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决战脱贫攻坚的河南科协人 科协人

于松昌:痴心为农育良种

来源: 调研宣传部 时间: 2020-12-11

于松昌是方城县科学技术协会高级农艺师,4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育种上,被誉为“方城袁隆平”。

约访于松昌,因其在海南育种而一再拖延。冬漂海南,夏返方城,这是于松昌自1994年后“候鸟式”的育种常态。经过多次预约和漫长的等待,记者终于见到了于松昌,已64岁的他中等个头,肤色黝黑,头发已花白,但精神十足。于松昌自1973年开始走上育种之路,至今已经47年。47载寒来暑往,他如夸父逐日般不知疲倦地奔跑在科学育种的道路上。


要学到能让人吃饱肚子的学问


1956年12月,于松昌出生于方城县赵河镇王岗村一个农民家庭,深切体会过饥饿滋味的他,对粮食高产有种特殊的渴望。1973年,高中毕业的于松昌对农作物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学能让人吃饱肚子的学问。于松昌求知的渴望和认真踏实的干活态度,感动了生产队长,让他进了大队农科站,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良种培育工作。

于松昌在田间为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资料图片).png

接触到育种工作,于松昌才知道知识的匮乏,自感工作力不从心,也深知学习深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80年,于松昌报考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广播授课,靠着收音机系统学习植物生理、遗传育种、土壤肥料、化学基础等课程。每天6时、11时30分、19时是授课时间,只要是在这几个时间点,他无论身处何处,怀里一定抱着个收音机,谁跟他打招呼他也不搭理,生怕耽误了听课。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于松昌历经3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全部学习课程。

1983年,于松昌又在方城县高级农艺师李书玉的帮助下,自学了西北农业大学的育种和植保全部课程。这时于松昌又被推荐到公社当了一名临时农业技术员。通过学习,在参加南阳地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时,于松昌取得了全地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知识的积累点燃了于松昌对科学探索的强烈欲望,使他义无反顾投身农业科研,全力培育优良品种。自此,于松昌踏上了漫长艰辛而又充满无限心悦的育种之路。


育种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1985年1月,于松昌被招聘到当时的方城县赵河乡(现在的赵河镇)任科技专干。怀揣学来的知识,于松昌全身心地投入到育种事业中来,他在赵河乡平高台村租地20亩,建设育种基地。刚开始,既没有经费又没有助手,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获……于松昌都是一肩扛,实在忙不过来就把父亲、老婆和孩子也拉到实验田里“义务劳动”。

成功总是留给那些有心人的。1985年的一天,于松昌在赶往基地的途中,看见有农民正在地里用竹竿搭豆角架,职业的敏感让他驻足仔细观看。“种豆角搭架子真麻烦,要是不用搭架也能实现高产那该多好啊。”农户抱怨的话语触动了于松昌。他马上着手用“之豇28”和“五月鲜”两个豆角品种作杂交试验。通过系统选育法,历时5年,至1990年,他成功培育出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宛丰1号”无架豆角,并迅速在全国推广种植。一夜之间,于松昌成了名人,被冠以“豆角专家”的美誉。他培育成功的无支架红粒和白粒矮豇豆荚,外表光滑,口感鲜嫩,成为风靡全国的豆角主栽品种,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仅搭架器材每亩地每年可减少投资150元。这项科研成果,被授予河南省科技星火三等奖、南阳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于松昌不骄不躁,又开始孕育新的育种之梦。

于松昌培育的优质辣椒品种吸引了同行、种子经营企业代表和种植大户前来观摩。(资料图片).png

为调研市场和收集品种资源,于松昌的足迹遍及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湖南、湖北、海南、河南等省区,最终把市场急需的耐热、耐湿、不歇伏,填补夏秋市场空档的辣椒品种作为主攻方向。为收集到满意的辣椒品种资源,于松昌可谓是“踏破铁鞋”。1998年中秋,他听说陕西凤翔县一个农民种的辣椒品种很好,便翻山越岭找到那位农民种辣椒的地块,可不巧的是,人家收获的最后一批辣椒已经运往西安胡家庙大市场。于松昌连忙又赶到西安胡家庙大市场。赶到那里时,辣椒已售完,剩余的烂辣椒也已运往垃圾场。于松昌赶忙租车追赶,直到在垃圾场找到几个烂椒才松了一口气。最终从这几个烂辣椒中,他取出几十粒种子,经过3年的提纯稳定,与湖北的一个农家种组培,育出了新的杂交种。之后,他又选出优良单株组配,育出了更为优良的“夏优26”麦茬辣椒系列品种。此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合麦茬种植,6月上旬小麦收割后移栽麦茬,8月开始上市,一直陆续结果到10月,接茬种麦。短短4个月亩产辣椒500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既解决了麦、椒争地的矛盾,提高了复种指数,又增加了农民收入。“麦茬辣椒系列品种的研发与推广”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成果奖二等奖。于松昌也被评选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他牵头成立的方城县辣椒玉米育种协会也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协会。

辣椒育种上面取得的成绩,没有使于松昌产生任何的懈怠,反而加快了对玉米的育种。几十年来,他选育积累玉米自交系3000多份,进行了几万次的组配和试验,经过千挑万选,优中选优,现已培育出十几个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抗倒的新品种,已有5个品种参加了河南省审定试验。


