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奋,现任河南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地球科学数据中心黄河中下游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中国测绘学会测绘仪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员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大数据分会、中国测绘学会测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等委员,河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
秦奋的研究方向是生态环境遥感、地理过程模拟和科学数据共享。他曾先后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等20多项,发表论著150多篇,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奖2项,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一等奖3项)等荣誉。
1992年7月,研究生毕业的秦奋回到了母校——河南大学任教,也由此开启了他2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
2003年,秦奋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读博,师从著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王家耀院士。这段学习经历使他对地理信息科学、对科研的精神和信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秦奋常说:“我想要做被‘需要’的学问,被科技进步所需要,学科建设所需要,社会发展所需要。”
立志科研
以社会需要为起点
20世纪90年代,全国开展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因为当时国土信息化水平较低,工作开展缺乏软件支撑,秦奋及其团队就自行开发研究系统。时间紧、任务重,在攻坚克难的关头,他甚至四天四夜没有合眼。最终,经过100多天没日没夜地工作,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城镇土地定级估价软件系统终于开发成功,为全省绝大多数县市提供了信息服务。同时,此系统获得了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优秀成果奖。
对于秦奋来说,他自己主持、参加过的大大小小的项目都落在“社会需要”这一起点上,无论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有多少求索求知的渴望,都离不开他“想要做被需要的学问”的初衷。
2002年,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院士的带领下,秦奋参与编制了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方案,并主持编写了黄河中下游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目前,该平台已为国家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全球上千万人次提供了数据及信息服务。该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河南大学作为第一单位获得的第一个一等奖。
针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机理复杂、地形十分破碎的难题,秦奋率领其团队开发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布式机理模型、集总式经验模型和物联网预报模型一体化、自适应的模型系统,为土壤侵蚀创新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技术与方法,相关成果获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对自己获得的如此多的成绩,秦奋却只给了一个“刚刚及格”的评价。他说:“与我的导师王家耀院士相比,我做的远远不够,我的科研生涯永远以他为榜样。”
奉献社会
用专业为群众服务
从做“被需要的”学问出发,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发展中,秦奋始终不忘自己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初心。在担任开封市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期间,秦奋先后提交了提案20多份,有近10份提案被选为重点或优秀提案,其中“开封市数字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等提案被开封市政府采纳,为开封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秦奋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在参加河南省政协十一届会议时提出了“用大数据为污染治理服务”的提案。在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他在“关于实施河南省大数据战略发展的提案”中提出的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数字经济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知识学习、智慧河南建设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建议都被河南省政府采纳。
这些提案的提出凝聚着秦奋20多年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的所思所想,体现着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切和忧思,践行着他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真挚承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秦奋也不忘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发挥测绘与地理信息优势,组织建立了全国疫情时空数据库、河南省疫情可视化信息服务系统,支持了疫情防控决策、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服务和疫情防控科学研究,获得了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信息化案例优秀奖。此外,他还组织民建河大总支捐助了上万元,为一线医护人员购买防护用品。
从任开封市第十届政协委员算起,秦奋已经做了10年的政协委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很强的提案,其中不少提案已经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落实。
秦奋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就是要结合自身专业,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围绕当前工作重心,为人民群众的美好明天而奋斗。他说:“通过参政议政,为党和政府提出更好更多的建议,服务于广大群众,伴随祖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
授业解惑
甘做教育的孺子牛
1993年,秦奋率先在河南大学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1998年,在国家还没有专业目录的情况下,秦奋等人就编制出专业教学计划,在地理科学专业下设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河南大学也就此成为国家第一批开设该专业的为数不多高校之一。
对于当时的秦奋来说,教学工作总是充满着挑战和压力,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教材,没有老师,就一个人一学期上四门课。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有足够专业的实验室。早已习惯一切从零开始的秦奋作为研究团队重要成员先后申请获批了“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校重点实验室、“数字区域模拟”河南省高校学科开放实验室和“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实验室有了,更多的研究也得以开展,学生们也纷纷被秦奋带进了实验室。他说:“对于本专业来说,只埋在书本里学习理论知识是不能真正学精、学透的。”
秦奋先后带领上百名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学生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数十篇,培养研究生70余名,多名学生评上了教授等高级职称,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奖励,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秦奋说:“只有教学结合科研,理论结合实践,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时至今日,从事科研工作20余年并取得一系列优异成果的秦奋,看上去仍旧是那么 质朴谦和,温文尔雅。提及自己曾获得的荣誉,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我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尽管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假期、没有休息,但是他的言谈之间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我的导师王家耀院士已经年逾古稀,但是他依然飞奔在科研的大道上,从没有停下,即使休息,他也只是将办公的场所从办公室移到了家里。我要以王家耀院士为榜样,为理想、为科研、为人民踏实工作。”
供稿人:调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