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张金良:要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建设标准

来源: 调研宣传部 时间: 2021-08-04

   “7.20”郑州暴雨是极端强降雨事件,引发的城市内涝灾害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


  “7.20”郑州暴雨给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城市如何应对极端降雨事件?8月1日,省科协常委,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良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建议一:要从保障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来重新审视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郑州市是国家中心城市,地处西南山前丘陵和东部黄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内涝灾害频发,是全国31个防汛重点城市之一。


  张金良认为,目前,包括郑州在内,城市大量的配电设施包括强电和弱电均布置在地下空间,一旦遭遇超标准洪水,地下空间进水,城市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都将中断,甚至导致整个城市瘫痪,应从保障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来审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应能防范化解“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重大风险。


  建议二:要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建设标准,应分级分类建立相应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我国极端气象事件总体增多增强趋势明显,由极端气象事件引起的多灾并发特征十分明显,对经济社会影响十分复杂。


  张金良建议,城市规划建设按照国家标准要求,除防洪排涝体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外,对城市地铁、住宅小区、大型办公楼、地下车库等各类建筑物,应该建立分级分类防汛安全设计标准,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城市地铁、住宅小区、大型办公楼、地下车库等规划建设,也应该由相关管理部门开展内涝风险安全评价,做到以低成本的规划建设换取高的防汛效益。


  建议三:应区分“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汛之间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构建。


  张金良说,“海绵城市”在应对雨水带来的内涝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但是,再好的“海绵城市”建设也无法还原天然下垫面的吸存能力,因此,“海绵城市”并不能包打天下,若遇远超标准雨水也无法吸收,城市依然会发生内涝灾害。


  他建议,应高度重视城市防汛规划和设计建设,对郑州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防汛问题,既要重视“排”,也要重视水系联通对水量的消纳和平衡,更加要重视“蓄”,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在郊外低洼地区开辟湿地公园和城市防汛相结合的引蓄(导引滞蓄)洪水工程。


  建议四:应对城市上游水库进行彻底加固改造。


  张金良表示,在郑州市内河上游共有水库12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5座,多为建成年代较早土坝。土坝坝身散粒体结构,遭遇超标准洪水极易溃决,对郑州城市安全影响巨大。因此,对溃坝风险影响城市安全的大中小型水库,应进行彻底改造,提高工程韧性,使其遭遇极端自然灾害后大坝缓溃甚至不溃,以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


  建议五:应加强市民避险意识和非工程预警建设。


  张金良建议,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市民深入宣传内涝风险、风险区域及相关防灾减灾避险措施,使各种加大内涝风险和防汛压力的社会行为得到控制,加强市民的防灾避险意识。


  此外,还应强化集内涝监测、预测预警、调度决策、灾情宣传发布于一体的城市内涝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结合预报降雨资料进行预测预警,并建立城市重大自然灾害警报提机制,及时有效地提醒市民进行紧急避险。



供稿人:调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