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科协工作交流材料
一、坚持郑大科协特色工作,全力打造郑大科协工作服务品牌
郑大科协设青年教师科协、大学生科协、研究生科协、理学科协、工学科协、医学科协六个工作分会,依托学校51个院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科协服务科技创新的优势,推动高校科技发展。2020年,学校科技工作者克服疫情影响、经济下行等困难,实现各项科技工作逆势增长。年度到款科研经费近10亿元,创历史新高;突破靶材卡脖子技术,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批自然基金360项,获批项目数量居全国第21位。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国家验收,算力与存储能力位于世界前列,成为我国第七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郑大科协自成立以来,充分调动全校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科学方法积极交流互鉴,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科协工作品牌。2020年5月,郑大科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主题为“发挥高校科协科研优势,助力科技抗疫、科技扶贫”的“科技工作者日”特色活动,邀请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分享自己的抗疫、扶贫故事。驰援武汉的程哲教授含着热泪说出“我们害怕,但不畏惧。我去过武汉,此生无悔”感动全场;把驻村当家、把村民当亲人的驻村第一书记潘华老师分享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奋斗在科技扶贫一线、硕果累累的秦广雍老师热心帮助村民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水果品质实现脱贫。与此同时,各院系科协根据各自学科优势,通过实地考察、宣传展板、新媒体等形式,多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览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工作者日”节日氛围,树立了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节日品牌。
二、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参与疫情科技攻关有力有效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郑州大学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科研优势,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先后派出5批援鄂医疗队员189人,上万名医务工作者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圆满完成各类救治任务,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未知新型病毒,积极开展疫情科技攻关,启动疫情防治相关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应急专项2项,获批教育部新型冠状病毒防治重点科技应急项目1项,河南省应急攻关项目8项,在研发检测试剂、疫情风险管控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学校有5人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荣誉,7个集体、6名个人荣获“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3人荣获2020年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为展示学校科技战疫成效,郑大科协举办以“科技战疫”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搭建网络宣传平台,积极宣传学校先进典型,讲好一线抗疫故事。最美逆行者张国俊教授,作为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带领着河南省呼吸和危重症团队,深入疫情一线,在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病人的救治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二附院刘剑波教授研究团队开展新冠病毒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研发工作,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卡获得欧盟CE认证。通过宣传充分展示了学校科技战疫重大成就,彰显了高校的使命与担当。
三、坚持科普开放活动,打造科普嘉年华
郑大科协长期坚持举办以“探讨科学创新,领略物理之美”为主题的科普开放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每届科普开放活动均由科普报告、参展作品组成,科普报告通俗易懂,包含《神奇的量子通信》、《钻石是怎样炼成的》等,参展作品由科研实物、科研装置、科普作品组成,包括“声音照相机”、“智慧车道”、“魔法小球”等50余类作品。通过报告讲解、展览展示、现场问答等形式,专家学者与师生、社会公众现场互动交流,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了公众和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普开放活动是学校致力建设的优秀科普平台,已成为郑州大学文化建设品牌。微纳成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群体,开展以“走近微纳世界”为主题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让科研工作走进中小学生群体,欣赏科学,领略科学的魅力。积极组织“中原科普讲坛”,邀请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沈力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教授、中原学者屈凌波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传播科学思想。以后郑大科协还将继续运用高校科普资源,开放实验室、科学馆等场所,推出类似的精准互动的科普开放活动,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样的科普嘉年华。
四、小结及展望
郑大科协依托郑州大学,具有学科覆盖面广、科技工作者密集、科研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才举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综合大学的科协职能,团结全校科技工作者,为学校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提供科技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未来郑大科协将继续在省科协的正确领导下,聚焦国家区域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难点热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决策咨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普及科学知识,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协会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作用;畅通渠道,培养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具有杰出贡献科技工作者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科协组织体制机制,提升科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供稿人: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