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使我国跻身世界上少数几个能体系化、系列化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武器装备的国家之列。


  30多年来我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工作,感受最深的就是国防核心关键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研制跨代装备高度依赖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在新一代空空导弹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全新自主研制,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立足制衡强敌,大胆创新方案,敢为天下先,首次将多项新型技术应用在空空导弹上,实现了性能大幅提升。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绝不言弃,夜以继日,集智攻关,凭着毅力和智慧,攻克了核心关键技术,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转变。同时我们也深深明白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二就意味着失败。下一步我们要努力在空空导弹领域实现领跑,将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铸就守卫祖国蓝天的钢铁长城。


  中国有句古话:“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靠什么支撑持续发展?答案只有一个: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国防科技领域加快科技创新,率先实现自立自强,更加有力地支撑强军梦、强国梦实现。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科技自立需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正在由跟跑为主转向并跑、领跑。在跟跑阶段,主要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并跑阶段更多的是集成创新,要想领跑就必须是原始创新。而基础研究投入就像“种子粮”,必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真正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科技自强需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创新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意识,建立健全创新保障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突破和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自立者强,自强者胜。越是身处变局,越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走自力更生的创新发展之路。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前布局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


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强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金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化发展蓝图,为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河南地跨黄河中下游,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任务繁重、至关重要。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设计院”)作为身居河南的黄河流域设计企业,学习全会精神就是要强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使学习全会精神与贯彻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治理保护黄河需要创新技术,强化科技支撑。作为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的大型国有设计单位,黄河设计院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与国家和地方需要、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创造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必须担负起“致力于黄河的长治久安,致力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发挥治黄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黄河智库,黄河设计院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引领黄河治理保护。一要创新治黄顶层设计。在参与制定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牵头编制《黄河流域保护治理行动纲领》,为治黄顶层设计提供技术支撑。二要创新破解下游滩区治理难题。黄河下游滩区现有耕地22.7万亩、居住189万多人,长期存在防洪运用和经济发展矛盾。黄河设计院创造性提出“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生态治理新方略,构建“高滩建镇安居、二滩生态集成、嫩滩生境成廊、主槽水沙畅通”的滩区生态空间新格局。三要创新推进西线调水。必须创新理念,持续努力,为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格局贡献“黄河设计”智慧。


  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黄河设计院学习全会精神就要创新技术,解决重大治黄工程难题。一是发挥工程实践经验。国之重器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成功运用,初步构建了水库水沙调控指标体系,发展了多沙河流水库减淤兴利运用关键技术,针对超高含沙量河流开发保护难题,提出“双泥沙侵蚀基准面”设计理念,发明了极具特色的枢纽建筑物新布置方案,推动了黄河治理开发和多泥沙河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步。二要做好高端技术储备。持续保持深覆盖层大型土石坝勘察设计、高边坡加固及处理、复杂岩土地基处理、堤防隐患探测、水利信息化等已有技术优势,创新开发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做好技术储备。三要积极提供重大引调水工程装备技术保障。运用好单位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高压水力耦合破岩超高效TBM成套装备,解决好西线工程等深埋长隧洞施工超硬岩“破岩难、掘进慢、磨损高”等重大技术难题。四要抓好研发的“双供双排”新型城镇供排水系统在河南试点建设,发挥节水节能减污和改善生态等综合效益。五要发挥自主研发的高标准免管护淤地坝技术防溃决、免管护、多拦沙的优势,助力黄土高原高标准、新工艺新型淤地坝建设。


  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夯实技术创新根基。一要结合黄河设计院技术密集型特点,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储备丰富人才资源,尤其增加院士、大师等高端人才数量。二是搭好用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技术中心等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抓好黄河治理保护关键技术和重大水利工程问题攻关。三是发挥好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工程泥沙研究等近20个省级和企业级创新团队的作用,探索研发、应用和转化一体化的创新之路。


我愿化作“科技风”

助农吹开“幸福花”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李建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国乘势而上迈进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中提出的各项方针举措,对于教育科技工作者未来的工作方向,具有启明星般的指引意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为一名中药材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中药材是中医药的基础,《中医药法》实施以来,中医药事业进入了更加规范、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但在研究中药材之初,中药材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团队一开始从事药用植物研究时亦是困难重重。


