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到203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同等水平。
《北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北京贡献”的奋斗目标。“十四五”期间,《北京科学素质纲要》应如何贯彻与落实?如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北京科协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教授,来谈谈他的看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出科普内容建设
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瞄准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十四五”期间,科普要适应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的需求。
建设科技强国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公众普遍迫切需要了解的诉求,科普工作承担着诠释强国战略的时代重任和历史担当。从科普教育的视角,这就要让青少年和公众了解什么是科技主战场,以及科技主战场所包含的主要领域是什么。如: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量子科学、脑科学等都是21世纪强国竞争的高地。
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为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主战场的重要领域,它具有极强的产业带动性,对信息处理、芯片、机器人、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深度传播和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将提升公众对建设“科技强国”内涵的理解,增强公众对建设科技强国的信心,树立公众既要关注切身利益,也要关注时代主题、国家创新、人类命运等长远利益的价值观。
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和涵盖了数学思维、计算机编程、逻辑推理、思维变革等综合技术与相关应有的素质,通过普及和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公众能够认识到新时代对公众科学素养提出的新的要求。例如:许多医院已经广泛运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但是不少医生并不真正了解人工智能是怎样进行高精度、高准确度的诊断和治疗的。如果对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算法、特征提取、机器的深度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特征进行普及,医生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进行了深度学习和了解,无论在诊断和治疗上,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都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如何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成果以科普的形式转化为公众浅显易懂的科普产品或教育成果,将是科普工作者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自身历史价值与担当的重要标志和使命,这也是“十四五”期间科普登上新台阶的重要一步。
推进科学与人文结合,强化价值观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发表了“反思教育”的战略报告,于2020年11月又发表了“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2050教育”的报告。两个报告共同的特点是都提出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开始面临教育的转型,提出教育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树立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在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两种制度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下,必须从青少年开始,构建全球视野,树立面向未来的价值观。在我国,首先要加强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让青少年知道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例如:粤港澳大桥、高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航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都是大联合大协作的范例,只有在我国政府体制下进行大协作、大联合,才能干出这样的大事。在反映我国抗击疫情的科普展览展示及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反映科学防疫方面的巨大成就,更应该阐述和反映出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抗击疫情胜利的根本保证。
科普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是普适的科学精神,创新、求实、协同基础上,更加具有爱国、奉献、育人的特征,其中爱国、爱党,是这种精神的核心。弘扬科学家精神,将使我国的科普教育,提升到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结合的新高度。科普工作者在科学普及和创新活动中,不仅要讲科学、讲技术,更要通过多种方式,对青少年一代开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
颠覆传统,深耕创新教育新沃土
《北京科学素质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念,就是要紧跟世界科普教育的新走向,大力推进创新教育,营造培育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新生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社会基础。
当前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风起云涌,必须关注时代催生的创客教育、探客教育等创新教育的兴起,它标志着新时代世界科普创新教育的新趋势。创客教育的目标在于颠覆传统的教育方式,鼓励自主的、开放的学习行为 ,使人人成为创造者,使学习者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推进开源、开放、合作、共享的精神文化建设。
创客教育始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尔教授提出的个人制造实验室(Fab Lab),该教育模式呼应网络时代的到来,关注从青少年起掌握计算机编程的能力。在未来,不论任何行业,都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化设备和软件来处理工作,科普需要把编程当作是建立计算思维和人们生活与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
近期,一种青少年创新教育的新形式——探客教育骤然兴起。探客教育源自旧金山探索馆提出的Tinkering 理念,它强调重视过程教育,培养创造能力,不拘泥于作品的市场价值。也可以说,探客教育是创客教育的一种形式。无论创客教育还是探客教育,都是理念目标上的根本变革。
上述两种创新教育的理念,在于培育学习者在自主性、开放性理念下的核心能力,重视以探究、捣鼓、改造等教育方式和环节来培育创造力。
当前我国在中小学和科普场馆也开展了创新教育活动,不少地方并没有掌握创新教育的本质,照抄典型教材、教案,存在着浮躁和形式主义的问题,这是对创客教育和创客教育的误解,这种现象必须改正。
“十四五”期间如何推动科普教育的创新发展呢?教育改革的本质之一是教育方式的改革,要注意深入研究科普创新教育的本质,探索并积极开发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各种教育形式,把创新教育真正统一到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目标和方向上来。
开创与铸建网络科普新局面
在疫情大背景下,线下聚集性科普活动将更多地被线上交流代替,要开创新形势下在线教育与交流的新机制,铸建科普与网络及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北京市科普网络建设,要与“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新闻App” “科普中国” 等权威新媒体平台建立长期战略性融合发展机制,鼓励指导社会化综合门户网站加大对科普宣传的投入力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推送的个性化服务。
疫情导致人际接触减少,广大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新需求倒逼科普网络加强建设。科普工作者要大力开发线上动漫、短视频,利用微视频等科普传播形式,探索网络科普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创建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公众喜闻乐见的大众网络科普产品。
要逐步探索建立网络科普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反对和抵制科普宣传“唯流量论”和“泛娱乐化”倾向,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科普宣传阵地。
在网络建设中,要让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赋能科普教育,拉近公众与飞速发展的难以理解的高新技术的距离,适应智能时代的生活与工作的需求。“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科普工作的创新要依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开创新局面。
《北京科学素质纲要》为北京市科普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让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科普理念和实践双升级的征程上,脚踏实地,不断求索,一定会迎来“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科普工作光辉灿烂的未来!(李象益,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国际博协原执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部原部长)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