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学普及 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韩启德院士谈科普作品创作

来源: 科技日报 时间: 2022-11-14

“初中的时候我读了《居里夫人传》,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它对我心灵的冲击,当时就下决心自己将来也要去做科学研究。1962年我进医学院学习不久,看了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没有‘外公’的癞蛤蟆》,讲述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朱洗从事单性生殖研究的经历,这部影片大大增强了我学医的兴趣。我还记得改革开放后不久,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再后来的后来,我读到了刘慈欣的《三体》,非常喜欢。”韩启德回忆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科普作品。


他认为,科学普及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如今我国的科普工作已由强调科学知识普及转向突出科学精神,并全面地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在韩启德看来,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源头活水,是公众获取科技知识、涵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源泉。科普创作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社会文明进步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我们的优秀科普作品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吸引人,参与科普的科技人员也越来越广泛。”韩启德说。


“根据《中国科普统计》,2006—2020年,我国科普创作人员从0.87万人增加到1.85万人,增长幅度接近113%;科普图书出版种数由3162种增加至10756种,增长幅度超过240%。”韩启德说。


我国科普创作的进步令人振奋,但总体而言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韩启德表示,我国的原创作品还不够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作品更少。目前最受读者欢迎的科普读物,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其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我看过英国BBC制作的多部科普视频作品,比如《宇宙的构造》《BBC科普三部曲:地球+海洋+生命》等,还有一部关于人类生育机理的片子,从内容、表现形式、艺术性乃至情感表达,都令我感叹。我们的多数作品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承认差距,奋起直追。”韩启德说。


为此,韩启德建议科普创作要着力弘扬科学精神。“我们的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时候,要注意介绍这些知识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的,是由哪些科学家获得的,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乃至失败,这些知识还有怎样的局限性等,由此把科学、科学家、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串联起来。我们在创作中要对科学怀揣敬畏之心,保持内容准确、严谨,不能单纯追求点击率和流量,为吸引眼球而去充当‘标题党’。”


同时,韩启德建议加强科普评论工作。科普作品良莠不齐,需要通过评论激浊扬清。科普评论要保持学术性、客观性、公平性,要鼓励对学术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乃至争论,对不良倾向要敢于批评,反对歪门邪道,树立正气。


“我们从事科普活动,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播科学文化,要把尊重人、关怀人、爱护生命、照护心灵放在重要位置。所以我们的科普作品要充满人文情怀,要有温度。”韩启德希望科普作家协会能充分发挥作用,打造温馨的“科普创作者之家”,加强与广大科普创作者的思想联系、情感联系、业务联系和组织联系,同时加强创作引领,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为繁荣原创科普精品、推进我国科普创作事业发展多作贡献。实习记者 苏菁菁


供稿人:科学技术普及部