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育种


为了加快育种步伐,于松昌决定自费到海南三亚市进行加代繁育。1994年秋天,玉米成熟收获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亲朋的劝阻,于松昌借了一笔钱,毅然带了两个同乡当帮工,拎着装满辣椒样种的大口袋,挤上了南下的列车。不舍得花钱买卧铺,只有拎着行李站着,渴了喝凉水,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干粮,计划着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颠簸千里,于松昌一行到了三亚,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租了一个农场的13亩土地,把辣椒样种小心翼翼地播种在充满希望的异乡热土。2006年冬季,为了在海南寻找到隔离条件好、租金低廉的地块,于松昌选择的两处试验田相距20余里,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在两块地之间来回奔波。与一般的育种人员单一作物选育不同,于松昌迎难上,把玉米和辣椒选育同时交替进行,一年四季连轴转,尽力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2005年9月,台风“达维”登陆海南,连刮了20个小时,为了守护种苗,于松昌顶着风雨,在漆黑的夜晚拧铁丝、固大棚,整整忙活了一夜,总算保住了苗床里的辣椒苗。

于松昌在大棚内观察辣椒的长势。(资料图片).png

每年10月来海南播种,翌年4月收获种子回河南开始新的试验——播种,周而复始。随着种子的生长轨迹在海南和河南之间迁徙流转,这就是于松昌26年的“双城”生活。

“习惯了,都快忘记家乡是怎么过年的了。”于松昌说。春节这个全国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孤身在外过节,这在于松昌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笑着说,“我们过年,玉米不过年啊。”

在漫长的育种生涯中,于松昌经历了不为人知的挫折磨难和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不计其数的试验失败,种子被盗,种苗被牲畜、台风摧毁,甚至他心爱的大儿子也因他忙于工作耽误治病而夭折……无论经历多少坎坷,于松昌从来没有放弃过育种的念头,他始终心怀育种这个坚定的信念,默默奋斗,顽强探索。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出对育种事业执着的追求、不懈的探索。


优良种子帮万千农家增收致富


在赵河镇,于松昌有个响亮的绰号——“活财神”。40多年来,于松昌把自己培育出的新品种廉价或者免费提供给方城县的农民,并无偿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使不少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张继林家种“夏优26”,亩产超过5000公斤,仅种辣椒这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他们这个村90来户人,80来户都种辣椒,一年为全村挣回70多万元。赵河镇滹沱村的张吉林,因发展其他种植项目失败,一度欠下几万元的债务,通过种“夏优26”,不但偿还了所有外欠债务,还翻盖了新房,成为于松昌科研成果受益最早的人。现在,在每年于松昌去海南育种的小分队中,总有张吉林夫妇追随的身影。还有滹沱村的吴兆海、李长杰,吴湾村的董中贵,在于松昌的影响下,都先后成为于松昌牵头成立的方城县玉米辣椒育种协会的义务宣传员、品种推广员和技术指导员,也是协会的技术骨干,不仅自己试种了新品种增加收入致富,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乡亲丰产丰收,仅赵河镇就涌现出了100多户科技示范户。于松昌熟练运用辣椒三系育种培育出“青龙”“夏优26”“神宇2号”等辣椒新品种,在方城县推广2000多亩,创造了麦茬辣椒单季亩产5000公斤的高产纪录,辐射社旗、新野、镇平、油田、宛城等地种植,亩产均在4000公斤左右。这些辣椒品种还与河南神宇、广东南蔬、金泰公司合作,推广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为农民增收3亿多元。在湖南、湖北、山西、河南多点实验,比全国主栽品种湘研16号平均增产16.2%。在广州科技园举办的全国蔬菜新品种种植展示会上,“夏优26”以青衣天使的名字参展,其“抗病性、丰产性、商品性”均名列第一,获得了“天下第一椒”的美称。

因为培育的辣椒非常适合做方城烩面的配料,于松昌(左)被授予“方城烩面特殊贡献奖”。.png

而在育种过程中租地、买农资、开工钱等全部由于松昌个人支付。他为此睡窝棚、抵押楼房,将自己辛苦培育的部分品种低价转让。有人说他傻。他说:“说我傻,其实是他自己傻。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个穷人,我搞这个育种,也没赚到钱,但我感觉我还是有价值的,起码为很多农民培育了好种子,造福社会了,对得起农民兄弟。”这是一位农民育种专家朴实的追求,艰辛的耕耘,寂寞的钻研,只为了造福社会。

方城县科协副主席李少华说:“他用历经千辛万苦培育出的优良种子帮助万千农家增收致富,自己却独守清贫并乐在其中。于老师对育种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不求回报,一心一意造福社会。”

于松昌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培育出一个既能高产增收,又能改变生态环境的玉米新品种。现在我正在进行一个新的项目,就是培养一个粮饲兼用的玉米品种。所谓粮饲兼用就是一亩地既能收到一千多斤的玉米产量,秸秆含糖量还能够增加,可以作为工业的一个榨糖原料。这样不仅能解决政府秸秆禁烧工作的难题,还能给农民增加一笔新的收入。这个品种我争取两三年内推向市场,让老百姓都能用我育出的种子走向致富路,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群众。”


供稿人:调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