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科协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20年,在省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把引领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首要任务,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立足点,把科学普及和科技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把科协系统基础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扎实履行“四服务”工作职能,积极展现科协组织新作为,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三门峡市科协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被省委宣传部、省科协评为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被省科协评为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优秀组织单位,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学习强国”学习标兵单位,被市委改革办评为全市深化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一、围绕中心,主动作为,增强高质量发展服务力
一是凝聚科协力量助力疫情防控。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迅速行动,号召动员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防疫科普和科技志愿服务,汇聚科技力量助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市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会员们冲锋在抗疫一线,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组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团,市建筑业协会、质量管理协会等组织会员企业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各学(协)会、企业科协找准服务切入点,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技术服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湖滨区黄龙蔬菜协会等科普示范园、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纷纷捐赠善款、农产品、防疫物资,并积极引导会员投入春耕生产,在农产品稳产保供、农技指导、产销对接等方面作出贡献。科协领导班子多次深入灵宝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州产业集聚区,调研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编印《新冠病毒防控科普知识手册汇编》1000本、科普挂图300套,发放到等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市科协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上推送疫情防控知识1000余篇,科学宣传疫情防护知识。联合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开展“科学应对、‘疫’期加油”主题科普作品征集活动,征集到科普抗疫作品165件。编发科协战“疫”简报7期,宣传和弘扬全市科技工作者参与抗击疫情的典型事迹,凝聚共同抗“疫”的强大正能量。科协机关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自愿捐款3700元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并与宏远社区结对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工作,在三无小区门口设立疫情监测防控点,轮流值班坚守岗位48天,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车站街道党工委赠送市科协锦旗一面。二是集聚优秀人才献计乡村振兴。持续吸收完善以学会组织、高校为依托,以市(县)区科协、企业科协、基层双创人才为基础的科技专家智库。召开全市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战座谈会。十多位与会科技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急需破解的难题,献实招、出高招。共征集乡村振兴方面论文30余篇,建议150条。并将甄选到的优秀建议和论文,上报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三是引进科技要素助推企业进步。深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调研,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就企业提出的技术卡脖子难题和用人难问题提出指导和建议。组织省地质学会专家赴灵宝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围绕地质找矿、水文环境、探矿工程等项目开展公益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企业科协广泛开展“创新标兵”、“大工匠”、“优秀工程师”等评先表彰活动,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四是搭建交流平台助力学术创新。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活动的通知》,指导市属30家学(协)会紧扣三门峡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技术攻关、科技咨询等活动,先后举办了豫晋陕金三角地区急危重症高峰论坛2020暨第二届基层论坛研讨会、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二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30余场。五是深化农村技术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全年共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围绕我市果、菜、菌、牧、药等农村支柱产业,入户指导830人次,开展科技培训545余次,培训农民21900人次,推广实用技术82项、名优新品种58个。先后赴陕州区、灵宝市召开发展林下经济座谈会,并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高素质专业生产型农民暨林下经济发展培训班。全面完成“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到卢氏县、渑池县、陕州区开展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检查抽查、考核评估工作。检查抽查发现,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确实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全市通过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的学员在网上开示范店铺已达54家,渑池县茶叶协会帮助学员注册淘宝店铺100余家,渑池县天沣中药材协会每年网上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二仙坡绿色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每年网上销售额近1000万元,卢氏县通过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注册的示范店铺网上销售额达400万元,其中卢氏县香盛轩核桃协会网上销售额达300万元,较好地带动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六是发挥组织优势助力精准扶贫。领导班子坚持每月深入帮扶村,与基层干部讨论脱贫措施,扎扎实实帮办实事。为推动解决帮扶村农业灌溉缺水问题,多次邀请省、市水利专家到帮扶村实地调研,争取到张家河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2316万元。投资1.5万元为村安装安防设备6套,保障安全无死角。先后2次邀请柿树、枣树专家到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受益群众100余人。多次进村开展科普进农村、反邪教知识宣传、送温暖走访、党支部“手拉手”、消费扶贫等活动,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扩大覆盖,完善机制,增强科普工作创新力
一是深入推进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认真做好全民科学素质“十三五”终期评估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亮点纷呈、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建设成果丰硕,在省委综合调研组对三门峡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调研中,受到了调研组的充分肯定。“十三五”期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比“十二五”末实现大幅度攀升,超额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二是扎实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按照年初科普活动计划,结合疫情防控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开展科普活动。邀请国防大学教授孙旭大校、人民日报社原常驻联合国首席记者邹德浩教授等专家来三门峡作科普报告会5场,参与人数4250人。市县乡三级联动,先后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全国科普日、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志愿服务乡村行”、“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等各类科普活动665场,参与人数98040人,发放资料294500份,受益205000人。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双微”平台、电视媒体宣传,并走进社区、乡村,邀请专家为社区居民做科普报告,展出科普知识版面,发放中老年保健、反邪教口袋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科普知识汇编等宣传资料和科普图书,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在弘扬科学文明、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融合拓展科普阵地。以社区、学校、农村等为重点持续建设科普e站214家,推动“科普中国”优质资源落地应用。继续加强“科普三门峡”在线平台建设,主办的《科技天地》电视栏目、科普三门峡微信、微博、手机报、网站等年均播出280余次、推送信息5000余条。制定《关于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三门峡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共建机制,强化科普阵地建设。
三、接长手臂,夯实基础,提升科协组织战斗力
一是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强化对学(协)会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普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市科协学会学术改革创新工作要点》,指导学会进一步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激发学会自我服务、自主发展的活力。积极开展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市建筑业协会承担了工程系列继续教育试点工作,市医学会承担了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市种子协会承接了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与普查项目。二是建全建强基层组织。把“三长制”实施作为强基层的重要抓手,目前6县(市)区科协已全部配备了“三长”20人,乡镇科协已配备“三长”46人。指导市社会管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科协组织,实现我市高科协组织全覆盖。推动科协组织向园区、科技企业延伸,积极对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协商成立示范区科协和园区内企业科协。
下一阶段,将围绕省科协2021年重点工作和市委中心工作,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刻理解把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组织开展好科技工作者“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宣讲活动和全国科技者日等活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市各级科协组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拓展政治引领的覆盖面和工作平台,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是抓好科协换届筹备工作。以筹备召开市科协四次代表大会为契机,优化代表、委员、常委、兼挂职副主席的比例和结构,扎实推进科协组织建设,突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更好团结和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继续加强学会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扩大在新兴领域成立新学会。推动科协组织向园区、科研院所、特色小镇和科技企业延伸。
三是坚持服务创新发展。办好“中国(三门峡)苹果产业技术发展大会”,将产业技术大会打造为全市招才引智、招商引资、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型平台优势和品牌。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围绕我市战略决策中的热点问题,开展攻关研究和科技咨询,加强科技智库建设。
四是持续组织好各类科普活动。组织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科普活动,以重点活动牵引,带动全市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继续加强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园、科普示范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活动特色学校等创建工作,健全科普公共服务网络。发展好科技馆、科普长廊等基础科普设施,发挥好《科技天地》、科普三门峡微信、微博、电子大屏等新技术手段在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汇聚社会力量打造“科普三门峡”信息化品牌。
五是建强“科技工作者之家”。牢固树立以科技工作者为“本”的理念,完善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制度,及时听取和反映科技工作者意见建议。密切同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联系。为科技人员建功立业创造条件,鼓励科技工作者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大局上来,为我市高质量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协力量。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