  中药材属于特殊农产品,从业者大部分为农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行业整体把握不够,在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中,难免出现很多问题。因而科技工作者的研发创新规划引导工作非常重要。研究之初,面对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的短板问题及制约中药材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团队依托主持的省产学研项目,面向生产实际,通过技术创新引领,解决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难题,选育新品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6年,在对接封丘县贾庄金银花合作社进行产业科技扶贫时,我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中药材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上。产业链条的协调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才能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我们针对产业链各个环节制约瓶颈问题,充分利用创新、流通、服务平台和人才支撑、优企培育等产业要素,逐步构建从中药材生产、初加工到中药工业、中药衍生品制造及流通环节全面完整的产业链条。


  如今,通过对中药材产业的不懈研究,我们团队已选育4个通过省级鉴定的金银花新品种、2个皂荚新品种、1个地黄新品种、1个山药新品种。其中金银花新品种“豫金1号”和皂荚新品种“皂福2号”获得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豫金1号”是我省获得唯一金银花新品种保护品种,也是目前金银花产量质量最好的一个品种。8个道地药材新品种的相继问世,深受农民欢迎,这在河南、山东、河北、四川等多个省市“开花散叶”,累计种植面积超50万亩,让种植户累计增收超过10亿元。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医药资源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中药材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更要把握好资源优势,推动传统中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中医药事业发展最规范、最迅速的历史时期,只愿能做一缕送去科技的春风,拂煦中华大地,让中药材产业满目皆春色,处处花盛开!


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

以科技创新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王元卓


  对河南来说,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打好“创新牌”,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好局。


  科研要为国分忧,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瞻布局自主创新高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新时期、新环境、新形势的地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河南省宜聚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全面对接国家战略,紧盯世界科技最前沿,继续布局和抢占科学发展制高点,要继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转化。一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布局。做好创新能力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抓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二是面向创新制高点,健全科研攻关机制。要重点围绕重大项目、跨学科交叉等加强科研机构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改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改善创新发展的“软环境”。三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努力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创新应与民造福,面向河南产业生态发展,打造特色引领企业,服务人民生命健康。此次全会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调要健全科技支撑体系。河南省宜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时期,积极利用新一轮信息技术的突破,打造新产业、新动能、新技术,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平衡更充分发展造福人民。一是抢抓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发力布局人工智能、5G、智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地区产业数字转型升级。二是创新产业技术政策,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在若干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稳定支持一批肩负国家使命的科研团队,在重点前沿领域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与民造福。


  教育需引领未来,创新教育与科普教育并重,力争从教育大省跃居教育强省。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然到来,而新兴科技人才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河南应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培养出源源不断的新兴科技人才,助力河南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不仅要大力发展创新教育培养专业人才,也应厚植科普土壤,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科普教育,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力量。


  要打造政、产、学、研、用的良性生态,以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化强省建设。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产教融合。未来我国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缺口将达到1500万,这使得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良性生态系统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要在政府组织下,由权威科研机构牵头建设创新培养基地、形成产业联盟,联合学校和企业批量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现代化强省建设,真正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版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向未来,河南必须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用更具颠覆性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更合理完善的产业布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做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先锋

  

        □中建七局有限公司科技部(企业技术中心)总经理  冯大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安排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这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值得兴奋的、值得期待的、值得奋斗的。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作为建筑业科技工作者,时代赋予我们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善于包容,甘于奉献,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崇高的信念去迎接挑战,去践行时代先锋应有的职责和担当。


  为国为民,做有家国情怀的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也应该有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中建七局发挥央企担当,逆行而上,依靠创新技术和管理仅用10天时间就建成郑州岐伯山医院,为我省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忘我奋斗、无私奉献,是奋斗者的座右铭,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创新者的家国情怀。我们应该沉淀内心,努力学习,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系统前瞻,做有战略格局的科技工作者。系统观念和高瞻远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法。科技创新,应该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要争当建设河南创新型建筑大省的脊梁,在助力实施黄河领域生态保护、“两新一重”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有效作为,为河南发展、中部崛起、国家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开放合作,做有定力自信的科技工作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科技工作者应该肩负起历史责任,勇攀科技高峰,着力攻克重大装备、图形软件和基础平台等建筑业卡脖子技术,坚定推进原创性设计和新型建造方式,推动建筑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脚踏实地,做有工匠精神的科技工作者。核心技术的攻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需要发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需要践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以科技创新保障工程质量、提高建造效率、实现绿色节能,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高品质住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技创新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科技工作者须矢志不渝,“上下而求索”。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系统前瞻的战略格局、开放合作的定力自信、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攻克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争当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先锋,争做新时代建筑业创新发展的楷模,争做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河南日报记者  尹江勇  整理)

供稿人:调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