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刚刚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有这样一群科技工作者。他们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践行着总书记的要求。一生择一业,一业钻一生。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围着种子转,也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年轻后辈心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前提。近年来,我省聚焦种业创新,先后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210多个,投入财政经费共计2.9亿多元,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夏”正当时。河南这片土地上,一切都充满希望。
河南日报记者李倩 师喆
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胡琳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走进胡琳的办公室时,她正捧着手机直乐。“我们在南阳建了一个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鉴定圃,刚刚传来的田间调查结果显示,新发现了2个高抗性的材料!”她脸上满是兴奋,“对我们育种人来说,幸福就这么简单。”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预防难度大,小麦一旦感染,严重减产不说,产生的毒素还会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选育出高抗优质的小麦新品种,成为一代代小麦育种科技工作者着力解决的课题。
深耕小麦育种30多年,胡琳及其团队的攻关也在不断突破创新,“一开始专攻高产,后来强调优质,现在我们在这两者基础上,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手段加强各类抗性基因聚合,培育优质绿色高产高抗的小麦新品种,向‘精准育种’转变。”
“精准育种”是胡琳的恩师、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自己成为老师后,胡琳也身体力行地把这些教给了学生。曾经有一项研究连续数年失败,终于成功时,团队里的年轻人忍不住热泪盈眶。“我告诉他们,科技工作者最不能怕的就是失败,失败了就爬起来继续,直到成功为止。”
今年59岁的胡琳戏称自己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快退休了,但小麦育种创新事业永远不会停滞。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我盼着年轻人从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走向更远的未来。”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玲
梦想从一粒玉米开始
“要学农,就必须吃得了苦。”5月29日,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玲说。
“玉米育种‘女一号’”,在河南育种界,大家这样称呼她。从事育种36年来,她培育的玉米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1亿多亩,增产100多亿公斤,其中“豫单132”刷新了黄淮海地区适宜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的高产纪录。
“没有好品种,就很难保障后续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效益。”李玉玲说,玉米育种,难度很大,上万个组合、上千次试验,按严格标准一轮轮筛选下来,能达标的没几个。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李玉玲对此深表赞同。“咱学农的,不下地怎么能行?”在李玉玲的柜子里,常年必备“三件套”:草帽、雨伞、胶鞋,“农民遇到下大雨或者出太阳还可以不去干活,但我不行,育种不等人。”
李玉玲笑言,每到6月中旬授粉期,待在湿热的玉米地里,身上的工作服从没有干过;手上、脖子上、脸上常常被叶片划出来一道道血口子,那滋味不好受。
培养人才何尝不是另一种育种?“坐实验室不用下地?那下了地连种子都不认识!”李玉玲把更多的课堂放到了田间地头。
“要想让学生有能力、能干事,就必须严格要求。”李玉玲说,“遗传育种跟实践密切相关,要做合格的科技工作者,就要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深耕专业领域,一步一个脚印。”
孟夏时节,试验田里,绿油油的玉米茁壮生长,李玉玲和她的学生又要忙碌了。
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孔维丽
菌菇育种有“三变”
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孔维丽发现,最近有不少菇农向她咨询高产多糖香菇品种的事儿,她挺高兴:“多糖是一种能提高免疫力的成分,大家注意到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好事。”但一想到选育这类品种还需要时日,她又不免有些压力。
从事食用菌育种工作20多年,这份压力一直伴随着她。菇农的需求不断变化,也推动孔维丽和团队与时俱进,创新求变。
这“第一变”是为了提高产量。有了高产菇种,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更高,加上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优势,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总产量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
“产量上来了,‘第二变’就是要培育优质品种。”孔维丽回忆道,他们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先用分子生物手法鉴定选出差异品种,以工厂化栽培筛选高产优质材料,再找高抗性的野生品种进行杂交,反复验证选优,培育出“黑平16-1”等众多优质品种。
如今,我省有近40个县区将食用菌种植作为主导特色产业。“第三变”——个性化品种培育的任务又摆在面前:香菇脆零食销售火热,适合加工香菇脆的小菇盖香菇需求增加……面对新挑战,压力也是动力。孔维丽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应对新变化,与时俱进发展食用菌育种,让小香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原载于《河南日报》2021年5月30日第二版)
供稿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