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后的河南,会是什么样子?那时的我们,身边又会有哪些变化?网络上,不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个体层面思考、畅想全省发展大局。
“基本建成‘四个强省(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一个高地(中西部创新高地)、一个家园(幸福美好家园)’的现代化河南。”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二〇三五年河南远景目标,擘画了一幅美好蓝图,引人遐想、令人期盼。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科学认识是第一步。摊开这幅浓墨重彩的规划蓝图,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厘清:
何为“强省”?由“大”到“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关键词,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颜值更高、筋骨更壮、气质更佳,意味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意味着优势更优、短板变强、发展均衡。对照这一标尺,河南要建设经济强省,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上,还体现在经济结构优、质量效益好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要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设文化强省,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应该成为重要衡量指标;建设生态强省,其内涵既包括“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目标,也承担着“率先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时代重任;建设开放强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开放优势显著增强”,这是河南实现开放跃升的必然选择。
怎么算“创新高地”?“创新高地”意味着“人才高地”,只有让优秀人才汇聚中原、汇智中原,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成人才强省,着力夯实创新根基,把创新“引擎”做强,把创新“主体”做大,把创新“生态”做优,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如何定义“幸福美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建成教育强省”“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这些对幸福美好家园的描绘,体现了中央要求、时代特征、河南实际,顺应了1亿中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蓝图催人奋进,征程任重道远。阔步向前的河南,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新形势下,过去的顺势而上变为现在的顶风而行,过去的相对平稳变为现在的风高浪急,过去的合作主导变为现在的激烈竞争,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把握机遇的难度更大,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高。
从自身看,河南经过多年来的接续努力,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省,但在有些方面还不能称之为“强”。我省经济总量尽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五,却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偏低。与周边比,我们面临着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挑战。四川仅用三年时间就迈上1个万亿级台阶,安徽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要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沪苏浙和北京之行,更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差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上,差在新经济的培育集聚上,差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上,差在区域协调发展上。
但同时也要看到,河南优势很足、机遇良多。我省拥有1亿多人口、20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65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人口多,蕴藏的创业商机就多,孕育的创新活力就大。我省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先天的区位优势让我们有了更多借势联动发展的新空间,在东接长三角、北连京津冀、南通粤港澳、西牵成渝上有了更大舞台。我省工业家底比较厚实,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5%,是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后,我省以保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为引领,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仅能为出彩中原打牢底色,更将为美丽中国增添亮色,必定会成为河南的又一张“王牌”。
置身历史的坐标,放眼世界的维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的风口,拥有了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的机遇,到了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阶段,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信心和底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我省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奔赴新征程。在“快”上做文章,并不是片面追求简单的速度,而是在明确自身方位的基础上,在确保发展质量的情况下,不断自我加压提升效能,跑出“快节奏”“加速度”。
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河南这些年来的发展,已经让全国见识了河南的“体量优势”;在未来的战略机遇期,河南必将以更拼抢的姿态、更务实的作风,向全国展示河南的“质量优势”。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奋进吧,河南!(冯军福)
(刊发于《河南日报》2021年1月7日第3版)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